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日,“创新智造引领生命科技”的华大智造成功登陆科创板。在该企业的一片欢呼声之中,投资者似乎看到了基因测序这个赛道,有些华而不实的成分。据公开数据显示,华大智造上市首日股价高开低走,高开22.73%,随后股价快速下跌,一度跌破发行价。
据了解,华大智造与华大基因同属于基因测序产业链,其中华大基因位于中游,主打基因检测服务;华大智造则位于上游,主营基因测序仪与试剂耗材。华大智造招股书显示,华大智造主要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以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要业务,为医疗、农业和健康等行业提供数字化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
尽管截至当日收盘,华大智造股价定格在100元/股,较87.18元/股的发行价上涨14.7%,市值更是高达413亿。但是其2021年疫情相关收入近六成,而且业绩构成严重依赖华大控股及下属公司,加上其与国际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等企业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也受到投资者对于其未来发展空间以及可能存在变数的诸多质疑,甚至本次上市募集资金,也被视为是输血止颓。
图源:九方智投
那么,华大智造这个科创板新星,到底成色几何?让我们一起揭开谜底。
三年拉锯战,深陷专利之争
在人类越来越注重健康、长寿、品质生活的时代,基因测序显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相关企业大多聚焦于中下游,上游的的基因测序仪和试剂却成为国产技术空白的尖端领域,甚至如无人之境。与此同时,因为核心技术被西方国家所有,也经常被“卡脖子”。
例如,2010年,华大基因一次性购买128台Illumina基因测序仪,开始在国内大力拓展基因检测服务,并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基因检测公司。不过,时隔两年后,美国的测序仪供应商就开始转变风向,将华大基因视为竞争对手,开出天价保修合同,并在华大基因购置新机器上做诸多限制,并恶意抬高检测试剂价格。
此后的2013年,华大基因斥巨资1.17亿美元,通过收购美国Complete Genomics公司(后称CG公司)获取核心专利技术,“兄弟”公司华大智造也组建了自己的测序仪研发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华大智造名声大噪,是源于一场旷日持久的专利之争。据了解,华大智造与Illumina的专利之争主要集中在基因测序技术及基因测序仪方面。在基因测序仪领域,Illumina拥有绝对的霸主地位,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显示,目前Illumina占据基因测序仪全球市场份额高达83.9%。
而自2019年以来,Illumina在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等近20个国家/地区起诉华大智造专利或商标侵权,双方互有胜负。据了解,此次这起诉讼案始于2019年5月,华大智造美国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向美国特拉华州地区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国际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侵犯了其two-color测序专利。这项专利是华大智造专有的two-color测序专利,是实现高通量、高质量测序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华大智造DNBSEQTM测序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与此同时,华大智造称Illumina公司包括NovaSeq 6000、NextSeq 系列、MiniSeq在内的多款基因测序仪及相关试剂均涉嫌侵犯该专利。华大智造在诉求中要求Illumina停止侵权,同时申请了永久禁令,要求后者立即停止销售上述侵权的产品,并且赔偿损失。
不过,Illumina于2019年7月25日提起反诉,主张华大智造及其子公司侵犯其三项专利权。只是,在最新发布的裁决中,这些专利全部被判无效。
今年5月,随着特拉华州法院对华大智造诉Illumina专利侵权案,及Illumina对华大智造的反诉讼案作出判决,法院判决Illumina对华大制造的“双色测序技术”构成故意侵权,并要求Illumina向华大智造赔偿3.3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22亿元,创造了中国公司在海外专利获赔最大数额记录。
至此,这一历时三年的专利纠纷,尘埃落定,以华大方面全面获胜宣告结束。而华大智造也因此在国际、国内名声大燥,与此同时,Illumina股价应声大跌。据了解,目前华大智造已成为全球三家能自主研发并量产临床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企业之一。
内部依赖严重,疫情难成“救命稻草”
令投资者最为担心的是,概念十足的华大智造,业绩构成并不算健康。例如,主营业务分布上,基因测序仪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一路走低,从2019年的 92.44%锐减至2021年的 32.76%。
而实验室自动化业务虽然增长迅猛,却如同坐过山车。数据显示,2019年收入占比仅为5.45%,在2020年到达最高点74.87%,后回缓至56.27%。
与此同时,在2020年及2021年,公司整体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收入金额分别为19.85亿元和23.44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超过六成。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毛利额,占当期毛利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75.82%及65.59%。
尽管疫情之下,华大智造的财务报表十分亮眼。但是要知道,新冠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偶发性特大灾难。其短期内的业绩暴涨,是“因祸得福”,或许并不牢靠。
