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增长见顶的危机,拼多多急寻第二出路

于见专栏 2022-09-02 阅读: 3,968 次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数日前,拼多多发布了今年的Q2财报。无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相较前几季度,拼多多的这份财报都十分华丽。财报显示,拼多多二季度收入为315亿元,同比增长36%,可惜这份成绩单并不能用超常发挥来形容,而是多重因素促成下的“偶然事件”。

拼多多对于这份好成绩也显得底气不足,在对外发布会上坦诚取得高营收和高利润的原因,是受到各种支出成本大幅下降的因素影响,只是短期效益,所以这季度的业绩变得“好看”,不能当做未来效益的参考。

与此同时,业内外多数意见都认为拼多多的营收和用户规模都已触及天花板。三大营收来源之一的商品销售,Q2收入只有5070万元,同比下降97%。在过去几年里,拼多多都没有成功地推出新模式或新业务,造成这种原因或是拼多多自身的客群消费能力局限性,因此拼多多在探寻新的增长的路途上恐怕要走不少弯路。

除了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拼多多平台本身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如若能改善相信拼多多能更稳当地走下去。

“省”出来的好成绩

这次拼多多利润有更好的表现,主要是体现为收入增加的同时,成本下降。Q2财报中,拼多多二季度的营收为315亿元,同比增长36%;营业利润为人民币87亿元,同比增加335%。

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互联网行业纷纷刮起降本增效风,拼多多在这方面也是下了“狠手”。一方面,部分项目减少了人员,精简了架构,并缩减了非必要开支;另一方面,部分烧钱明显的营销活动大幅削减,一些引流补贴、活动经费都被缩减。

另外还有因疫情导致计划内的项目延期了,差旅商务活动搁置了等意外因素的多种因素。最后在Q2运营费用约为148亿元,拼多多在整体经营费用占比环比实现了从62%到47%的大幅下降。

当然,并不是靠拼多多单方面的节省才有的高营收,作为消费者也在“省”。人们对日常消费中的各类“价格刺客”越来越不能忍,开始精打细算,捂紧了钱袋子。

不管如何对外宣称自己是全品类的电商服务平台,在大众消费者的认知里,拼多多的最大特点仍然是——便宜。于是,在经历疫情隔离封控,收入减少,消费力下降的大环境下,拼多多主营类目——食品、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得到了强劲增长,日化行业全品类同比增长110%。

image.php?url=YD_cnt_39_01ETnAaVLLEc

今年,趁着各地疫情有所缓解,消费也在回升。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触底,第二季度就开始缓解复苏。抓住机会的拼多多,立马推出了新一波的百亿补贴。在当下这个确实惨淡的消费数据和消费信心情况下,拼多多的平台定位更容易实现业绩暴涨。

这在“主客”双方都节省下促成的好成绩,或许也差不多触摸到拼多多的业绩天花板了。

此次拼多多发布的财报中,并没有对外披露最新用户数据。拼多多在去年新晋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当时显示其平均月活跃用户为7.199 亿,实则这数据与阿里巴巴不上相下。

拼多多的月活数据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其环比增长率早就从2018年10月之后,已经出现了逐步下滑的态势,最近两年更加明显。

用户规模第一姑且不论,而拼多多的用户增长基本到顶却是不争的事实。凭借“砍一刀”这引流工具,拼多多新用户一度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砍一刀”停止之后,拼多多也陷入了用户增长的瓶颈。

当然不止是拼多多,对于头部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的体量之后,那么增长放缓是一种必然,那么如果到这种阶段还在费力地去“拓新”就可能真的事倍功半。未来的用户营销重点已经从用户增长,转向留存值和年度平均客单价的增长。

2021财年,淘宝用户的年度平均客单价是9200元。2021年,拼多多活跃买家年度平均消费额为2810.0元,只有淘宝的三分之一,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目前看,不只是用户端,伴随拼多多地快速成长,商户端增长同步面临压力。社交裂变方式曾被视作营销新风口,但是随着拼多多本身流量剧增也出现了天花板问题。在商家免平台使用费的前提下,拼多多4%的货币化率已不低,若继续提升势必推高商家经营成本,并导致大量中小商家难以获取流量,因此未来提高的空间相对有限。

“偏科”问题严峻

不管是哪家综合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强势类目。例如天猫的美妆、鞋包和女装,京东的3C数码等。但不论哪家都会极力发展其他新兴业务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方位需求。阿里巴巴这些年直营业务在集团的占比不断提高,以盒马、大润发、天猫超市等为代表的直营业务的营收已占到国内零售总营收的40%以上。

另外京东这些年都在不动声色地布局大型商超、便利店、电商小店等。过去的三年,京东在实体上的投入超过了2万亿。

image.php?url=YD_cnt_39_01ETnAju61xk

可惜拼多多在新业务扩张方面十分乏力,拼多多平台上,农产品和快消品两者相加的占比达到了68%,其他所有类目加一起的交易总额都不到三分之一。

实际上拼多多也一直有尝试在类目扩张上努力,只是实际效果不理想。例如这几年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营销活动都把资源往数码家电,奢侈品的类目上大力倾斜。包括拼多多将原来的名品折扣频道更名为品牌馆,希望通过引入优质品牌和商家来完成平台的整体升级,但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另外就是拼多多寄予厚望的多多买菜,持续投入费用到买菜业务后,希望借由高频的生鲜消费属性,也带动其他品类互补,形成“高频打低频”的结构。但现实是,厮杀两年余,多多买菜至今仍未实现盈利。

