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重注微电子产业,“三大齿轮”能否带起香港经济的“第三轮”

智能相对论 2023-08-25 阅读: 9,152 次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佘凯文

众所周知,微电子产业早已成为现代科技领域的关键钥匙,谁能掌握微电子产业,谁就能拥有全球科技领域的话语权。

从上世纪开始,微电子产业曾经历过几次重大转移,如70年代从美国转向日本,到80年代中后期,韩国、台湾等地区开始接棒。而今全球正面临第三代半导体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半导体产业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正是中国,机遇之下,国内各个地区都在积极布局微电子产业,其中有一抹亮色尤为与众不同,那便是“香港”。

一直以来,香港作为全球“经贸中心”之一,在国内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去年年底特区政府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洪流,特别制定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其中就首次清晰表明会加强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那么这对于香港究竟会有哪些别样的意义?

再战“微电子”,香港的新机遇?

说到香港,绝大部分人可能会想到繁华的市区、购物天堂、美食天堂、金融中心、国际化的城市氛围等等。

这也确实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来,香港给人的核心印象。然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全球各地都在不断加强对科技研发的支持与投入,抢先布局科技前沿,优化科技竞争策略。所以前面那些标签对于一个全球性都市、一个承载着全球金融中心的都市来说,就略显单薄了。

于是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上任之初就为香港规划了一个新目标,即“没科创、没未来”。

或许有人会诧异,香港的科研实力不是一直都挺强吗?为什么又突然提出要大力发展科研?其实一直以来,香港的科研能力强都集中在高校和基础研发领域,相较纽约、巴黎、旧金山这类世界顶级创新城市群而言,香港在产业研发生态方面并没有太多优势。

就比如现今在香港“重新出发”的微电子产业。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香港也曾有着浓厚“微电子产业基因”。在上世纪80年代,微电子产业向韩国、台湾等地转移之时,香港也表现出了浓烈的承接意愿,当时香港的电子生产企业突破2000家,且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收音机、录音机、计算器等产品,而开始涉及微型电脑、个人电脑、多层次线路板、高级通讯器材等领域。

以至于,在《百年沧桑,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就记载,“一个新电子产品的制造时间,美国要8个月,日本要5个月,而香港平均不到3个月。”但即便如此,香港的微电子产业也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发展。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彼时香港的电子制造大都是“游击战形式”,而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闭环。再加上,正值内地开放初期,许多香港制造业企业转战内地,以及之后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萎缩等一系列因素,使得香港的微电子产业并未就此崛起。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香港整个产业大环境开始发生巨变,比如今年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为完善香港的创科生态圈,香港政府拨款100亿港元设立“产学研1+计划”,加速将香港优秀的研发成果转化和商品化。正推进设立微电子研发院和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工作,为香港科研、微电子产业提供更多配套。

更早之前,在2020年便是经立法会批准向香港科技园公司注资,以在元朗创新园发展“微电子中心”。由此可见香港微电子产业“再出发”的重视,但光有重视肯定不够,香港发展微电子产业当然还有后招。

“三大齿轮”转动香港微电子产业

现在把香港和微电子产业两个词放在一起,或许不少人还是会觉得有点突兀,可能是内地对微电子产业发展的决心太大从而淹没了香港的声音。不过,想必这些即将成为过去,一方面香港如今的决心已不输内地,另一方面香港还有着许多发展微电子产业的特有优势。

1.不可多得的“大环境”

首先就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来说,香港可谓是独树一帜。

由于上面提到的其过去的发展经历,使得香港还有着大量的产业人才。且现阶段,香港还在通过优才计划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半导体/微电子领域人才,为香港产业发展积蓄力量,而在人才储备方面香港倚靠本地高校优势同样明显。

此外,目前正值香港重启“微电子产业”的关键阶段,相关配套政策及资金扶持自不会少。如政策方面,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2023-24政府财政预算案》等多项政策助力下,为香港微电子产业发展搭起了上层建筑;且除了香港本地政策,中央政策也在积极赋能香港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就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相关资金扶持,同样在逐一落地。香港政府设立的“创新及科技基金”截至今年3月,“创新及科技基金”已批出29,973个项目,涉及拨款高达28.5亿港元。同时,数码港、香港科技园公司、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推出加速器和孵化计划。私募股权公司更为初创企业准备大量资金支持。

