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华为吹响“伙伴暨开发者”集结号:共赢数字时代

曾响铃 2022-05-30 阅读: 4,799 次

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在时代的浪潮下,求变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各个组织的主基调之一。千万企业在数字洪流中游弋,那些引领整个产业走向数字化彼岸的行业龙头企业正在携手开创更大商业价值空间。

而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消弭数字鸿沟,让企业获得最契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让数字化的红利人人共享,ICT产业生态的价值更是进一步凸显。

这场有关数字化的战役,已经有必要吹响一个全ICT产业的集结号,凝聚各方合力来作为千万企业的外部助力——站在聚光灯下,不只有华为,还有广泛的合作伙伴和开发者们。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无数川流激荡在数字化时代洪流下

数字化洪流中,每一类主体、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度,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数字化故事,过去数年的努力,无数川流激荡在数字化时代洪流下,为下一步数字化变革走向全行业、全场景,并在各个区域落地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过去丰厚的积淀,已经为未来设定了一个最好的起跑线,最佳的爆发姿势、最强劲的发展动力、最小的落地阻力,而这,都是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类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朋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1、宏观“川流”:我们听见技术升级的滚滚咆哮,用前沿技术创新彻底改变旧有的思维模式

曾几何时,人工智能、大数据还只是高高在上的概念,现在,通过华为、合作伙伴和开发者们的共同努力,它们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不断向前的创新动力,成为一种从政务机构到企业组织都无法拒接的底层能力来源,不断驱动着这个社会的数字化创新。

终于,技术升级的滚滚咆哮,又成为了社会前行的核心动力来源之一。

以采矿业这个人类历史上发展了数千年的行业为例,不管过去的技术和工作模式如何进化,在危险复杂的环境中人力的参与总是避免不了,在社会层面,采矿业一直被认为是高风险且十分辛苦的行业。

而华为与伙伴们一起提出的“3个1+N+5”(一网、一云、一平台、N应用、五中心)的智能矿山整体架构,以5G+AI+鲲鹏云等先进的ICT技术与矿业生产融合,实现了少人开采、智能运输、无人值守、无人驾驶、智能管控等目标,让数千年的采矿业在数字技术的创新支持之下,让矿工的操作从井下转移到井上,也告别高风险行业的固有印记。

可以看到,提升矿企安全生产水平,只是数字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一个典型例证,我们可以在千行百业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创新带来的不同于以往的改变。

2、中观“川流”:降本增效之外,关键业务场景正在被改变

在数字技术创新的大势之下来看每个个体企业的发展,这个时代的数字化所带来的改变同样是深刻而非只是某种小修小补的优化。

虽然当下在谈及数字化时,几乎每一个企业都会提及降本增效,但数字化带来的改变的意义早已超出了降本增效,而在更底层改变着千行百业关键业务场景。毕竟,在任何一个阶段,降本增效的动机始终存在,过去的企业也通过了各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降本增效,数字化时代洪流下,企业获得的更多是新的业务创新和价值。

以汽车行业为例,作为最典型、最重要而又发展历史悠久的制造业,汽车厂商的管理模式、技术创新一直走在时代前列,降本增效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

但是现在,在数字化整体方案的支撑下,汽车企业所获得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降本增效。中国一汽携手数字化转型伙伴——华为,不仅构建起坚实的云计算基础设施,还在高性能计算助力研发创新、5G助力智能工厂、打造“车路协同”联合解决方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此外,基于3D模型的协同设计和仿真平台的建设,使得开发效率提升40%,研发周期缩减6个月,节约研发成本近1.3亿元;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实现工艺和流程数字化,整车生产周期压缩7个月,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6%……

更多业务实质的改变和创新价值在数字洪流下发生,而非只有表面的经营指标。

3、微观“川流”:数字化还正在更微小处发生,技术的“获得感”不断增加

无论是数字经济、智能社会创新发展的大势,还是千行百业业务层面更底层化的变革,数字化正在借助每一位ICT产业成员的努力,加速深入到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过去几年,这个社会的每个个体都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价值,而这,其实才是数字化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同经济发展要让大众有获得感一样。

一方面,在组织内的个体层面,数字化变革让越来越多的业务操作者获益,直接改变了他们的境况。

以电力系统中,华为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的智慧巡检为例,传统人工巡检安全性低、管理难、效率低、响应慢、实时性差,而华为所推出的“六无畏”方案有业界顶尖AI算法,能够智能识别线上异物、杆塔倾斜、外力破坏等潜在风险,实现全场景覆盖,让巡检工人不用再出入恶劣的环境就能最大程度保障线路的安全运营,提升电力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另一方面,是更广泛的大众,正在数字化变革中有全新的价值获得。

