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为什么A股有酒无茶?

于见专栏 2022-05-11 阅读: 4,963 次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西方有咖啡店,中国有茶馆。但中国的咖啡赛道热热闹闹,茶叶相关资本化却寥寥无几清灰冷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油有金龙鱼,酱有海天味业,其中诸多A股大白马,但无一企业是茶叶。

107DDgM4Pce

茶叶的故乡是中国,饮茶也始于中国,我们能说出普洱、铁观音、龙井、毛尖等等茶叶种类,但却说不出一个茶叶公司名字。

世界十大知名茶叶品牌,第一是英国的Twinings(川宁)、第二第三是美国的Tazo和The Repulic of Tea,第四第五是英国的立顿和约克郡茶,前十没有一家是中国茶叶品牌。

白酒有茅台,躺着也能赚,但茶叶公司,不仅没有成功实现资本化,绝大部分甚至还没有完成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眼下,八马茶业、澜沧古茶相继筹备上市,能造出一个茶中茅台吗?

大而不强,有品类无品牌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作为饮茶源起国与生产消费大国,中国不但有悠久的饮茶历史,茶叶贸易也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商业贸易活动。

时至今日,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与消费国,茶园产量占全球市场的40%以上,超过20个省份、900多个县产茶,并有150多个脱贫县的主导产业是茶叶。

107DDhVO8U3

茶叶产量年年增长,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0年中国茶叶产量高达298.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7.6%,2021年产量预估突破300万吨。

从市场参与者来看,茶叶仍然是我国最为活跃的消费性饮料产品。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茶叶”相关企业超过154万家,而咖啡相关企业仅为16万家。

但是,尽管我国茶叶产量高,却不是一个茶叶强国,茶叶仍然处于自产自销的阶段。2021年,全国茶叶产量约为300万吨,其中,国内茶叶消费量却高达230.19万吨。

出口数据来看,尽管我们茶叶产量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但是2021年出口量为36.94万吨,也就是说,只有12.31%的茶叶用于出口。

茶的历史古老,但是茶的消费人群却并没有老化,年轻人也喜爱喝茶。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有4成中国消费者每天喝茶,有近4成消费者一周喝两三次。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词“茶”,也有849万+篇笔记,15万+商品。

如此大的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却没有像白酒啤酒那样产生一家超规模性企业,现存茶叶相关企业大部分都是个体户以及小市值企业。

产业是大,但极为分散。国泰君安证券的研报显示,2019年中国茶叶行业CR5(5个企业集中率)仅为3.7%,相比2016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CR10也仅为5.1%,而同样拥有广泛的喝茶习惯的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CR5数据却分别达到了42%、74%和35%。

当然,有人会说,随便一数,响当当的咱们就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但值得注意的是,名茶是有,但这些茶却只是茶的品类,消费者购买时并不在乎龙井普洱到底是由哪家公司生产的。

如果说中国人喝茶更讲究品质化精细化,英国人发明的袋泡茶过于工业化,完全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甚至,有人还说,工业化的茶与中国人喝茶习惯完全相悖,因此对于工业茶规模茶不屑一顾。

此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不谈超市货架上立顿川宁大卖,仅仅是2020年,国内袋泡茶线上销售额就实现了128.7亿元。艾媒咨询的报告更是显示,国内喝茶用户中有51%会选择袋泡茶。

不管是传统的茶,还是新消费的茶,中国茶叶市场只有品类没有品牌,既没有诞生出基于传统工艺上的高品牌价值的“茅台”,也没有基于工业化标准化上诞生出迎合速消市场的立顿川宁,更没有在消费场景上诞生出“星巴克”“瑞幸”。

茶企诞生不了“茅台”

实际上,各大茶企都有过成为“茶中茅台”的梦想。福建安溪铁观音、浙江绿洲股份、四川竹叶青茶业、信阳毛尖集团等数十家知名茶企都冲击过A股,但无一例外,都没有获得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至今A股上没有一家茶叶企业。

2014年新三板开市后,也有不少茶企相继挂牌,试图通过新三板获得股权融资后再登陆主板,比如谢裕大茶叶、雅安茶厂、白茶股份、八马茶业、七彩云南、中吉号、黑美人、茶乾坤等等,但是挂牌三四年后,大多都选择终止挂牌。

茶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时,也没有像白酒一样产生令人惊喜的业绩。

自称普洱第一股的七彩云南,2015年12月挂牌新三板,2019年2月摘牌,2013年至2017年营收仅为2.46亿、2.63亿、1.98亿、2.09亿和1.83亿元,利润上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赚钱,2013年至2017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51亿、0.65亿、0.52亿、0.50亿和0.37亿元。新三板三年,业绩没有突破还不断下滑,因此没有得到融资的青睐。

众所周知的是,要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审查,则要求企业生产一定要规范化规模化,但是中国茶叶生产天然与此要求相悖。

