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高始兴的理想主义,能带领思必驰走多远?

智能相对论 2022-08-11 阅读: 26,165 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丨智能相对论

作者丨陈选滨

历经半年的沉寂,AI领域终于迎来了一个新高潮——又一家AI企业走向IPO,这次的主角是来自苏州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思必驰。

日前,思必驰于上交所科创板提交的IPO申请获受理,正式进入上市进程。作为一家成立了15年的企业,思必驰是中国较早一批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但是,即便如此,思必驰依旧未能摆脱AI企业持续亏损的问题,在过去三年内,其分别亏损了2.51亿元、1.80亿元、2.98亿元,总计超过7亿元,且整体毛利率还面临着逐年下滑的趋势,分别为72.17%、69.74%、58.15%,赚钱这件事情始终困扰着这位AI老将。

在思必驰的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理想化标签,归国创业、技术驱动、全栈布局、云+芯等等。由此来说,这是一家非常典型的AI企业,而从他的身上所能看到的,或许也是更多中国AI企业正在面临的问题。

浪漫的开始:始于剑桥,成于苏州

思必驰的故事有一个浪漫的开始。

2006年,思必驰的两位创始人高始兴和俞凯正在剑桥大学求学,两人恰好都住在休斯顿学院,时常一起烧烤、打乒乓球,成为彼此在异国他乡难得的好友。

那个时候,剑桥大学的创业气氛非常浓郁,很多科技企业从这里走出实验室,走向世界。高始兴和俞凯见此心中澎湃,随即一合计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两人在2017年成立了AI Speech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思必驰。

公司早期的创业方向非常明确,主要是通过语音技术用人机对话的形式教外国人学汉语。在当时,语音市场还是一个相对空白的商业领域,在国内也就科大讯飞一家企业做得较为出色。

高始兴创过业,做过团委工作,也在东软软件待过,主要负责市场运营,而俞凯当时在剑桥大学攻读语音识别方向的博士,是这一领域的大牛,主要负责技术研发。两人分工明确,再加上同为剑桥校友,曾在英国国家标准局任职的林远东等人,组成了思必驰早期的创始团队。人员虽然少了些,但是每个人的能力都不错,小小的团队把公司撑了起来。

公司刚起步不久,一个重大的转折机遇随即到来。彼时,苏州工业园招商团队来到剑桥大学招才引智,高始兴作为资深创业者,很快就嗅到了不一般的机会。

通过双方洽谈,高始兴对苏州的营商环境以及市场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加上公司几人本来就有着科技报国的想法,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公司发展走向的重大决定——带队归国创业。

2008年,思必驰落户苏州工业区。面对全新的市场,又是自己的祖国,高始兴满腔热血投入到创业中。初期,公司没有钱买语音数据,他就跑到中小学、咖啡厅、图书馆等等外国人比较多的地方,一个个求人帮忙录音采集数据。

作为国内早期的一批人工智能创业者,高始兴用着最笨的方法编织着前沿科技的摇篮。在随后的日子里,思必驰的业务越做越大,开始从对外汉语转向了更大应用市场的英语教育领域。

紧接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大潮来临,语音技术成为应用市场的“香饽饽”。高始兴再度嗅到了市场的机遇,又一次带临公司进入全新的转型,瞄准智能终端开拓物联网业务。

彼时,国内的资本市场正开始关注物联网领域,思必驰的转型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投融资机构的注意。2012年初,思必驰拿到上千万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联想之星、荷塘创投。随后,思必驰更是成为了资本追逐的宠儿,阿里巴巴、富士康、联发科、美的集团、深创投等知名企业和资本都相继押注在这一家AI企业身上。

资本热捧、风口盛行、团队惊艳、技术扎实......在思必驰的身上,无不洋溢着AI行业蓬勃发展的活力。但,即便有着这样的优渥条件,国内的AI企业依旧还是深陷在持续性亏损的泥潭里,很难在商业化进程上迈得开脚。

深陷理想主义的泥潭

科技报国,是高始兴等人的一份强烈羁绊。这样的羁绊最终促使他们把思必驰带回了国内,落户在苏州,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思必驰的发展。

在思必驰的身上,有着一股非常执拗的理想主义。

一、不惜代价的高研发投入。

思必驰在研发投入上是业内数一数二特别“舍得”的企业。根据招股书,2019-2021年期间,思必驰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99亿元、2.04亿元、2.87亿元,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为173.35%、86.26%、93.25%,累计研发投入占比为104.69%。

