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安踏未必能赢李宁

融汇栋蓝科技 2022-03-02 阅读: 4,990 次

【蓝科技综述】安踏和李宁,这对中国体育服装的双子星,2022年是他们的一道分水岭吗?

从公司市值方面看,安踏胜出。从创始人全球影响力方面看,李宁胜出。不过,从当前的市场表现看,作为2022年北京冰雪项目的合作伙伴之一,安踏头正劲。

安踏作为北京2022年冰雪项目的官方合作伙伴,吸睛无数。从官方赛事制服装备到运动员的比赛服、领奖服,从火炬手的定制服装再到社交媒体上的广告、信息,总能看到运动品牌安踏的logo。

与之对应的是其股价,从2022年开年至今,安踏股票已上涨超过10%,总市值已接近3500亿港币。

而作为安踏的老对手,中国李宁也搭上运赛事东风,股价迎来一波大涨,总市值突破2025亿港币,但仍与安踏相差1500亿港币。

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作为赞助商安踏名利双丰收,但这并不是评判企业的唯一标准。

安踏市值高李宁增速快

在营收和净利方面,李宁与安踏有距离,但是如果从净利增长看,李宁超过安踏。

作为三巨头之一,李宁在市值上一度被安踏压着。不过,从这几年业绩净增长趋势来看,李宁一直领先于安踏。

根据安踏和李宁2021半年报显示,两者营收分别为:228.12亿元,101.97亿元。增幅为李宁65%,高于安踏的55.5%。在净利方面,安踏为38.4亿元。李宁为19.62亿元,远低于安踏。但是李宁在净利增幅方面,以高达187%的增速远高于安踏的131.6%,增速惊人。

究其原因,或与两者差别化发展路径有关。毕竟,相比于安踏的收购潮,李宁更偏向于稳定发展。

首先看安踏。一提到安踏,就不得不提到FILA。2009年安踏收购FILA,并将FILA定位为“运动时尚”,走中高端路线。安踏而后甚至将其运营到体量超过主品牌,成为集团业绩最大“贡献者”。

2019年安踏首次在报表中单独披露FILA的业绩,FILA的收入为147.7亿,占比43.5%。到2020年,FILA的收入占比继续提高至49.14%。毛利占比显著增加。2020年FILA的毛利为104亿,占比55%,到了2021年,毛利达到121亿,占比进一步提升到59%。

显然,安踏收购FILA的确给其带来了非常可观的业绩,但细究之下,安踏似乎极度依赖FILA这个“造血”机器。从FILA高达69.3%的毛利率可知,FILA比安踏主品牌赚钱能力强多了。另外,根据安踏未来发展方向,买买买仍然是其主基调。从安踏集团的品牌集合细分来看,安踏已经收购了大量滑雪、棒球、自行车等细分市场的龙头品牌。

如果安踏剔除FILA这一部分业绩,再与李宁“较量”,谁胜谁负,恐怕还说不定。

再看李宁。和安踏多品牌战略不同的是,李宁并没有到处收购,而是专注于自身的李宁品牌。2017年李宁提出向潮牌转型,这是李宁为迎合Z世代而做出的重要战略调整。这样的转型无疑是极为成功的。2018年和2019年,李宁均实现了40%以上的增长。而后更是在2021年3月新疆棉事件里,李宁受益最大,其销售额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大幅增长,更是在随后的五六月实现了800%的收入增长。

从影响力看安踏不及李宁

安踏和李宁发展方向不太一样。从市场表现来看,李宁的影响力远超安踏。

首先,从李宁这几年在国潮方面的布局来看,无疑是最想举起“国货之光”这面大旗。毕竟,相比于安踏的买买买,李宁更偏向于迎合Z世代,再加之李宁品牌历史沉淀影响力,为其开拓Z世代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在2017年10月,李宁品牌就提出了“又潮又酷”的设想,推出“中国李宁”这个新的宣传口号。而后在2018年2月,“中国李宁”纽约时装周更是引爆Z世代购买狂潮。

业内人士纷纷认为李宁的转型可以看做是一场自救,而这次自救无疑是成功的。深究其中,还是得益于体育明星李宁的影响力,从面向市场开始,李宁品牌就承载了国人对体育品牌的情怀,而这股情怀也迅速转化成了购买力。

其次,李宁品牌认知度是其竞争核心。为什么这么说?

安踏通过FILA、始祖鸟、迪桑特等这些细分领域强势品牌去覆盖中高端市场、篮球、户外运动。但在这样的策略下,消费者对安踏主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的层面,有些消费者仍然觉得李宁比安踏高端。

当然,安踏也认识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安踏近几年急于大规模赞助专业体育赛事和运动科技。一方面靠体育赛事迅速拉动知名度和销售,另一方面对体育运动品牌品牌核心价值的塑造是极为关键一环。

李宁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品牌认知优势。作为世界冠军,虽然近几年李宁在国朝品牌持续发力,但并没有把体育这个标签丢掉。

提起李宁,是很多人值得尊敬的冠军。有着不同发展模式的李宁和安踏,到底谁更胜一筹,更需要让时间做裁判,才会更加公正。

(图片来源:大作)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 未经授权任何网站及平台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融汇栋蓝科技
链接全球商业价值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