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熵原创
作者丨白芨编辑丨月见
京东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9月7日,全国工商联在京发布的“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京东集团以9515.92亿元的营业收入规模取代去年的华为,成为民营企业首位。榜单根据2021年年度营收额编制,其中京东营收额从2020年的745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9516亿元。
从原因看,京东登顶民营企业榜单有其商业模式原因,作为国内按交易额口径计算的最大零售商,京东采用区别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重资产自营模式,由平台负责自营店铺的管理和销售,这赋予了京东更大空间的营收规模。
另一方面,京东的业务已经覆盖零售、物流、健康、金融等多领域。在以供应链能力为核心的护城河,保障了业绩的连续增长,也保证了在今年上半年,消费市场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京东仍然维持了较高业绩增速。
那么,京东跨越长期市场周期的核心能力,究竟是什么?
从用户端看,京东的优势是标品消费的稳定心智,以及履约服务能力。
过去几年里,电商零售行业面临“人货场”的全面焦虑。
以场为例,过去行之有效的重大购物节场景面临流量增长的停滞,在双十一购物节后,各大电商平台开始集体淡化GMV指标,不再延续大放战报进行全方位业绩比拼的策略。
相关公告显示,今年双十一预售期将会比去年缩短四天,侧面反映出延期、预热为购物节吸引更大流量的路径正在走向失效,消费者对待购物节的态度正在向理性和常识回归。
另外,以人为例,年度、月度活跃消费者数量的指标也在被行业淡化,行业趋势转向用户分层、分类的服务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增长放缓,电商行业的增量空间正在变小。
究其原因,随着国内电商市场日渐成熟,供需两端的匹配效率被提升至较高程度,消费者需求向个性、细分的方向演变,“人货场”三要素都变得更加复杂,消费者体验的权重明显上升,过去横行的超级单品、大营销场域等打法不再适应行业的“下半场”特征。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货”的要素是京东的核心切入点,并带动了人和场的改善。今年二季度财报显示,京东核心零售业务的DAU同比增速达到27%,年度活跃用户数环比增长超过1000万。
其中的代表项目是货网建设。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为31.5天。对于一个自营超千万级SKU的零售平台来说,这意味着极快的销售及运营效率。
例如,京东通过整合达达集团、京东物流、德邦物流三大供应链资源,实现了全时段全渠道的履约覆盖能力。以同城即时配送为例,去年双十一期间,京东推出小时购业务,通过京东APP流量连接线下超市便利店、医药、鲜花、生鲜等实体零售门店,为消费者提供约1小时配送到家的能力,并获得沃尔玛、永辉、华润万家等头部连锁商超的入驻。截至今年6月,小时购业务已经实现全国2700多个县区市的覆盖。
以快速物流配送为例,截至今年6月,京东物流在全国布局了45座“亚洲一号”大型智能仓库,并实现商品从入仓到分拣出仓的无人化。通过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分拣能力,智能仓可以达到每小时350单的订单处理能力。京东特快送、德邦精准空投以及京喜达快递则为京东提供次日达能力,京喜达通过加盟制铺设配送网络,在下沉市场建立了大量网点。
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渠道享受京东高效率的配送服务,这为消费者体验带来极大提升。一个标志性数据是,截至今年7月,京东PLUS会员数量突破3000万,较去年末增加了500万,继续保持国内最大规模的付费会员体系地位。高消费能力、高忠诚度的消费者推动了平台销售额的稳定增长,这又进一步提升了京东对供应商的谈判地位,为消费者提供低价、优质的商品。
从商户端看,京东的优势是通过技术带动商家的降本增效能力。
今年年初,世界级数据提供商IHS Markit发布了报告《供应链危机:为何在2022年仍将持续》。报告认为,过去30年形成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正在遭受疫情冲击。一方面,消费者居家导致实体门店消费下滑,电商需求增长;另一方面,电商配送缺乏对应产能,以美国为例,其物流配送时间普遍延长。
这场危机给业界的启示是,实体经济必须建设更具韧性的供应链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感知能力,在市场供需波动面前,行业需要迅速反应,平抑冲击。
在国内,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内没有发生类似的供应链危机,但国内实体企业也有“流动”焦虑。过去几年里,消费行业普遍进行了供应链改革。
正如家乐福CEO贝鹤松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商品的低价取决于成本的控制,企业应当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寻求最低的价格。供应链改革的核心逻辑,是把过去流通链条中消耗的成本节省出来,让利给消费者,同时减缓企业和下游经销商的库存压力。
