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小鹏汽车违规采集人脸被罚这事,不能细想

于见专栏 2021-12-17 阅读: 4,884 次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年来,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兴技术开始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在让大家感受到现代科技生活越来越便利化、智能化的同时,却也在创造出一些全新的“危害”。

智能科技虽好,但它也可能会被人为利用在侵犯人们合法权益的方面,而新技术的滥用往往会让大家的权益在被侵害时更隐蔽、更难以察觉,这种情况十分值得警惕。

近日,国内造车新势力巨头之一的小鹏汽车就因为违规采集人脸信息被处罚而登上了微博热搜,这让人们关于新能源车、人脸识别滥用的讨论又多了起来。

据悉,小鹏汽车这一次“踩雷”是因为其线下门店利用人脸识别摄像设备违规采集了四十多万张客户照片,由于这一行为消费者并未知情、消费者也没有被明确告知收集目的等等,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隐私,所以小鹏汽车被上海徐汇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了十万元罚款。

而通过网络上流传的处罚决定书我们也可以看出,小鹏汽车这一次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它花费了十七万元费用购买了二十二台人脸识别摄像设备布置在上海的多家门店当中,想要以此来统计进店人数、分析消费者信息等,但它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而且让小鹏汽车在用户口碑上遭遇了极大的批评。

按理说,像小鹏汽车在这个体量的公司不应该在消费者权益问题上犯这种低级错误,特别是在违规收集人脸信息这种事情上,近年来早已不乏媒体和公众关注。只能说,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新技术滥用的问题上,各行各业还任重道远,小鹏汽车所暴露的问题绝非个例。

在小鹏汽车线下门店擅自采集大量消费者人脸照片被处罚引发普遍关注之后,网友们对于小鹏汽车的批评声纷至沓来,除了对问题本身的不满和质疑之外,很多人还认为只有十万元的处罚对于企业来说震慑力非常弱,考虑到滥用人脸识别信息可能会带来的潜在危害,大家觉得应该要有更“强力”的手段拿出来才行。

0wF3aF6jPwX

好在,小鹏汽车方面在处理问题的态度上还算端正,它第一时间向公众表示了道歉,并解释此次事件是由于上海门店希望通过对门店客流的收集与分析来改善接待流程,可由于对相关法律不熟悉,才采购并使用了第三方人脸识别产品。公司对此事已经做出深刻反省,相关人脸数据已被全部删除,不存在泄露或违法使用等情况。

按照小鹏汽车方面的说法,这一事件仅限于上海区域的几家门店,其它城市门店不存在类似问题。

不过,小鹏汽车违规采集人脸被罚这事其实是不能“细想”的,如果说相关监管单位没有及时出手,那么这些被违规采集的人脸信息会不会被进一步滥用?在人脸信息绑定身份、支付、门禁等等重要隐私权限的智能化时代,如果那么大量的人脸信息真的被泄露,会造成多少潜在的破坏力?

好消息是,小鹏汽车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明星因为违规收集人脸信息被处罚登上热搜有利于各行业进一步了解在消费者个人隐私保护层面该有的重视程度,这有利于未来新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规范化使用。

只是,也许正像一些网友所说的那样,现有的处罚力度还不足以给涉事企业带来足够的教训,违法成本很低的背景下,说不定仍然会有一些企业或个人会选择铤而走险、无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0wF3aHoczmE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因为违法收集人脸识别信息而被曝光、被处罚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小鹏汽车也并非是国内第一家因为非法收集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而被罚的企业。

在今年的三一五期间,科勒卫浴、宝马等知名企业就曾被央视点名曝光利用人脸识别装置“偷偷”获取客户人脸信息的乱象,从那时开始,我们就能够看到大量对于加强人脸识别监管的呼吁。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规范这种乱象、让人脸识别滥用被“扼杀”在摇篮中呢?这需要监管、商家、消费者层面的共同努力才行。

在监管层面,除了要加大打击力度之外,还需要重视起人脸识别违法成本非常低的问题。

以这一次的小鹏汽车为例,它以十七万的成本购买了二十二台设备、拍摄了四十多万张人脸照片,平摊到每张照片上没几个钱。这种违法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其实是非常低的,商家完全可以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先将消费者人脸信息收集使用了再说,至于罚款,十万元的罚款可能震慑作用的确有限,更多还要法律层面的持续追责。

在商家层面,行业自律同样非常重要,各类商家要充分意识到侵害消费者人脸信息等权益是要承担巨大的代价的,这样它们才可能不会选择铤而走险;在消费者层面,大家对这类乱象要采取0容忍的态度,一旦发现自己的人脸信息可能被非法采集,要积极向有关单位举报、向网络曝光等。

2021年七月,最高法院在相关法律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在各类经营场所、公共场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验证、辨识或者分析的情形属于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在人脸识别侵害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基础上,相信商家违规采集人脸信息这种行为将会越来越少。

于见专栏
长期关注互联网、家电、财经、汽车、房地产、人工智能、新消费等行业,为读者提供不同视角的解读。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