茅台需要在茅台镇酿,但是酿酒可以扩大产量,也可以做到每一瓶茅台酒口味完全一致,但严重受限于树种、山头、降水、日照等自然条件的茶叶做不到两片茶叶一模一样。

而且,名茶的划分标准是地理而非商家企业,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普洱铁观音龙井时,只在乎茶叶产品是否是云南普洱、福建安溪、浙江杭州所产,并不在乎是哪个商家所产,茶叶作为一个地理标志品类,不可能像茅台白酒那样,不是贵州茅台集团所产的白酒就不是茅台酒。

安溪铁观音作为我国最为知名的茶叶品类,就因这个原因在2012年折戟A股。当时,安溪铁观音公司虽已获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的使用资格,但是市面上的安溪铁观音并非全部由安溪铁观音集团生产,当时市面上就有220家企业被安溪县茶业公司授权使用安溪铁观音商标。

这对于安溪铁观音集团来说,如果行业内的220多家企业一旦有一家的铁观音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就会导致下游消费市场对安溪铁观音这一地理标志的不信任,公司销售随时可能因为非自身公司行为发生动荡。

由此可见,各大名茶绝不可能打着地理名茶品类的名义上市,需要在名品类基础上,重新打造一个标准化独家新产品品牌,在消费群体中建立全新的独特化认知。

传统上国人对茶叶品质的认知,使得茶叶生产也很难实现工业化规模化。就像电视剧《三十而已》里的村长所说:“机械化程度再高,还是要靠手工采,你要辨别最好最嫩的茶叶尖,然后用手指掐尖,这一步是机器完全代替不了的。”这也使得传统茶叶仍然只是农产品,无法实现工业化成为规模商品,导致传统茶叶公司的茶叶来源仍然是外部采购所得。

中粮系下的国有控股茶企中国茶叶,也曾在2021年冲击上市。然而,中国茶叶在宣传时曾称全产业链监控运营,但是其招股书上却显示,主要原材料毛茶、精制茶90%以上都需要外部采购,仅有两家下属公司各有一处自有茶园,自产的额度占比不到10%,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茶叶公司,并不掌握原材料供应环节,重度依赖外部采购面临着较大的市场波动和产品质量问题。

太好赚?没有做大做强资本化的动力

实际上,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商业模式从来只是外界对于茶叶行业的期待,却不是传统茶企的追求。

如前文所述,我国茶叶产业规模极大,但极为分散,相关企业超过150万家,但是绝大部分都是缺乏现代化管理的中小私营企业,没有任何一个传统茶叶品牌在国内市场拥有绝对统治力。

品牌上,排名第一的大益普洱市占率仅为1.46%,相比之下,茅台在高端酒市场份额占比高达63%。

品类上,尽管我国名茶品类众多,但受限于地域性以及市场选择品类太多,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等名品茶,没有一个茶企的市场份额超过3%。

尽管各大茶企市占率不高,但卖茶却是个成本很低、毛利很高的“暴利”生意。

港股上唯一的茶叶股天福茶叶近十年的毛利率都很稳定,一直维持在60%左右,冲击A股折戟今年又准备港交所上市的澜沧古茶,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更是分别达到了73.89%、61.94%、64.03%和65.56%。

107DDlMfup4

有人就说了,中国茶叶行业没有出一个立顿,是因为中国茶行业不会做营销不会做品牌。事实恰恰相反,茶叶行业比白酒更擅长营销炒作,山头、海拔、大师工艺、神话故事等等都可以当成噱头,并以此把茶叶卖个好价钱,甚至民间还有一个茶叶“期货”市场,有些茶叶更是成为了拥有独立流通机制的资本化产品。

比如云南普洱,早在2003年就已经通过人为炒作拥有了金融属性。2021年大益普洱发布的一款叫做“仓颉”的普洱产品,声称以云南布朗古树茶为原料,总量只有2万片,官方配货价高达7万元/提(每提7片),最终平台超卖价格飙到了18.5万元/提。在这样的民间“炒茶”乱象中,茶企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或者巨大牟利不得而知。

107DDika4Ol

中国茶叶市场也更擅长于高价茶。此前就有新闻曝出“2021年天价岩茶榜单”,在售品每斤茶叶价格在5万元以上,非卖品茶叶每斤更是在10万元、30万元以上。

而且,炒作的价格越高,市场流通量越小,茶叶反而卖得更好,高端茶早已经成为身份的象征以及送礼的“诚意”。

茶叶有产量有质量有市场有故事会营销也能赚钱,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受认可的茶叶产品评级体系,看似年轻人都通过新式茶饮喝茶越来越多了,但其实大部分人对于茶叶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对于茶叶的好坏并没有明确的认知。

2016年,农业部曾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中预期,到2020年,培育5个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茶叶集团,20个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茶叶集团,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培育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超大茶叶集团。

但时至2022年,这一梦想却并没有实现。

于见专栏
长期关注互联网、家电、财经、汽车、房地产、人工智能、新消费等行业,为读者提供不同视角的解读。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