目前,在研发费用率上,业内的平均水平为67.12%,而思必驰则达到83.85%。可以说,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思必驰把营收的绝大部分钱都投入到了技术研发中,很是豁得出去。

这样的高研发投入,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人才的加入。截至2021年12月31日,思必驰团队981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3.40%,大多来自国内外知名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尖端人才,硕博人员占比超过25%。

二、理想且任性的业务布局。

思必驰最早是做口语教育的,这也是其做的最成熟的一个业务。但是,在2014年,高始兴为了专注于物联网领域,直接把口语教育事业部给剥离了,另外成立了驰声信息科技(后来卖给了网龙网络),一头扎在全新的物联网业务。

在物联网领域,思必驰又接二连三挑着最硬的骨头来啃。早前,思必驰因为担心数据安全和技术机密泄露等问题,始终无法和芯片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合作,所以就在2018年成立了深聪半导体,直接自己下场做芯片,烧钱无休止。

根据招股书披露,为了提升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力,思必驰还在2017年收购了乐驾科技和苏州萝卜,并在随后一年内整合了两家公司。

由此来说,思必驰的战略布局理想而又任性——为了专注于物联网领域,把赚钱的业务砍掉,又不断去开拓烧钱的业务,思必驰踩着风口,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一个又一个产业难题。

在某种理想主义的导向下,思必驰一直未能平衡好赚钱与花钱这两件事,不是大把地撒钱投研发,就是在边界开拓上烧钱不止。作为一家企业,这样的行为让投资机构很是不爽,目前阿里巴巴、联想之星等都在转让思必驰的部分股份,似乎对于这家迟迟不赚钱的企业少了些耐心。

而这样的情况也使得思必驰不得不尽快完成上市,向二级市场寻求融资来继续支撑企业的未来发展。

思必驰的现实困境

摆在高始兴和思必驰面前的是一个现实的市场。

一、赚着辛苦钱。

自2019年以来,思必驰的主营业务毛利率连年下滑,分别为72.17%、69.74%、58.15%,对比行业58.10%的平均值来说,只是微微高了一点点。

具体来看业务情况,就知道思必驰赚的每一分钱都不太容易。目前,思必驰的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模块。赚钱最多的是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2021年营收1.01亿元,占比33.0%;其次为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的技术授权服务,2021年营收0.74亿元,占比23.98%,再次为该模块的定制开发服务,2021年营收0.68亿元,占比21.96%;最后为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2021年营收0.65亿元,占比21.06%。

再对比毛利率来看,其中作为主要赚钱来源的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的毛利率仅为19.12%,且仍处于下滑趋势,很是无奈——营收主引擎提不起速,思必驰的商业化进程迟迟与同行拉不开差距。

二、硬件生产外包的风险。

思必驰想要开发智能终端的硬件产品,有相应的技术,却没有自己的生产线。根据招股书披露,针对此类业务,思必驰主要采用ODM/OEM模式进行生产,也就是大众所熟知的贴牌生产模式。

这样的模式在有效降低公司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带有品控管理难、不利于开拓C端市场的弊端。长期以往,思必驰的硬件产品或许很难在进一步打开市场局面,只能沦为第二、三梯队的替代产品,无法建立起与尖端技术相匹配的市场优势和知名度。

三、纷杂且多变的业内竞争。

物联网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赛道,思必驰四面开拓,同时也面临着四面竞争的态势。就同行对比来说,科大讯飞2019-2021年营收分别为100.79亿元、130.25亿元和 183.14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19亿元、13.64亿元和 15.56亿元,实力强劲,雄踞语音市场。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芯片等前沿领域,更是站着谷歌、百度、英伟达、阿里云等巨头玩家,凭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挤压垂直玩家的市场份额和商业空间,能留给思必驰的增长空间大多只能从技术创新方向突破,在商业模式的竞争上举步维艰。

结语

思必驰演绎了AI企业特有的前半生,浪漫而又现实——创立于国外,而后归国再创业,业务蒸蒸日上之时孤注一掷,踩着风口走上物联网的舞台,受到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紧接着四面开拓,却迟迟没有得到该有的反馈,在持续亏损的困境里继续求生。

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这都是当下AI企业创业的一个经典样本。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智能相对论
智能和车,边评边测;未来和家,且品且鉴。合作+V:aixdlun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