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主角为什么选择留在舒适区?

吴怼怼 2022-08-15 阅读: 3,750 次

作者|耳东陈

监制|吴怼怼

暑期以来,剧集市场逐渐热闹起来,好多演员带着同类型角色,又来了。

先有《星汉灿烂》开播,吴磊赵露思初亮相,剧情尚未推进时,乍一看,又是少年将军和鬼马少女(没有说剧不好的意思),怎么演员演的还是同类角色?

接着《沉香如屑》来了,杨紫的植物系仙子和成毅深情战损上神,看过《香蜜》《琉璃》的观众,光凭扮相人设也能脑补出50集《沉香》。

然后,《玫瑰之战》打响了,海报上的袁泉梳着和唐晶差不多的发型,眼神透着类似的坚毅。

猛一搭眼,新生代中生代都在批量生产半永久角色。

转念一想,当你演了一个茄子,所有紫色都会来找你。

慢慢的被紫色包围了,包围圈也就成了舒适区。

01

陷入同质化困境的总是主角?

常言道,演员在影视工业中,是相当被动的,是要等着被选择的。

因此,靠一个角色走红,只好为其欢喜为其忧。

喜的是,终于有打开知名度的角色了!演员嘛,最怕兜兜转转默默无闻。

忧的是,角色越深入人心,后续接到的同类角色邀约,就越多。而且这种困境,常见于正面角色和主演。

于反派和配角而言,同质化倒也并非困境。

比如在《三十而已》中让观众咬牙切齿的林有有,到了《星汉灿烂》中完成剧抛脸转变,张月饰演的万萋萋以豪迈富闺蜜形象,赢得不少好评。

再比如《梦华录》里的假小子招娣,曾是《司藤》里的沈银灯。

她们在前后两部剧中的角色差异巨大,观众在新剧中看到她们,只会觉得好生眼熟,曾经出彩的反派形象并没限制之后戏路,也并不存在「一看就是反派脸」之说。

因为深入人心的负面角色在剧作层面其实要比正面角色难度更高,60分的正面人物市面一抓一把供演员竞争,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派则是相对稀缺物种。

物以稀为贵,意外通过反派引起全网热议的现象并不常有,而靠反派承担社交媒体话题kpi也不是内娱剧集营销的主要发力点,因此这类演员同质化困境并不严重,反而会因深入人心的角色诠释,敲开更多机会的门。

另一类配角,在国产剧中表现出争议性平平、功能性极强的特征。这类配角往往可以无缝进组到另一故事架构相似的剧中。

常看古装剧的人会发现古偶中的元老们来来回回就是那几张熟脸,且年龄越往上走,熟脸在同题材剧中演同类角色的概率就越大,配角撞脸的重灾区除了众神众臣,还有主角们的婆婆妈妈爸爸公公。

于他们而言,同质化已然不是职业发展中的困境。虽然演员并不全是青春饭,但大红大紫,真的还得靠青春。到了一定年龄,演戏就完全变成工作,戏外触达社交场域的野心,于这类配角而言,相对就稀少了。

因此,最怕同质化且最容易落入同质化窠臼的,还是正当年的主角们。

用一个角色打开知名度的同时,是在向市场释放扛某类题材剧的信号。

当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行业大环境越来越差,试错成本越来越高,则经过类型适配检验的演员,创作同类型角色的可能性就会越高。

《完美伴侣》开机时,王耀庆最后一个被通知进组,拿到剧本时,他原本更想演张鲁一演的居家男人,但由于市场对他的期待已经到了「王耀庆穿成乞丐我也觉得他真实身份是个霸总」,最终,王耀庆喜提了他演艺生涯的第22个霸总形象。

02

跳出舒适圈难解困境

已经成「角儿」的明星,跳出舒适圈似乎是必要的。

转型这件事,在75后、80后、85后、90后、95后成名之路中屡见不鲜。

但除了75后和80后勉强做到转型成功,自85代明星起,不仅影视双栖难,能像胡歌那样偶像剧出生最终扛起正剧者,也寥寥无几。

影视难双栖的原因,我曾在《新生代明星影视难双栖》中展开讨论过。

至于85后生花在电视剧中转型无数,归来仍是古偶,则不仅与他们个人的业务能力有关,也与85后明星走红所处的时代有关。

杨幂们从古偶走红时是2010年前后,这个时间点,是台湾偶像剧逐渐式微、大陆偶像剧进入摸索期、韩流大面来袭的时期。

杨幂刘诗诗唐嫣赵丽颖们,搭档过75后男星,又以自己在电视剧领域的扛剧能力,带红了85后男星。

紧接着内娱迎来了流量时代。

一方面,这是颜值经济逐渐成为普世追求的时期。85花和85生们尝到颜值红利,脸成最大代表作的同时,不再像前辈们那样通过努力拿奖来得到大众和业界的认可。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粉丝经济甚嚣尘上,明星的商业价值估值体系较以往有了极大变化,业务能力不再是核心竞争力。

