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从“+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智能+”,长虹为什么是先行者?

钉科技 2024-03-20 阅读: 2,144 次

从个人计算机面向市场的那一刻开始,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间的“次元壁”就在被打破。“数实融合”日益成为生活方式的常规形态,我们也在陆续梳理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从“数据利用”到“数据驱动”,从“云上”到“上云”……当下的最新议题则是,从“+人工智能”向“人工智能+”升级。这里可以看到的是,在锚定高质量发展,凝聚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处在当前科技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正在从可选择的工具,走向基础性、驱动性的力量。

大量的科技企业,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排头兵,更有企业已经迈出了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的实质脚步,近年来致力于从制造向科技转型的长虹就是其中之一。从最初的产品融入智能化能力,到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研发、设计、生产等运营环节,长虹的人工智能技术实践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已经是长虹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同时是作为科技企业的重要标签。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方面,长虹是最早的一批实践者。长虹近年来将人工智能作为自身主要培养的能力,将智慧家庭作为后续的一个重点方向,并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革新家电单品能力。

例如,早些年,搭载了AI+IoT技术,借助大屏的信息承载和人机交互优势,长虹旗下的电视产品完全可以联动全家智能家居产品,成为家庭智慧物联中心;长虹空调,借助声控技术,能定制组合出近万种室内环境解决方案,人多人少不一样、人远人近不一样、家有老人不一样、家有幼儿不一样……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达到按人识别,分类处置,精准调温,和谐送风的效果。

早些时候,人工智能更多地,还是作为了一种锦上添花的工具,意在给产品带来新的功能亮点,也就是“+人工智能”,这是千行百业的先行实践者几乎步调一致的选择。

不过,在持续的创新实践下,AI对于长虹而言,不单单是一种技术,同样是一种思维方式,逐渐体现为从用户需求出发,体现为主动服务的思维,也体现为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是长虹的不同。

所以,在从“+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智能+”的价值跃迁通道上,长虹才会依旧是先行者。

仍以电视产品为例。去年以来,长虹率先将人工智能最前沿的生成式AI应用在电视终端,与以往不同的是,对电视发出指令,不用再一句话一个指令,可以一句话说出多个指令,经过强大理解和多任务管理,可一次性完成指令。

更重要的是,以电视为起点,长虹通过自主研发的AI技术,融合训练大量专业模型,构建出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智慧家电AI平台——长虹云帆。长虹云帆AI平台拥有多维感知、多重理解、多任务管理、多模交互、内容激发的五大能力,它可以“如你所愿”、“知你所想”、“懂你所需”。

云帆开拓了很多新服务场景:比如站上体脂秤,电视能通过多维感知等技术,测出身高、年龄、体重、BMI指数等关键信息;戴上血压计,心跳、血压以及一些健康建议就会及时呈现在大屏,同时,这些数据将本地存储,生成持续的健康报告,并推荐相关健康内容及功能。

与以往的不同在于,在大模型与生成式AI应用下,产品的主动服务能力被深度激发,这让电视更像一个“活体管家”,这种身份的变化,其实是让电视能够更多地跳脱单纯的“显示”使命,有走向“新物种”的可能,在这里,人工智能成为了变化的驱动力,这是“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最大不同。

长虹“人工智能+”的四种实践模式

电视产品的变化,只是长虹从“+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智能+”的一个侧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给长虹带来了产品品类的开辟、运营方式的转变等等。整体来看,在“人工智能+”的探索方面,长虹有四种实践模式,覆盖C、B两端。

模式一,已有产品品类的进化。这是一次智能终端的再升级,电视产品在大模型与生成式AI应用下的升级,以及未来其它品类在长虹云帆AI平台出现后可能的变化,都包含其中。

模式二,全新产品品类的开辟。现阶段,这主要表现在长虹对“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探索上。“家庭服务机器人”在业内并不是新生概念,但在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渗透下,“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思考、决策、主动服务能力能够进一步凸显,在“类人”方向上更近一步,向“家庭成员”的身份“进化”,而不止于“工具”。

在智能机器人方面,长虹前期瞄准康养护理和家庭家务两大应用场景,研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核心技术和产品,后期逐步向通用人形机器人扩展。其主要规划是面向家庭家务需求,研发康养护理机器人和智能家庭家务机器人,辅助家庭成员自动化完成日常家务和生活活动。

另外,“家庭服务机器人”是一种产品品类,也是一种产品思维。比如,电视,在思考、决策、主动服务能力得道深度强化的背景下,也在向“机器人”的概念靠近,也就是说,所有的家电品类有可能迎来“新生”,而这,很可能也是长虹的未来目标。

模式三,以技术推动企业改革。除C端消费产品和应用外,长虹的“人工智能+”探索更向B端、向产业、向上游延伸。首先就是将AI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在智能制造领域,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大幅提升效率,加速“智改数转”进程。

比如,由长虹旗下华丰科技首创的精密器件5G+AI视觉检测设备。在华丰连接器生产线上,5G+AI视觉检测设备对成品外观进行检测,检测的精度达到微米级,这是目前人眼借助显微镜也难以达到的精度。人工智能运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识别、判断、分析产品是否有瑕疵、有哪种瑕疵,然后生成检测分析结果。一套系统相当于一个10多人的班组,一天能够完成检测10000余件,检测精准率高达99.98%,看得更准、更快。这项成果前不久获得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颁授的国内行业最高荣誉——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模式四,以技术助力千行百业。除了支撑自身发展,长虹也将“人工智能+”探索成果对外输出。

除智慧家居大模型外,长虹也在商业智能大模型、工业元模型等领域多维发力 。长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柳江近期就表示,长虹在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交易、智能服务等环节,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加快自身“智改数转”,赋能千行百业,更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助力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以前瞻布局与长期投入塑造新质生产力

可以看到,长虹在智能制造与智能终端两端都在积极推行“人工智能+” 系列应用,这是在用自主研发与产业优势持续凝聚新质生产力。

其一是率先布局。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领域,长虹本就是时代的先行者。2016年,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在长虹面市;2017年,基于大数据、语音、视觉等AI相关技术积累以及在家电产品的应用,长虹控股集团率先成立国内家电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加速“+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

其二是持续创新。目前,长虹人工智能实验室在集团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制定集团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赋能战略;提炼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共性技术,围绕感知、理解、学习、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方向储备核心能力;组织跨部门团队共同完成人工智能算法、模块、产品、解决方案的研发,服务于智慧家居、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等集团核心业务单元。

其三是开放合作。比如,在强化自主创新的同时,长虹联合一流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创新。去年11月,长虹控股集团与电子科技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智能机器人等五个联合实验室协议,双方将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做优做强联合实验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长虹用前瞻性的布局与长期性的投入,敏捷地进行着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的价值转型。从未来来看,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交易、智能服务等,都将是更好推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路径。一种全新的、以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更前沿技术驱动企业运行的模式,正在长虹扑面而来。(丁科技网原创,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丁科技网”)

钉科技
钉科技网,以家庭为核心,服务智能硬件、软件和解决方案发展,支持家庭互联网产业上下游沟通与联动。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