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科技综述】海信智慧交通签单埃塞俄比亚,是中国智慧交通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智慧交通从技术创新到应用创新,都进入全球领先水平,是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全球化的第一份成人礼。
签约,只是一个结果。但蓝科技更关注签约背后的故事。了解埃塞俄比亚的人都知道,在内乱、疫情、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叠加下,海信智慧交通落地埃塞俄比亚,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签约的台前幕后,是海信B端产业向全球化构建商业版图和完整生态链的必经之路。这也是拓荒者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只是,当战火、枪声与疫情成为背景时,签约虽然显得有些悲壮,但又尽显海信全球化无法阻挡的勇气。
海信智慧交通工程师陈效文,一个人、第一次到埃塞俄比亚。在我与他的电话交流中,他对所有的困难轻描淡写。但我知道,他是流过泪的。
超出预期的困难、妻子孩子与母亲的牵挂、还有肩扛海信智慧交通第一单的那份责任,让他在初到埃塞俄比亚时,真的绷不住了。
他流过眼泪。
这篇文章,我更想聚焦于埃塞俄比亚当前的状况,更想聚焦于陈效文如何突破困难。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海信精神。
埃塞俄比亚更需要海信智慧交通
从第一辆本土生产制造的汽车,到第一次引进智慧交通项目,内战结束后的埃塞俄比亚正在经济进程中提速。而智慧交通,是埃塞俄比亚在内战结束后交通更加规范有序、恢复经济的重要手段。
如果说2007年,埃塞比俄亚第一辆本土生产的轿车ABAY正式亮相,结束了本地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那么2022年3月19,海信智慧交通与埃塞比俄亚正式签约(未来两年,将打造一套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意味着从汽车到智慧交通,是埃塞比俄亚汽车产业和智慧交通产业进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拐点。
2007年,当时在荷兰汽车公司的资助下,给埃塞比俄亚带来了新的技术,结束了以往埃塞俄比亚完全依赖汽车进口的一个时代。此后,当地汽车产业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中国力帆、吉利,俄罗斯的扬诺夫斯克汽车厂(原计划2021年8月在埃塞俄比亚启动汽车组装生产。)先后在当地设立汽车生产或组装工厂。
2022年,海信智慧交通帮助埃塞比俄亚打开了智慧交通的一道闸门。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埃塞俄比亚拥有1.15亿人口。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当地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公共交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人口500万,是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公交是当地最重要的出行方式。
由于客流量大、公交覆盖率低、发车间隔长、调控不精准,每到高峰时段,当地交通状况容易拥堵、人车混行,乘客等待时间大约需要等30-50分钟。
这也成为当地交通部门极为头疼的问题。当地交通部门对此曾专门找咨询机构出过一份近800页的“诊断方案”。市长阿达内克·阿贝贝也在签约仪式上当场表示,改善亚的斯亚贝巴市的交通服务,也是她竞选上任时的公开承诺。
2021年3月,当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交通局正式发出招标公告、建设智能公交项目之时,立即吸引了中国多家企业的关注,5家应标企业全部来自中国,海信也与山东高速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该项目并一举中标。
那些从没有在中国发生过的故事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人,如果在异国他乡的街头巷尾看到荷枪实弹的军人和警察;看到由于内战炮火而留下的痕迹;看到由于疫情,整个社会焦灼而又百废待兴时,那种从未体验过的恐惧、茫然甚至无助,会对一个人的内心产生巨大的影响。
那种临场感堪比美国大片。作为海信智慧城市的工程师陈效文,在海信中标埃塞俄比亚智慧交通项目以来,一直积极参与。2021年12月29日独自一人落地埃塞俄比亚的第一天,他有一种巨大的震撼。
就在陈效文落地埃塞俄比亚的第二天凌晨,官方公布的疫情数字是:截至2021年12月30日凌晨,过去24小时确诊4700例,重症病例247例,现有确诊49353例。
当他迈出机场的时候,迎接他的没有鲜花与掌声,目光所及,是大街上到处能看到持枪的军人和警察。以及当地很多人并不习惯戴口罩的行为,都让他有一种巨大的落差。
而此前两天的12月27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紧急呼吁埃塞俄比亚内战停火。
最难的,远不止这些。
由于时差的关系,常常陈效文在当地时间夜里两三点钟与海信总部沟通。仅用一周时间,陈效文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迅速组建一支八人团队,再到对当地采购团队、实施团队、公路局、专家组等相关客户的拜访,掌握所有客户信息,充分诠释了海信速度和海信效率。
海信需要在当地注册公司,才能与当地政府签约,而注册公司还需要国内相关的资料和文件。很快,海信两位同事携带各种资料飞抵埃塞俄比亚与陈效文汇合。
至此,陈效文结束了一个人在埃塞俄比亚战斗的历史。随后,经过与当地税务局、公路局、大使馆、国内团队等多方的反复沟通协作,终于完成了海信当地分公司的注册。
海信工程师站在街头“问诊”
陈效文此行最大的行囊,是海信智能交通建设技术和经验,而他是这个国家智慧交通拓荒第一人,也是海信智慧交通在当地从0到1的关键人物。此举成败,更关乎海信智慧交通的未来。
在另两位同事直抵埃塞俄比亚之后,陈效文和同事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开始在首都街头亚的斯亚贝巴开始实地考察交通状况,反复浏览获取到的音像资料,不断与国内团队沟通协商改善项目实施方案。以此进行问诊。
当地公交车上没有无人售票设备,有的车站没有指示站牌,8公里的路程乘车需要将近1个小时才能抵达。这幅图景,可能比中国六十年代中小城市的交通状况还要落后。
陈效文和同事们,在首都街头,面临无序的交通状况,有时会步行几公里,或者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观察几个小时。他需要摸底,需要因地制宜。
在中国,在交通领域有20多年技术底蕴的海信已经成为智慧交通的领军者。自1998年切入智能交通领域以来,海信连续10年在中国智能交通行业业绩第一,常规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占有率更是高达70%;海信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169个城市。
可是所有的经验、技术都无法复制到埃塞俄比亚。作为海信智慧交通全球化第一站,埃塞俄比亚项目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国家的文化、国情不尽相同,每个国家和城市的智慧交通都会因地制宜,要解决问题就得深入当地。”陈效文说。
经过多次的现场勘察和解决方案调整,海信智慧交通终于做出了一套更加符合本地化运营的智慧交通系统。
在当地时间3月14日的签约仪式上,亚的斯亚贝巴市市长阿达内克·阿贝贝表示:改善当地的交通服务,是她竞选上任时的公开承诺。本次签署的协议将开启“当地交通运输行业的根本性转变”。
最明显的变化是,海信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成后,亚的斯亚贝巴市民通过手机、电子站牌就能及时了解车辆到站信息,将极大减少等待时间,提高社会运营效率。同时,驾驶员的行为也能被全程监控,一旦出现疲劳驾驶,车辆自动实时报警,当地的公交管理也将实现从经验管理到信息化科学管理转变。
这种巨大的改变,海信只用了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