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上市救不了爱驰汽车

于见专栏 2022-10-14 阅读: 3,836 次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日,零跑汽车成功在香港登陆资本市场,拿下了造车新势力IPO的第四张门票。

而在造车新势力上市热潮之下,一家总销量没有过万的新能源车企——爱驰汽车有限公司(下称“爱驰汽车”)也在谋求曲线上市。

9月16日,华夏博雅发公告称,该公司达成不具约束力的合作意向,收购爱驰汽车所有发行在外的股权。

在收购完成后,爱驰汽车将实现反向“借壳”华夏博雅,在纳斯达克上市。

上一个曲线上市的新能源车企还是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FF),通过SPAC借壳上市美股。

只是不同于正向的“借壳”上市,爱驰汽车选择反向“借壳”方式上市,属实罕见。

不过爱驰的这波操作,和寻常的借壳上市并不一样。爱驰的需求很明显,是为了上市而上市。

爱驰汽车的上市之路可以说十分坎坷,曾数次传出IPO的消息。去年6月,爱驰被曝计划登陆科创板上市,两个月后又有传闻称爱驰将赴美IPO。

然而,最终还是选择借壳上市,恐怕也是因为自身问题重重。

新势力里的元老

爱驰汽车已经成立有5年,然而在市场的存在感却不算高。

不仅销量难以比肩蔚小理,在财务方面也陷入窘境,为了输血,把高管团队大换血。

如今的爱驰选择出海没有亮眼成绩单,曾经的创始人也黯然退场,但是当初它却被不少人看好。

从上市时间上来看,爱驰汽车慢了一步。

在2018年底,蔚来、威马已经实现交付,而爱驰汽车的第一款车到2019年年底才正式上市。

资料显示,爱驰汽车成立于2017年,蔚来和小鹏都是2014年成立,理想是2015年,从成立时间来看爱驰慢了一点,但差距不算大。

从成立到第一款车上市,也就花了两年时间。

2019年年底,爱驰汽车首款车型爱驰U5正式上市。

这款带着德系车基因标签的纯电SUV,补贴后售价区间为19.79-29.21万元(目前降至17.99万起)、续航503公里。

但是2019年是新能源车神仙打架的一年,在25万以上价格区间,有国产特斯拉Model 3、有奶爸车理想ONE,续航超过650公里、有搭载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小鹏P7,蔚来ES8、ES6两款车型量产交付,有在15万元区间,已经交付了一年的零跑S01、小鹏G3。

爱驰U5在对比之下显得并无太大亮点。

而即便如此,对于爱驰U5,爱驰内部还是对它寄予厚望。

销量困境难解

爱驰汽车定下的2020年目标是销量争做造车新势力第一名。

然而真实的销量数据撕碎了爱驰汽车的幻想。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爱驰的销量为2600辆,而同期造车新势力中销量最高的蔚来已达4.37万辆,是爱驰的16.8倍。

2021年,在大多数新势力实现翻倍增长、“蔚小理”全年累计销量超过9万辆的时候,爱驰仅多卖了98辆,全年累计销量2698辆。

即便不和第一梯队的三巨头蔚小理比销量,身处第二梯队的哪吒汽车、威马汽车和零跑汽车全年销量分别为6.97万辆、4.42万辆、4.31万辆,爱驰汽车的销量在造车新势力中已经掉队。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市场不断增长,但是爱驰汽车的销量陷入增长陷阱。

爱驰U5与竞品车型2022年6月销量对比(数据来自乘联会)

乘联会数据显示,爱驰汽车自2020年6月交付以来,2020年、2021年分别交付2600辆、3011辆,2022年1-8月累计销量2824辆。

虽然一直宣称海外市场是主要阵地,但爱驰汽车的出海业务成绩单也并不算亮眼。数据显示,自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爱驰汽车累计出口2783台。

很明显,爱驰当前并没有如愿以偿的打开欧洲市场,算是海外的销售运输和运维成本,估计是卖一辆亏一辆。

作为在新势力车企中入局较早的一批元老级车企,这样的销量数据属实有些拿不出手。

销量没有起色,爱驰汽车急了。

2020年底,爱驰汽车被曝强制全体员工卖车,但是这一举动并未为成功提振销量。

数据显示,2021年爱驰国内全年共销售2698辆;2022年1-2月,爱驰共销售239辆。

罪魁祸首是什么?

销量惨淡的背后,可能是因为与蔚小理这样的头部企业相比,爱驰更像是一个传统车企。

毕竟一开始,爱驰就被看作是传统车企高管造车的代表。

事实上,正是因为创始团队的科班出身,爱驰曾一度被业界看做是最有可能一鸣惊人的新势力。

但结果恰恰相反,事实告诉我们,传统车企思维似乎不适合造新能源车。科班出身的爱驰居然比不过半路出家的蔚来、小鹏、理想、哪吒等同批新势力。

首先,爱驰汽车产品过于单一。

从2019年12月第一次上市至今,爱驰汽车在售车型有且只有爱驰U5一款。

光是一个爱驰U5这个单一车型,难以提升爱驰汽车的销量增长,而新产品进展缓慢,距离2019年首款车型爱驰U5发布上市后,时隔近三年,才再次传来新品消息。

曾经多次在车展上亮相的爱驰U6和U7 ion迟迟未能落地。

第二款纯电轿跑车型爱驰U6虽早早公布,计划2021年第四季度左右上市,却至今未上市交付,在爱驰官网上,关于U6极寒测试、耐久测试的新闻不时发布,但关于这款车的上市时间却没有确切消息。

