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职场中确实也面临着来自年轻人的“威胁”。但真正威胁职场“老人”的其实不是年龄,而是他们能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更新自己的能力。
文|张艺、文斌、张敏
“互联网开除大龄员工是有道理的。天天拿着这么多工资,技术跟不上又不愿意奋斗。想在互联网吃大锅饭,做梦呢。”关于互联网“大龄员工”的讨论总是不绝于耳,一位微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愤愤不平。
“这辈子活不过35岁的就别说话了。”在脉脉上,一则“怎么看待互联网大厂35岁以上员工”的话题下也惊现这个“扎心”评论。
12月13日,在时代周报的一则新闻中,33岁的大厂员工就已经被称之为“高龄”。
咋看之下,这个说法令人恼怒又不服,但结合大厂频频传出的裁员消息,则又会让人无奈沉默。
令人不禁感慨,当大家还沉寂在“35岁的互联网人何去何从”的话题里,互联网的中年危机竟然已经提前到33岁。
今年十月,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了一份调查,对目前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进行了统计排序:以字节跳动、美团、滴滴为代表的新生代互联网公司,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含30岁)的公司几乎占一半,字节跳动和拼多多员工平均年龄相对最低,平均年龄仅27岁。BAT中,阿里巴巴员工平均年龄31岁;百度员工为30岁,腾讯为29岁。
似乎,33岁的互联网员工真的算得上高龄。
“薪资倒挂是互联网公司的普遍现象,老员工赶不上应届生的工资。你跟着公司从0到1,公司却宁愿从外面空降新人也不提拔你。最要命的是,等你熬成高龄员工,公司裁员第一个就是你。”一位网友曾吐槽道。
互联网行业节奏快,迭代快,需要员工经历充沛,高负荷运作,所以行业从业者整体趋向年轻化。此前,就曾出现过某大厂劝退35岁以上员工的新闻。再加之今年下半年大厂频频爆出裁员消息。行业内“人人自危”的情况下,这些“高龄员工”是否会成为被淘汰的重灾区群体?
互联网“高龄员工”就意味着“被退休”吗?
《商业数据派》和几位30+岁的互联网从业者聊了聊,发现尽管现实是比较残酷,但是他们的未来却并没有很悲观。
砥砺前行,理想不死,这是“高龄员工”的浪漫主义。
To VC的创业时代已过
活着就是未来
李卓澄 连锁茶馆创始人 38岁
“创业是不归路,出来了就回不去了。”李卓澄在电话另一头说道,语气中有些许无奈,但也e教育到互联网保险,书写了自己创业的血泪史。
“我经历了N种死法,却还没找到一条活法。”他曾在回忆故事中分享道。
直到2018年,他开始做起“茶”的生意。
茶的“静”让久久浸泡在浮躁互联网的心淡定下来,李卓澄在回忆故事中写道:“我太太喜欢茶,我们原先就有一家茶馆,像一个避风港湾,不管互联网行业起起落落,这家小店一直带来比较稳定的现金流。”
“现在没有互联网创业的机会了。”李卓澄认为,以前说互联网公司其实就是指流量公司,现在,互联网是一个融入生活产业的工具,就像直播、电商等。
尽管目前其连锁茶馆的生意经营,也覆盖了SaaS化、数字化,但李卓澄不再提“互联网”这个概念。
经过血泪史的打磨,现在,李卓澄习惯用极其冷静的视角看待行业的发展。
疫情的铺天盖地,导致连锁茶馆生意受重创,店铺遭遇“关店潮”。“疫情导致我们亏损的比较惨,但幸好我们还活着。只不过规模变小了,人员减少了。”李卓澄表示,轻装上阵后,活得却比原来滋润多了。
实际上,创业时代,大浪淘沙,活着就已经赢了很多人了。
“以前追求规模,现在感觉最好的策略就是别瞎折腾。这不是佛系,而是审时度势。从前,讲个故事投资人的钱就源源不断,现在需要自负盈亏,自力更生。”李卓澄认为,To VC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创业是一条不归路,有一千种死法,但只有一种活法,那就是——生存。”他曾说。
“现在的创业者,稍微成熟一点的都不会考虑太多融资的事情。”李卓澄认为这是大势所趋。
“年轻人最好别创业。”他顿了顿说。
流量红利已经逐渐消散,风口上的猪都能飞起来的浮躁阶段已经过去了,对于投机主义来说,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合生存。
在创业生涯中,李卓澄也会有其他的选择。之前的创业同行伙伴后来要么去了大厂,要么去了投资领域,对于学历背景不错的李卓澄来说,找个企业进入管理层并不是大问题。但是他并未选择这条路。
“身边创业的人,基本上失败后都没有再创业了,都进了公司,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已经跑出来,实现财务自由了。”他表示,对于很多人来说,进入公司管理层压力也非常大。