大家都知道,下沉市场的利润比不上主流市场高。于是,拼多多努力提高客单价、打进主流市场,但这个策略也没有成功。大部分低消费力人群依然占据着金字塔的底端,这部分人的收入不会因为拼多多产品定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从实际的统计来看,拼多多用户75%为女性,68%来自三四线城市,而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有7.3%。虽然今天,拼多多试图将其推广到全网需要购物的用户,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其用户人群依然以对价格敏感的女性为主。

就算产品变得高端了,可是消费者的消费力还是没能跟上,尽管拼多多的营收一直保持着增长,但客单价确实持续下降,2019年为51元,2020年则下降到43.5元,同比大幅下降了15%。

这些都不是刚发现的问题,但遗憾的是这几年来拼多多一直放任在野蛮生长的捷径上狂奔,一味地追求做大。可以说,除了用户和规模体量变大,拼多多上市以后什么都没有发生改变,错失了最好的三年转型期。

出海前景未明朗

此时此刻的拼多多已走过流量红利期,也迎来用户增长乏力、营收增速放缓等诸多挑战。 往前三个季度,拼多多营收分别为221亿、230亿和215亿,同比增速则分别为239%、89%和51%,明显增速一直处于下滑趋势。

拼多多为了维持增长,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坐船出海,寻找下一个突破口。对于前两年外界就有推测拼多多的出海意图,拼多多都否认了。直至今年在业绩发布会上,拼多多的领头人陈磊亲自确认了这一事实。

出口跨境电商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电商竞争激烈且获新成本及难度增加的现状下,出海是很多企业的选择。

与同行相比,拼多多出海时间较晚。在包括亚马逊、eBay、速卖通等一众平台及行业已有像SHEIN这样的巨头存在的现状下,想打造平台型企业并脱颖而出绝非易事。阿里巴巴海外业务已经小有规模,旗下有速卖通、Trendyol等海外电商平台,也有海外批发业务。京东也上线了“京东全球贸”,上线初期为出海工厂和商家提供免佣金、免月租费等优惠服务政策。

image.php?url=YD_cnt_39_01ETnAkdup5a

拼多多出海业务一直在业界的揣测中保持着热度。平台运营模式预计和目前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SHEIN差不多。但与Sheln不同的是,拼多多并没有只做服装类目,而是做全品类平台,与国内一致。不能否认,拼多多出海的机会是挺广阔的,因为价格永远是核心竞争力。

招商方面,拼多多还沿用了此前吸引中小商家的方式,给出“0元入住、0扣点”的优惠。这个被拼多多寄予了希望的平台预计会在10月前上线。虽然目前拼多多的出海业务还没有明确的章程对外公布,但如今比较明确的是出海难度和风险都在加大。

一方面在跨境供应链上,拼多多尚未提前准备好产业布局,从小小的货舱,到成本高企的航线和海运,无论哪个环节都将面临巨大挑战。稍有不慎,供应链把控不好,都是覆顶的灾难。

另一方面就是出海无法避开的“本土化”问题。拼多多需要与当地用户习惯进行磨合,才能在海外站稳脚跟。国内各行业的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没少在“本土化”上栽跟头。

虽然拼多多业绩斐然,但是国内打法嫁接到国外一定会危险重重。便宜是拼多多的产品优势,但发展到后期,“廉价”、“便宜”的标签也会成了品牌化路上另一种阻碍。到时候拼多多是否会因此而水土不服我们还不得而知。

仅就目前相关市场的格局和竞争来说,拼多多的出海之路任重而道远。

结语 

对于Q2取得的好成绩,拼多多自身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手阿里和京东在Q2的表现也依然十分稳健。从长期视角来看,外部战争上,拼多多需要抵御的对手众多,无法专心地下沉市场攻城掠寨;内部战争上,商业的核心永远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提升平台品类丰富度、产品品质,甚至完善基础供应链能力,夯实平台价值,每一件都并非易事。

拼多多未来是继续当前的定位,还是转型发展,判断失误的话,也会像当初淘宝一样,将自己的市场和潜在客户拱手送人,培养出新的竞争对手。要守住自身的底盘,也并不一定比进攻简单。大浪淘沙,无论如何,如果拼多多能够冲破束缚,打造自己的品牌护城河,或许能够笑到最后也不一定。如今若想要维持外界的期待,陈磊还需要带领团队找到新的突破口。

本文由潮起网 作者: 于见专栏 发布或转载,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更不对您的投资构成建议。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于见专栏
长期关注互联网、家电、财经、汽车、房地产、人工智能、新消费等行业,为读者提供不同视角的解读。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