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浓眉大眼的理财产品为何也不行了?

小刀马 2022-04-12 阅读: 6,262 次

1-9

小刀马

 

在坊间有一种说法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注重理财了,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年轻人要不是在忙着“搞钱”,就是忙着奔向“搞钱”的路上。年纪大一点的人甚至都觉得诧异,为何年轻人对钱的追逐这么在意呢?其实理由也很充分,因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越来越迫切,自然希望自己的日子不是凑合的,是有一定生活质量的。那么,提高质量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受世俗在意的“丈母娘经济”刺激,有车有房也是年轻人想立足社会的第一步,家境好的可以依赖自己的父辈,家境一般的就要靠自己打拼了。

 

1.理财产品的“兜底”保本一去不复返了

 

即使依靠父辈们实现了购房第一步的首付问题,还面临着后续的月供等等,都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才可以支撑对生活向往的追逐。有这种动力,想着“搞钱”也就无可厚非了。这也是一种值得敬佩的追逐梦想的过程。如何让“钱生钱”是许多年轻人琢磨的方向。曾几何时,我们还记得支付宝、财务通之类的货币基金的七天年化收益率吧?因为有不同的利息驱动,很多人放弃了银行存款这种单一模式,开始寻找着各种理财的方式,通过的方式有股票、基金、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等。

 

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其中之一,对于那些不太愿意接受高风险投资产品的用户来说,对于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情有独钟的。尤其是,曾几何时,银行理财还有保本保息的机会,后来这种“兜底”的条款逐渐淡出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承诺”范围。几经变化之后,保本也不被允许,不能成为银行吸收理财资金的一种承诺。而且,银行主体和理财公司也进行了剥离,理财主体逐渐成为银行下属的一些子公司,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经营,可以破产,可以倒闭,这样理财产品“破发”也就是不足为奇了。

 

虽然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理财产品跌破净值(跌到发行的1元以下),但当市场风云变化中,理财产品经理不能很好把握住市场的主流,投资方向出现纰漏的时候,跌破净值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时候,用户投资的理财产品就可能出现亏损。而不像以前,基本是旱涝保收的。在以前,理财产品即使收益不高,但也是保本的。但如今却不是这样了。理财产品一样有亏损的可能。

 

2.“破净”的理财产品基本都和资本市场关联度极高

 

近期,我们关注到,有消息称,有超过2000只的理财产品已经跌破净值了。如果用户购买的理财产品“破净”了,那么也就是“踩雷”了。心里自然是郁闷不已的。原来保本兜底的理财产品如今已经不再是“浓眉大眼”了。据Wind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场有26719只银行理财产品(包含银行发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其中,“破净”产品达到2308只,市场占比8.64%。也就是说,几乎有一成的理财产品“破净”。

 

值得关注的是,在“破净”的产品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的理财子公司都是“领跑者”,个别产品的累计单位净值跌至不足0.8元。也就是说,我们曾经“迷信”的大银行兜底其实也是不靠谱的,理财产品不会因为是大银行的产品就不会“破净”。曾经,市场认为理财产品是风险投资的“避风港”,是相对安全许多的产品。但如今看来,这样的观念或许需要扭转了。

 

对于自己的理财产品“破净”,一些银行或理财公司给出的解释是,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出现大幅下行走势,一些理财产品主要是在资本市场(股市)投资为主,如果自己投资的股票走势不好,那么反馈到理财产品上,自然也是下跌走势了。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债券筑底,股票增强的理财产品来说,这种表现更加直接。如果说,过去的一些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以固收或是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主,但是去年开始,一些理财产品开始在多资产配置方面加大了力度,尤其是“固收+”的产品多配置了一些权益类的资产。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如果资本市场的走势不好,那么理财产品就会出现下跌。

 

当然,由于2018 年资管新规推出后,新规要求银行的理财业务向公司化转型、向净值化转型。产品按照净值化的方式估值,价格产生波动,这是一种趋势,也会是一种常态。对于投资理财产品的用户来说,也要逐步习惯这种常态化的转移。银行也曾表示,作为净值化产品的持有人,产品出现一定波动和回撤是正常现象,持有体验也会与以前的“到期获得固定本息”不同。银行给出的理由基本都是因为受到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共振调整的影响。

 

3.“破净”中银行理财如何自救?

 

理财产品如果想获得高收益,投资理念就非常关键。而投资债券、股市等等都是非常常见的。如今的破净,一定的因素是因为,目前一些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大部分是债券,而如今债券市场不太稳定。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债券市场是底部,长期来看债券的价格会回归到票息,但现在是否适合买入,还是要看具体的产品。但在没有回归之前,对应的理财产品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也是在所难免的。

 

对于银行来说,当自己的理财产品“破净”的时候,如何自救呢?相信这也是很多投资者在意的地方。对于一些产品来说,回购无疑是一种对策。一些理财公司就宣布回购自营的理财产品。事实上,也确实有多家银行回购了自己的产品。不过,单纯地回购显然只是一方面,不一定就能够彻底解决问题,毕竟,市场回暖是构建在正确的预期下的,如果债券无法回暖,那么怎么办?

 

这就面临着另一个选择,那就是除了回购之外,应该尝试调整策略。有一些理财产品的经营者一方面调整债券组合久期、控制利率风险、提高票息收入等方式稳定固定投资;同时,坚持多元均衡配置策略,降低对单一资产的波动风险;而且,灵活调整股票仓位也是非常关键的。还有的理财产品持续加强固收类产品投放,起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障基本收益率。

 

此外,银行也希望用户能够摒除之前“稳赚不赔”的惯性思维,要充分了解各类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和收益情况,并与自身的风险偏好做好匹配。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银行在吸引理财资金的时候,把产品说得天花乱坠,而忽视了对产品的风险提示,并没有让投资者了解到产品特征和资产投向,理财市场的透明度还不够充分,这也是一些用户诟病的焦点。理财经理在吸引资金的时候,过度强调收益可能性,而忽视了风险教育,或者对于风险轻描淡写地进行描述,甚至一笔带过,这都是不可取的。

 

4.如果你购买的理财产品“破净”了怎么办?

 

对于用户来说,都不希望自己的理财产品出现“破净”的情况,但是如果你购买的理财产品不幸“破净”了,那么如何操作比较好?其实这也面临着几种选择。其一是用户还是要看看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的属性是什么,也就是底层资产的配置品种和比例是多少。目前亏损比较严重的理财产品主要是偏债型的和偏股型。一般底层资产配置货币基金类的或者是同业存款的,基本上还是有着正收益的。目前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配置就变成了投资者决定去留的关键。如果对未来的资本市场不看好,那么还是离场比较适合,即使亏损一些也要赎回。

 

其二是如果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是偏债型的,那么可以继续观望一段时间。因为,偏债型的理财产品基本上风险释放了不少,未来有回暖的机会。债券的风险在未来会越来越小,那么有可能现在就是处于谷底,如果现在退出,说不定就是倒在了黎明前的最后黑暗期,不见得是可取的。

 

其三是对理财产品经理人的分析,尤其是那些投资股票更多的理财产品,要看经理人操盘能力。重点看其过往的从业经历,比如在震荡市或者熊市中是否有赚钱的案例?如果经理人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或者业绩,那么还是离场较好。如果经理人有在弱市或者熊市中的赚钱案例,那么可以继续观望一段时间。看看未来资本市场的走势,以及理财产品的净值变化趋势,再做定夺。

小刀马
小刀马,IT独立观察家,互联网金融观察家。曾入选《百度新闻•记者网络影响力排行榜 科技类记者影响力TOP10》。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