可见,在政策、高校、企业、平台的多方协力下,已为香港发展微电子产业已经铺平道路。

2.健全的产业配套

其次就是香港所打造的产业配套已经迈入全球一流行列。

此前香港财政司已拨出超100 亿港元用于推动创新和技术 (I&T) 的发展,其中亮点工程就包括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所建立并已经开始运行的“微电子中心”。

位于元朗创新园的“微电子中心”其占地面积为到3.25公顷,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主要职能便是支持新一代微电子产品的开发和试产,例如半导体芯包括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和异构集成微电子产品等。

中心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配套,将为入驻企业提供包括工作车间、半导体制造/制造洁净室、中央电子气体供应、公共危险品储存库和专用化学废物和污水处理系统等最崭新的设施设备及服务。

目前,该中心正面向全球匹配微电子行业优质企业,而前面所提的一系列政策配套和资金支持,都会在中心入驻企业身上有所体现。

显然产业配套的加持,则又相当于为香港微电子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3.背靠“大湾区”,面向“全世界”

最后则是香港独有的“地缘”或者说“市场优势”。

多年来,香港一直是亚太区重要的电子零部件贸易枢纽,许多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及韩国的产品都是经过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反之亦然。多家跨国零部件生产商在香港设有办事处,在区内从事销售、配送及采购活动。此外,香港还有许多半导体公司的分公司,主要负责研发、产品设计和开发、管理、物流支援以及市场推广等。

香港相当于内地与全球市场的桥梁,特别是背靠大湾区,使香港连接着全球最完备的半导体价值链之一。

此外,香港还有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兜底,且凭借多年积累的便利交通、商贸氛围形成了优质的营商环境,再加上自身还是自由贸易港,拥有着低税率的竞争优势。香港或者说微电子中心对于全球各地的微电子行业企业有着天然吸引力。

总之,在环境、基建和市场“三大齿轮”带动下,肩负“科创兴港”微电子产业已经再次转动,并且其产生的价值覆盖的或许还不止香港。

一个“微电子中心”所承载的香港“科创梦”

过去数十年,香港在房地产、金融及贸易产业推动下拢聚了大量资源,但也错失了科技与互联网的机遇。使得如今在政策覆盖所建立的优势背景下,聚焦“科创”已经时不我待。就如香港科技园公司CEO黄克强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所说的“科创对香港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那么对于香港来说又将带去哪些价值?

1.承载香港科创的重要载体

所谓“见微知著”,通过微电子产业就能一窥香港对于发展科创产业的决心。

如果说微电子产业是香港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起点”,那么“微电子中心”则成为香港科创梦的重要载体。

所谓“强园区、兴产业”,一方面园区发挥平台集聚的作用,整合多元产业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另一方面,园区也是产业落地,实现由科研到转化的“大舞台”。进而对于香港的“科创梦”来说,“微电子中心”也担负着巨大责任。

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未来“微电子中心”还必然将迎来更多的配套扶持,以及政策和资金倾斜实现“筑巢引凤”。从而吸引更多全球优质科研企业入驻香港,为香港构建出完整的微电子生态系统,进一步坐实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地位,助力香港提供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2.承担国家微电子产业崛起的重担

另外,香港大力推动科创产业,如微电子、半导体产业的源动力则是更好地“服务国家所需”。

香港发展微电子产业将探索制造各种芯片和半导体的每一个机会,但主要重点将放在集成电路封装和用于电动汽车的第三代半导体上。因制度上的差异,使香港更能接近西方技术。并且,香港发展芯片生产,不用担心地缘政治所带来的局限。原因在于,香港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并没有微影曝光设备的瓶颈问题。

甚至于,香港如果能在微电子产业的某一领域突破封锁,创造出全新方向或契机,那么对于整个中国产业发展将具有巨大推动意义。

当然,在这之中的“显性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中国使用了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半导体,但只生产了其中的约 15%,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对于“近水楼台”的香港而言,亦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或许凭此机遇还能构建出贸易、金融之外推动香港经济的“第三轮”。说白了就是香港微电子产业未来可期。

总结

当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无法一蹴而就,香港发展微电子产业,还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路都需一步步走。但好消息是,香港科创的齿轮已然开始转动,未来能产生多大能效,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智能相对论
智能和车,边评边测;未来和家,且品且鉴。合作+V:aixdlun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