在日常的政务活动中,在以华为为代表的众多科技企业与合作伙伴、开发者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之内,普通老百姓已经越来越习惯一码通、一网通、一号通等办事方式;在医院,很多人已经在享受智能化的便捷导引、医生的高效率诊疗等;在街上,智慧城市正在努力疏解着交通的拥堵,让每个人回家的时间更早一些……

数字洪流中的每一滴水,最终都化作了微观个体的数字化感知。

吹响与合作伙伴、开发者的集结号三大关卡待突破

在坚实的序章之后,数字化到了乘胜追击、吹响集结号的时候了,但是,即便有了过去团结协作的经历打底,在打赢数字化战役这件事上,仍然有三大关卡在等待着华为和它的合作伙伴、开发者群体们。

1、扎营:合作伙伴、开发者的利益如何有效协同,如何让它们更好地发展而不只是“利用”

打好战役的第一步骤是“扎营”,也即用最佳的方式把各方力量有效团结起来,分散的力量只会被各个击破,谁都无法有什么建树。

对ICT产业生态的建设而言,科技企业、合作伙伴、开发者等的能力有效协同,是摆在业界面前的首要挑战。唯有通过良好的利益协同关系,让ICT产业生态的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合作中获得成长,而不是只在合作时“利用”,整个ICT产业生态才能实现长期良性发展,也才能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新空间。

2、列阵:如何组建“长木桶”,最大化技术的协同价值

ICT产业生态的直接意义是参与各方将自己最擅长的能力或资源拿出来,从优势互补到能力共进,为最终客户提供最具有技术和业务能力支撑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与“木桶效应”相反,是各方各自拿出一块长木板、最终共同组建一个盛水量大的木桶的过程,它考验的是如何探寻和发现不同参与方的优势所在并最终“物尽其用”将之有效落地,需要各方花费精力进行更深入的相互了解,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临时组局”。

3、出击:如何从理解技术到深入理解市场需求,将数字化扎下根、创造新价值

ICT产业生态的参与各方面往往具备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互补优势,但是,更进一步看,随着数字化变革越来越深入,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企业实际需求的差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拥有广袤数字化需求的地市区县和中小企业市场,需要更多的科技企业、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深入其中,借助技术优势和过去的经验的沉淀,为这些区域和企业带来更好的数字化服务,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新空间。

走向数字未来还可以期待什么?

在数字化战役面临多维度痛点的背景下,ICT产业生态这个集结号到底要怎么吹响,可能是很多人都在关心的问题。

可以看到,过去几年,在数字化业务高速推进的同时,华为已经在合作伙伴、开发者方面陆续出台了一波又一波的政策,涉及组织、资源、人才、激励等各种助力,旨在与更多合作伙伴、开发者的协同成长,实现能力升级,进而推动整个ICT产业生态的繁荣发展。

这也是过往数年,华为与合作伙伴、开发者相关的大会备受业界关注和期待的关键原因。

而近日,广大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期待的业界盛会如约而至——华为宣布将于6月15日-16日在线上举办主题为“因聚而生 为你所能”的“华为伙伴暨开发者大会2022”。本次大会承接“华为中国生态大会”开放共赢的理念和“HDC.Cloud”勇于创新的精神,聚焦伙伴和开发者最为关切的话题,给出切实方案;聚合每一位ICT产业成员,能力互补,共同成就;释放更多潜力,拥抱更广阔的价值新空间,携手实现更大的商业成功。

笔者认为,这次大会将成为数字化浪潮下华为与合作伙伴、开发者共探前行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以能力共进走向数字未来的过程中,对所有愿意加入到数字洪流中、获得自身发展机遇的参与者而言,这都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大会,它将真正吹响以“共赢”为旋律的数字化时代集结号。

因聚而生 为你所能

2022年6月15-16日

我们诚邀您 线上相聚

共赴华为伙伴暨开发者大会2022!

*此内容为【响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 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曾响铃
脑力手艺人,品途网、派代网、易观、亿邦电商社区专栏作者,原上市公司高级运营经理,多年新媒体运营、O2O平台运营实操经验,关注社会化媒体、O2O、垂直电商等。边探索边评论!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