因此当冰冰们在红毯明争暗斗后还要较劲影后title时,85花们已经开始集中输出美照博取流量换新玩法了。

等她们离开少女期,按理说年龄阅历都该支撑起更丰满的角色了,但业务上的不精进,导致转型无效。

不论是杨幂《宝贝儿》拍十条全一样,还是刘诗诗《亲爱的自己》摇头晃脑盲人演技,这代人的业务能力下限永远可以探索,但上限已然框在出道的巅峰。

年轻的小花们成长起来时,经过韩流近十年「轮廓流畅白幼秀」和欧美高鼻深目双重审美洗礼后,娱乐圈如今的小花,颜值亦卷入同质化。

因此辨识度尚在古装扮相美好的85花们,在古偶市场依旧有一席之地。

于他们而言,舒适圈内不见得有更高建树,但脱离舒适圈,演员的路也并不会走更宽。

至于杨紫,成年后输出的作品,一开始是制作精良的《战长沙》及国民级热剧《欢乐颂》,但她全身心投入娱乐圈那几年,正是上述颜值经济+粉丝经济统治时期。

站在如今看当初,杨紫拿到的资源,是众小花渴望的巨饼,毕竟这两年口碑开始重新被重视,但在当时,杨紫希望成为的,是很红的流量明星。

她从演员到流量明星,已然经过一次成功转型,《香蜜》《亲爱的,热爱的》一部剧带红一个男主,此后合作的大都是顶流。

但随着流量潮水退去,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困境,明明白白摆在了眼前。

被当作转型之作的《女心理师》收视平平,反倒是给前东家临时救场的《沉香如屑》,口碑不佳,热度不减。

安德鲁・都铎在《形象与影响》中将明星与观众关系总结为四种,「情感喜好、自我认同、模仿以及投射」。

普通观众对明星产生的情感,大都停留在「情感喜好」阶段,至多通过明星本人经历或角色形象,产生一种片面的「自我认同」。

而粉丝,则通过「自我认同」进一步上升到「模仿及投射」。

普通观众能因一部剧对一个演员产生好感,也能因另一部戏未达到预期而好感消失。

在影视赛道越来越细分的当下,破圈转型的性价比,或许并不比维护粘性粉丝更高。

因此大多人转型只是一种试水,同质化角色有人买单时,留在舒适区里温水煮青蛙,便也不再难熬。

03

舒适区并非死棋

但总演同类型角色,全然意味着不思进取吗?

倒也未必。

演员困在舒适区的成因,是多样的。

构成流量时代的明星被流量困在相应的舒适区时,其他类型的角色,亦被制作方想要的确定性,困在各个类型中。

大众爱好的,就是给同样社会阶层、同样精神面貌、同样消费习惯的人,贴标签。一是方便加深记忆,二是易于区分他人。

因此不论王耀庆演律师、总裁、投行精英、娱乐大亨,只要西装三件套,金丝边眼镜,观众一看,霸总来了!

同理,不论袁泉演医生、空姐、建筑从业者或律师,只要短发上阵眉眼冷峻,立刻会有时尚媒体深扒其精英女性穿搭。

接到的剧本是既定的,剧本塑造的人物是既定的,作为演员,只能在既定的被动中,呈现出相对的主动性。

比如王耀庆演《创业时代》时,人物原型是马化腾,他为了区别于以往的霸总,要通过道具找人物感觉。

《创业时代》里的王耀庆,自发配了4万一副的眼镜,向人物原型靠近,同时带着最简单便宜的卡西欧电子表,意在提醒创业角色的不忘初心。

细枝末节的设计,观众是看不到的。但观众能够get到他与霸总的契合度。

一个人把劲用在哪是很明显的。如今国产剧市场,霸总品类,王耀庆虽演出了包浆但也演出了他的精髓。

待在舒适区,是没有选择和不思进取吗?

赵露思的看法是,「人可以呆在舒适区,也是一种自信的方式」。

《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时期,关于赵露思角色同质化的评论很多,「陈芊芊半永久」是赵露思的角色图谱。

当时采访中,她谈到在22岁的年纪其实没办法驾驭更有年龄有阅历的角色,所以趁着内心还信陈芊芊们存在时,就塑造她们。

转型这件事,似乎是该遵循「到了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但有时候,与之更相关的,是演员内心所处的阶段与角色是否契合。

当观众诟病85花们古偶48集,不知情深在何处时,一是怪剧本潦草讲不清来龙去脉,二是叹眼中已经不再有天真烂漫火花的她们,强行输出着生生世世的虐恋。

当一个演员程式化处理自己不再相信的角色,以骑马受了多少伤、天寒地冻吃了多少苦来打动观众时,观众往往不会买账。

看剧,看的是一份情绪起伏。

其中有解压,有理想化的投射,有进入剧情世界逃避现实。

实现这一切,首先要求演员相信塑造的那个世界。

观众和资方、平台可以粗暴将剧集分为各种类型,但等真正看剧时,看的并不是进入类型的演员,而是演员们塑造处在某个行业、某个人生阶段的人。

这个人生动与否,便是演员在这个赛道上进取与否的指标。

曾经,转型是明星到了一定阶段都会提上日程的事情,拓宽赛道意味着更多发展前景,留在舒适区意味着不进则退。

因此,影视双栖是明星都会追求的,台网双播也成了新生代明星转型时格外在意的。

但事实证明,台网受众有差异,在平台横跳,有时不如在一个赛道精耕细作。

于擅长某类角色的明星而言,待在舒适区,把长板变更长,未尝不是路越走越远的明智之举。

吴怼怼
虎嗅、36氪、钛媒体、产品经理等专栏作者、前澎湃新闻记者。 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文创与消费。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