京东的特点是借助自身的链网融合能力,提升实体企业的周转效率。例如,京东与美的长期有供应链的深度协同合作,对双方合作中的市场预测、采购、订单执行等流程进行优化。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双方合作加深,美的旗下空调、厨热、洗衣机、冰箱、智能小家电等全系产品将全面接入京东数字化采购服务平台。
从结果看,美的产品在京东的整体响应效率提升,商品滞销和偏仓问题得到优化,库存周转周期降至28天,同时,美的冰箱品类每年节省费用高达600万元。同时,京东发现了消费者对冰箱生鲜品保鲜能力的诉求并提供给美的,后者研发的美的果润维C冰箱受到市场欢迎,在上市半年后占美的冰箱的销售比重提升至10%左右。
背后的技术逻辑是,京东用链网融合的方式提供供应链优化能力,在面向消费者的全时段货网以外,京东的数字化仓储网络在缩短商品流通链条的同时,还向实体企业提供供应链的优化。
例如,对SKU量极大的品牌,京东提供动态调整库存能力,为客户提供履约方案的优化。而云网则为货网和仓网提供底层技术支持,为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
这得益于京东的新型实体企业模式,京东以自营电商平台模式著称,但具备实体企业基因。从2017年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整体技术投入已经接近750亿元,并通过高效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向实体企业提供消费市场洞察能力和供应链效率优化能力。
而这契合了零售业态的变革趋势——为行业创造更快运转效率并降低成本,主导产业链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才能始终站在潮头浪尖。
在今年4月的上海新冠疫情发布会上,京东集团副总裁曾做出表态:“京东将为上海提供超过1600万件米面粮油等民生商品,可保障上海京东用户近1个月日常供应。”
在这场与疫情赛跑的保供大战中,京东发挥了基础设施优势。例如,借助智能物流技术,京东快速实现仓储、分拣、运输、配送等全供应链物流环节的防疫机制,并使用第五代无人快递车在封控区域展开无接触配送。京东物流披露的数据显示,从今年3月底到5月底,京东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向上海增援食品、药品、母婴用品等物资超过15万吨。
在西藏林芝米林县,当地便利店的商品价格要高出内地,核心原因是物流链路繁多,消费者不得不接受成本转嫁。而从2011年起,京东在西藏建设自营配送站,并提供中小件配送服务,到2020年,3万平米的京东公共仓储配送中心在拉萨落成。西藏消费者网购时间从十天至一个月缩短至最快当日达。同时,消费者享受到物流成本优化带来的消费红利。
同时,京东向提升当地收入水平发力。2014年,京东西藏馆上线,来自当地的青稞酒、松茸等特产在平台上线。与此对应的是地方农产品的品牌化——京东接入养殖、加工、营销、物流的全流程,将当地的潜力品类及商家实现产品标准化。
这是京东借助新型实体企业模式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缩影。在2020年提出的“奔富计划”中,京东计划在三年内带动乡村实现万亿增量产值,并构建高品质农产品的现代流通体系。
新的市场形势面前,京东的机遇不止于此——当前消费市场的特征是由流量增长、供需匹配效率增长主导的消费互联网周期进入尾声,产业互联网正在兴起,实体产业将在运营、研发、产品、渠道的全面竞争中决定胜负。
而凭借数智化供应链能力,京东不仅能为自身争取更优谈判地位和库存周转效率,同时能带动更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当前,传统企业普遍有拥抱数字经济的诉求。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新兴企业相比,传统企业仍有大量不足之处,如销售渠道仍然依赖地面店,对大数据及互联网的应用不足,以及不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和购买方式,对这些新兴消费群体的市场痛点感知薄弱,这限制了商家对消费者的服务能力。
在今年6月,京东物流与飞鹤联合打造的哈尔滨智能化产业园智能仓储项目交付,借助京东的数字化仓储能力,该物流中心可以实现作业效率提升40%的同时,运营成本降低25%,并同时承接九个奶粉生产基地集中存储与配送全国的业务。这意味着飞鹤的供应链效率大幅提升。
库存周转周期是观察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钥匙。在国内,消费行业的特点往往是后知后觉,在增速明显放缓后才进行调整。而这正是京东的优势所在——拥有详细感知消费者趋势的能力,并能为企业打通从研发生产到周转各环节的优化。
京东成功登顶民营企业500强榜首,正是一个助力实体经济与自身发展共振的经典样本。无论供需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抓住消费者的体验优化以及供应链效率优化,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持续赋能合作伙伴,就一定能穿越更长市场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