据了解,自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后,主要因华大智造与抗击新冠疫情相关的实验室自动化板块的仪器及试剂耗材出口销售大幅增长,为其带来了华丽的业绩数据。
很显然,如果华大智造过度依赖一场未知期限的灾难,收入与毛利率或许难以有所保障。华大智造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风险提示中也提及这一点,一旦全球疫情得到控制,目前为其营收、毛利贡献半壁江山的业务,或许面临下滑的风险。
让投资者担忧不已的,还有其与华大基因等公司的关联交易。据招股书,在报告期内,华大控股及下属公司(华大基因、华大研究院等)虽依然稳坐华大智造第一客户宝座,但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79.18%、34.71%和 25.95%。
虽然该部分占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内部依赖现象依然明显,如何摆脱这种依赖,并拓展外部客户业务,寻求稳定增长,也成了摆在华大智造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知道,除了华大基因、华大智造及各自子公司,同为华大智造董事长汪建控制的非上市体系企业多达90余家,涉及的业务板块包括基础研究、教育、区域公司和其他业务,相互之间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
有业内人士预测,由于新增了华大智造这一上市平台,华大智造、华大基因与汪建控制的非上市业务体系的关联交易,或将也更加错综复杂,由此带来的风险也不可预知。
市场巨大,却任重道远
据华大智造招股书中描述:全球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在过去数年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权威调查公司的数据也印证了,中国国内基因测序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增长。
根据 Markets and Markets 的报告以及灼识咨询《全球及中国生命科学综合解决方案行业报告》的数据,在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测序能力进一步加强的共同促进作用下,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将达到304亿元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19.7%。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据了解,目前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的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领域,临床研究及医院诊断应用占比微不足道。统计数据显示,后两者分别占比18%和14%。
这一方面意味着基因测序下游应用,尚有巨大的发展与增量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在基因测序应用范围最广、商业价值最大的临床应用上,尚未打开局面,培育市场尚需时日。这无疑为押宝该赛道的华大智造,带来了很多不利。
资本加持,却难与国际巨头匹敌
企查查显示,华大智造于2016年由MGI HK(华大智造香港)独资设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美元,总部位于深圳。据了解,华大智造背后的掌舵者,正是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
汪建为湖南人,出生于1954年的,早年先后在湖南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完成了本硕学习,并赴美国留学,开始深入接触基因科研。学成回国后,汪建一手创立了华大集团,并因为关注到基因测序仪的大市场,所以成立了华大智造,率先为开启了我国基因测序仪的空白市场。
率先入局前景明朗的基因测序赛道,加上海归光鲜背景加持,汪建的创业过程,一路均有强势资本支持,可谓顺风顺水。除了华大基因五年前上市,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大关,被称为“基因界的腾讯”外,华大智造也于2019年、2020年,公司完成12亿美元的两轮融资,引入华泰紫金、松禾资本、IDG资本、CPE、华兴新经济基金、中信证券、金石投资等国内多家明星投资机构。
不过,通过华大与美国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之间的纷争持续数年,就足以看出,这个看似门槛极高的赛道,也早已是刀光剑影。
只是,幕后有强大资本支撑的华大智造,在营收规模、盈利能力方面,与其它国际厂商之间却存在明显差距。例如,从业绩规模来看,若以2021年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为参照,华大智造离Thermo Fisher和Danaher Corporation等国际公司的营收与盈利规模还有一定距离。
要知道,此前Illumina被称为全球基因测序仪寡头,一度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90%的基因测序数据由其设备提供。由于新冠疫情爆发,华大智造获得大量生产测序仪并用于核酸检测的订单,因此发展过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甚至开始有挑战Illumina的霸主地位的倾向。不过,如前文所述,华大智造要实现对国际寡头企业在营收、利润方面的赶超,显然尚需时日。
结语
尽管华大智造在一个相对超前的赛道,抢占了行业先机,并且因为疫情的突然爆发,以及背后华大基因、资本财团的雄厚资源、资本支持,有了与国际基因测序企业同台竞技的机会。但是无论是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市场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也不容忽视。
不过,如今的华大智造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相当是拿到了进一步进击市场的入场券,未来依然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希望华大智造未来在这个方兴未艾的大市场,依然能抓住机遇,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