从业人员在33岁左右就会有职业瓶颈,但是向上的坑位是有限的且稀有的,这意味着依旧有许多人面临淘汰的局面。
“写代码这件事,以前的机遇很好,有的人可能很快升管理层。但结果却导致技术能力反而跟不上了。两年不写代码你就被淘汰了,年轻劳动力便宜、体力又好。”李卓澄提到:“大家出来做什么?做微商,卖保险,也有很多人卖茶,大多是人脉变现的逻辑。”
“整个社会缺乏发展的增量,而且这些年发展太快,整体比较浮躁,期望值过高。”谈到互联网行业的焦虑,李卓澄提出自己的观点。
面对如此困境,静心沉淀,踏实做事,则一定会有曙光。
不是被动淘汰,而是主动选择
刘邺 软件开发 39岁
“33岁的IT从业者是高龄,这个观点是事实。”刘邺无奈地笑了笑说:“这样算下来,像我这样39岁的程序员可以准备退休了。”在IT行业打拼13年,刘邺似乎看惯了职业生涯的“世态炎凉”。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实或许很骨感,但是理想可以依旧丰满。和许多职场老兵一样,刘邺从基层技术人员逐步走向管理层,如今,其职位是部门经理。
“我们公司规模不大,但是35岁以上人员占比超过一半。任职5年以上的老员工变动不大,新人员变动很大。”他承认,“随年龄在增加,精力已经不能和年轻人比拼。”但他认为年龄的焦虑仅是次要:“在IT行业,技术变革快的冲击比人员在冲击更大。”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39岁的刘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压力一族。“有的时候想到家庭,特别是两个小孩子,感觉自己都不配有二十岁时候那种迷茫。”生活不断推着自己往前走,刘邺认为目前职业的生存之道就是“实实在在做点新事情”。“这也是反内卷的方法之一吧。”
“一个工作1年的IT人员和3年经验的人差别很大。但一个从业5年的人和从业8年、10年在人差异可能就很小。所以可以这样说,从业5年以上的人在互联网行业跳槽或者再就业,从业年限更低会更具优势。除非从业者能够站在整个互联网行业在顶端,不然竞争将非常激烈。”
针对这一问题,刘邺的方法论则是“找机会,干大事。”
(图片来源:pixabay)
“我希望研发、打造一个细分行业的软件产品,并落实到市场中推广,得到目标人群的认可。在互联网这个行业,有很大在想象空间,找准一个细分领域就是一个机会。”刘邺对于理想还是怀抱浪漫主义,谈及职业前景,他的眼里依旧有光,这种激情和向往一点不比年轻一代差。
不过,他也提出一个当前阶段的困惑:“如果再就业,确实不好就业,市场就这么大,尤其是做产品岗位,人员缺口并不大。”这也体现出:中高层管理岗位“僧多粥少”现象,导致互联网老兵内卷压力更大。
“5年以上”成为IT从业者的一个职业节点,以刘邺为代表的职场人士选择了“专业化进修”路径,还有很多人则选择“另谋他路”——创业。“身边创业的朋友多,大家看到合适的机会,有想法都会去做的。”他说。
“机会很多,没有好与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留在企业还是创业,看时间、看机会、看魄力、看自我能力。每个人认清了自己,找到了目标就决定自己的选择。适合自己就好。”
他笑笑称,当初妻子从企业跳出来创业,自己也曾萌生过“搞餐饮,挣大钱”的想法。不过,两夫妻同时创业,无论对于风险控制还是家庭照顾方面都可能存在问题,所以这个想法暂时搁置。
“目前IT软件开发领域,竞争非常激烈,但部分从业者等着市场接受自己,而不是做到自己选择市场、选择机会。”在时代的洪荒之力之下,刘邺始终保持一个观点——主动人生成大器。
北漂变蓉漂,幸福指数高
小芙 新媒体从业者 31岁
“原以为离开北京一切都会变好,结果好像更糟了。”
离职那天,小芙跟前领导聊了很多,回家已经是深夜,还没来得及整理混乱的情绪,房东的电话打了过来,温柔又强硬得要求小芙和室友尽快搬离。
“这一天对我来说真的挺黑暗的,太崩溃了。”再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小芙言语间透露着深深地无力。
2013年大学刚毕业,她一头扎进互联网行业,来成都之前,小芙在北京整整漂了7年 。
7年间,她待过数家头部财经媒体,履历优秀,能力自然也不必多说 。但那几年压力很大,早晚值班加单双轮休,工作时间常被拉到凌晨两三点。有时下班点了外卖,刚吃一两口就接到领导电话,等处理完想喝口水,才想起饭都已经凉了。
最忙的时候,元旦只放了一天假。
”那段时间真的很焦虑,刚好身体也出了问题,整整三个月,就自己一个人来回跑医院,真真切切的漂泊。“
迈过30岁这个门槛,就不得不面对安家、结婚等问题,家里催得紧,加上部门同事都在陆续离职,小芙最终还是离开了这座承载她大半个青春的城市。
