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马
当初,苹果公司把旗舰iPhone的价格定到上万元的时候,整个手机行业都沾了一定的价格光。其他手机品牌的价格也出现一定的上浮,当然原材料的价格以及代工价格上调都使手机厂商的成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1.上游代工芯片商赚得盆满钵满
之后,代工企业开始不断地涨价,以台积电为首的上游芯片代工厂商轮番地涨价,让手机厂商不堪重负。包括苹果公司在内,对代工芯片厂商的价格上调都是颇有微词。但是技术优势更明显一些的台积电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产业链高端,因此并不在乎手机厂商的成本上涨,因为代工价格上调,手机厂商也得照单全收;这样的后果就是台积电依旧不断地向上调整代工价格,近年来台积电每季度的业绩都非常亮眼,就是得益于此。
再加上智能企业的需求大增,以及更多的物联网设备需要IC的支持,对于芯片的需求让代工企业始终处于一个产能饱和状态。这样价格也根本降不下来。再加上疫情叠加,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多种因素的交织,让手机厂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而且,通胀的加剧,人们消费的热情不再,以前排队抢购的热潮再已荡然无存。人们面对新发布的手机产品,基本处于一种观望甚至都不怎么上心的状态了。只要自己手里的手机还能用,就不会再像以前那么急不可耐地去换机了。
2.市场需求变化,手机降价出售比比皆是
需求的下滑,让整个产业链都遭受了发展的瓶颈和困顿。包括苹果公司在内,对自己的iPhone 14系列产能都缩减300万部了。当然,砍单的不仅仅是苹果公司,包括三星在内的诸多安卓手机厂商也都在砍单,先把自己的库存降下来几乎成为手机厂商的共识。
结果,就是在一些关键的促销节点中,都难以看到手机厂商的大肆宣传了,双11之后的数据公布也偃旗息鼓了。是手机厂商不再关注销量多少了吗?其实不然,只是数据萎缩,又不如苹果那么耀眼,实在是没有叫板的本钱了,能够维持自己阵地和用户群,本身已经不易了。
雪上加霜的是,在这样萧条的大背景下,苹果公司也开始内卷了,自己产品的降价幅度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甚至一种默许,或者默认的第三方促销模式,让市场的格局都在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
那就是人们习惯从一个阵地转移到另一个阵地,这种倒戈,让iPhone已经多个季度保持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从iPhone 13 Pro到iPhone 14 Pro系列,苹果都是独一无二的选择,没有别的手机厂商能出其右者。
3.用户购买不积极,是电子消费欲望下降,更是赚钱能力下滑的必然表现
众所周知,在通胀加剧的情况下,市场低迷会让用户对于价格更加敏感。而且,用户的比较会变得更加普遍。传统品牌的美誉度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会变得更加牢固,或者说用户的忠诚度会更好一些。这也是为何iPhone 14 Pro受到用户追捧的力度更大原因所在。
在刚刚结束的双11大促中,我们看到很多手机厂商都在拼价格。让用户看到实实在在的价格诱惑,成为厂商促销的一个手段。甚至“手机厂商集体大降价”的消息还登上了热搜。原本根本不屑于产于促销活动的苹果公司,早已不再排斥中国的双11大促了,近年来,多次参加到了双11的促销中了。
今年的双11,苹果今年发布的新品iPhone 14以及iPhone 14 Plus系列都出现大幅度的降价,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内手机厂商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跟进,个别机型价格降幅达上千元甚至更多。而iPhone 14 Plus因为并不怎么受用户待见,价格的“回落”更快,公开销售首日就出现价格“破发”,最大的优惠幅度叠加之后甚至达到了千元。这在以往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因为苹果的“内卷”,很多安卓手机厂商不得不被动应战。双11期间,三星、小米、荣耀、vivo和OPPO等主要手机厂商都在价格上卷了起来,一部分此前热卖的旗舰机在官网上就直降千元,甚至还有跳水达2000元的价格刺激,几乎是不计成本的开始甩卖出货。
众所周知,近年来,因芯片短缺,手机厂商曾经大批量囤货。但由于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手机厂商囤货的弊端开始暴露无疑。芯片性能过剩的问题,对于手机厂商来说,需要快速消耗库存。虽然利用价格的变化,以价换量成为手机厂商自救的一种方式,但是促销时间相对较短,还难以形成一种虹吸效应,国产手机厂商还将在市场继续承压,等待着新机会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