另一边蔚小理们在这期间已经接连推出P7/P5/G9;EC6/ES7/ET7/ET5;L9等新车。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口,产品单一的爱驰抓不住。

所以难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爱驰至今无法跻身第一梯队,甚至掉出了第二梯队。

与国内其他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汽车相比,爱驰汽车的产品线不仅单一,还没有足够的辨识度。

虽然理想汽车曾经也靠一款车型打天下,但是理想汽车的定位十分精准,瞄准的就是城市奶爸车,强大的标签让人们深深记住了理想。

入局早,有众多传统汽车人的背书,沦落至此还是因为自身定位不够明确,产品没有记忆点,面面俱到的爱驰U5让消费者没办法记住一个强有力的产品点。

那么其他造车新势力是怎么打造自己产品的记忆点的呢?

蔚来靠服务、小鹏靠辅助驾驶、理想靠家庭用车的定位。

哪怕是第二梯队,哪吒专注下沉市场、零跑走极致性价比的路线,而爱驰则在这一方面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东西。

然而爱驰的问题远不止产品单一和没有辨识度这么简单。

今年4月,成都一辆网约车自燃,自燃车辆被证实为爱驰汽车。

新能源车自燃每次都会掀起舆论风暴,但是,爱驰这次自燃却并没有舆论发酵。

连自燃这样的大事都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爱驰无论在知名度还是销量方面都不温不火,甚至有点惨淡。

成立于2017年的爱驰,国内月销最高时也只是三位数水平,在新能源车市场也算是“小透明”了,也难怪没有什么知名度。

爱驰陷入争议,不过这并非是它首次面临这种状况。

2019年12月,欧洲E-NCAP发布的碰撞测试成绩显示,爱驰汽车旗下首款量产中级智能纯电动SUV爱驰U5在碰撞中仅拿到了三星安全评价。

作为欧盟地区权威性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欧洲E-NCAP最高评价为五星。

产品单一,没有记忆点,这种情况下很难让消费者买账,国内外销量上不去,公司前景不好就吸引不来新投资。

所以爱驰汽车也很缺钱。

造车囊中羞涩

爱驰汽车在品牌知名度却远不如头部公司。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可能是营销推广上的花费远没有头部公司多,至于为什么,答案是缺钱。

数据显示,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至今融资总额已经超过400亿元人民币,理想汽车超过了200亿元人民币。

即便在第二梯队中,威马汽车至今融资超过300亿元;哪吒汽车融资超110亿元;零跑汽车至今也有近百亿元级别的融资。

事实证明,想造车,没钱寸步难行。

比如头铁的前途汽车董事长陆群认为,造车不需要200亿那么多(背景是蔚来李斌当年说造车至少需要200亿),后来前途汽车就折戟了。

2018年,时任爱驰汽车CEO的谷峰也说,造车最关键的不是融资,也根本不需要动辄几百亿的融资。

这话放在现在看就像在“打脸”,钱的重要性在爱驰身上也得到了应验。

资金不足会导致一连串的问题,比如上文提到过的产品推进缓慢。

爱驰汽车截至今年1月已进行了7轮融资,融资方包括宁德时代、沙钢集团、滴滴出行等。据公开披露的资金额度,爱驰汽车融资总额已经超过百亿元。

今年年初,爱驰汽车再次获得新一轮数亿美元融资,资方来自陈炫霖及其旗下东柏集团。

即便如此,爱驰还是缺钱。

造车是一场资金密集型战争,在靠卖车取得正向现金流以前,新造车品牌只能靠融资续命,而爱驰在资金方面并不宽裕。

自2020年以来,爱驰已接连被爆出拖欠员工年终奖、供应商款项,以及执行副总裁蔡建军、CEO谷峰等多位高管离职的消息。

2021年11月,爱驰汽车向员工发邮件称,受上饶突发疫情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公司10月工资延迟至月底前发放。

而在产品发布上,爱驰第二款产品U6的上市日期也从2021年第四季度一再延后,至今仍未上市。

在这样的困境下,爱驰最需要的就是资本注入。

毕竟对于尚未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的造车新势力们,面对国内新能源车市的激烈竞争,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和扩充产能是撑不下去的。

爱驰汽车融资频繁,不难看出其对资金的急迫,而上市无疑是爱驰汽车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资金链问题的办法。

结语

爱驰最大的问题是已经错过了最佳发展期。或许是受限于资金,U6上市日期被推迟至今年,在U6缺席的这段时间,中国新能源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更何况时间不等人,小米、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下场造车。

爱驰汽车即便成功反向借壳赴美上市同样充满风险,此前贾跃亭创办的法拉第未来借壳上市后,也并未取得成功。

零跑上市后股价也陷入颓势,新势力们即使勉强成功上市,也不一定能够续命。

上市可以说是背水一战,如果拿到钱的爱驰仍旧不能有起色,恐怕留给爱驰的时间就不多了。

于见专栏
长期关注互联网、家电、财经、汽车、房地产、人工智能、新消费等行业,为读者提供不同视角的解读。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