回老家进了国企,生活节奏总归不一样,巨大落差下,小芙来了成都这家公司,“但呆了半年,什么收获都没有,还把简历毁掉了。”
跟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相比,成都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机会,缺乏互联网基因,还有着远超苏杭的两千万人口,这样的老城对小芙们显得不那么友好。
刚离职那会儿,她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断投简历,大公司小公司,陆陆续续面试了很多,但结果都不尽人意。
“都很介意年龄和户籍,多年的工作经验比不上年轻。”
在互联网行业待了7年,小芙能明显察觉这方面的变化。“刚进这个行业时,身边大多是90后,慢慢的变成95,现在招的那些应届生和实习生,基本都是00后了。”
其实这段时间小芙也有接到很多公司的邀请,待遇还不错,但地点全在北京。
“在互联网行业,虽说年龄会有影响,但北京这些一线城市还挺包容的,33岁左右的人,一般不会遇到太残酷的裁员潮。”
不过小芙不打算再北上,“回是回不去了,新媒体运营的发展有限,不行就回家考公务员,反正互联网没落了。”
昨天拿了一家小公司的offer,虽然比不上北京的工作,但胜在稳定,“对我来说,薪资已经不重要了,就不想再折腾。”
现在小芙偶尔还会梦到北京,醒来总有些恍惚,有时候走在高新区也会有那么一瞬间想起那座待了7年的城市。
除了无休无止的阴天,她也挺喜欢成都,夜景美,吃的多,节奏舒适,这座有烟火气的城市的确吸引了无数人来来去去。
“哈哈,现在是从北漂变成了蓉漂。”
在大厂
30岁左右的员工是中坚力量
李述 京东程序员 31岁
“周围35岁以上的员工挺多,毕竟90后最老的明年也都32了。”
1990年出生的李述,如今是京东一线的一名技术负责人,而他口中最老的90后,指的就是他自己。
作为第一批90后,如今李述工作已经有六七年了。不过,虽然在职场上是一名“老人”,但在京东李述却是一个妥妥的新人,因为他其实是今年才进入京东的。
技术人员,30岁换工作,还是进入大厂。这在许多认可“35岁焦虑”的人眼中,显然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选择。但在李述看来,在自己的履新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感受到所谓“年龄歧视”。
“在差不多的级别中,我的年龄其实算是比较年轻的。”李述告诉商业数据派:“一般tech leader的年龄都会比较大,而且这部分人的岗位也会比较固定,再下面干活的才基本都是年轻人,而且真正流动性大的也是这些年轻人。”
李述告诉我们,在大厂中,从一线员工升级到最基础的领导岗位,淘汰的比例差不多在50%左右,但这还要考虑到互联网行业本身人才流动就很大的情况。
在李述看来,大多数时候员工离职并不是如网上所传言的那样,由于年龄到了,公司强制裁员。更多的其实是许多年轻人基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规划的考虑选择离职。
这些离职的人出去的方向其实也很多,一些人跳到别的大厂继续升职,一些人回到规模小一些的企业成为技术负责人,整体上的职业道路都是在向上走,并不是离职之后就会去开滴滴,送外卖。
“虽然网上人人都在谈论35裁员,但我其实并没有因此感到太多的焦虑。”在李述看来,网络上之所以有这些说法,主要还是因为对大厂认识不足。
“30岁左右的员工在大厂都是中坚力量。”李述提到:“而且现在高学历人才越来越普遍了,大多数人博士毕业也都28岁、29岁了,大厂博士还挺多的,如果35岁就淘汰,那职业生涯也太短了。”
但李述也同样强调,他们在职场中确实也面临着来自年轻人的“威胁”。但这里面真正威胁职场“老人”的其实不是年龄,而是他们能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更新自己的能力。
在李述看来,对于程序员之类的工作,年龄的增长确实会导致体力和精力的不足。但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的经验也会慢慢增加,这都会让你避免许多重复的劳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一直从事低级重复的劳动,年龄自然会成为一个问题,也很容易被淘汰。所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职场老人,重要的还是建立自己的专业壁垒,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而在大厂,也并不缺这样的机会。”李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