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超融合加速洗牌,市场格局将被颠覆?

大数据在线 2021-12-14 阅读: 5,685 次

超融合市场格局再无变数?

如果仔细看看国外市场份额构成,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同这个结论。当下,VMware、Nutanix和DELL EMC已在全球市场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其市场地位暂时难以撼动。但如果将目光聚焦到技术应用和场景变化趋势,又是另一番景象,超融合的下一场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在中国超融合市场,这种变革显得尤为明显。在AI、XPU、边缘计算、大数据等驱动下,中国超融合的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逐渐领先,更涌现出以浪潮云海超融合为代表多匹黑马,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加速书写市场新格局。

“超融合属于典型软硬协同型产品,”浪潮数据超融合研发部总经理颜秉珩如是说,“随着新应用、新场景的兴起,超融合正加速演进到下一阶段,在软件和硬件层面都会迎来重要变革。”

超融合市场正在提速

在传统数据中心时代,计算等各种基础设施彼此独立,一旦业务快速变化和规模持续扩张,则会给基础设施的资源部署、可扩展、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因此,随着云计算概念的兴起,从早期的融合基础设施到之后的超融合,业界一直致力于降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部署、使用和管理的复杂性。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超融合弹性扩展、管理便捷、简单易用等优点愈发被各行各业用户所认可,成为云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选择之一。IDC最新全球超融合系统报告显示,有超过72%的企业用户已经部署或者计划部署超融合产品,超融合需求未来将保持强劲,未来5年将保持18.5%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5年,超融合市场规模将达到近33.2亿美元。

“从各类市场分析数据来看,超融合增长速度非常快,并且在基础设施中的占比还在持续提升。”浪潮数据超融合产品线总经理庞慷宇表示道。在中国市场,超融合正在成为私有云/混合云等建设的重要选择,Gartner 2021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显示,超融合在中国市场已经渡过炒作泡沫期,未来将真正的迎来市场机遇。

超融合加速洗牌,市场格局将被颠覆?

Gartner 2021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

庞慷宇则认为,超融合市场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并且在未来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主要是有三个关键因素:

  • 首先,超融合正在成为私有云建设的首选,而中国私有云市场的潜力还未充分释放。IDC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中国私有云市场符合增长率接近25%,预计未来2-3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私有云市场,这无疑为超融合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 其次,在私有云/混合云等环境中,超融合在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中均获重用。例如,在传统服务器虚拟化的存量市场,超融合方案取代服务器虚拟化成大势所趋,大型私有云项目普遍基于超融合进行建设;而在增量市场方面,随着超融合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不断提升,正在加速进入到核心业务场景之中,越来越多像医疗HIS、SAP HANA、核心数据库、工业MAS系统均优先选择部署在超融合之上。
  • 第三,超融合的应用场景愈发丰富,除了私有云/混合云环境之外,像边缘场景也在加速部署超融合。像无人驾驶、智慧矿山、智能交通、智慧零售等场景中,均视超融合为基础设施的首选。

无疑,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的加速,对于基础设施资源的使用也将大幅提升,也将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的变革。最新《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已明确规定,引导新型数据中心集约化、智能化建设,加速建立形成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格局,而超融合的诸多优势无疑与基础设施变革趋势高度吻合。

“这些年,用户对于超融合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超融合一定是用户建云的首选。”庞慷宇直言道。

市场洗牌背后的技术变革

2021年上半年,全球超融合市场在疫情持续化的背景下依然取得了11.2%的同比增长。而中国超融合市场增长更加迅猛,取得了将近50%的同比增长,其中浪潮云海超融合更是实现了135.6%的同比增长,增速第一,强势进入到市场前四,这预示着一场市场格局的洗牌正在开启。

事实上,过去多年,超融合最大的创新点在软件层面,以软件定义的方式不断改变数据中心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资源的使用,这也成就了诸多超融合纯软件公司。面向未来,在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牵引下,市场洗牌的背后其实也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又一次变革。

超融合发展到现阶段,靠纯软件的方式已经达到的优化的极致。接下来,随着云原生、AI、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应用,超融合会开启超融合在软件和硬件层面的全面创新。--颜秉珩直言道

具体来看,当前基于容器等云原生技术来实现更加敏捷的业务已形成共识。数据预测,到2024年,容器架构软件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市场中占比将达到20%。超融合在软件栈层面将会变得更加全面和丰富,必须支撑起容器堆栈,以契合用户越来越多云原生应用的大趋势。颜秉珩介绍,“浪潮的思路是在超融合之中构建更加安全的容积技术,浪潮拥有十年的虚拟化技术研发经验,可以将虚拟化很多优点与容器技术相结合。”

除了软件堆栈更加丰富之外,超融合亦不能忽视上层应用对于资源使用的多样化趋势,传统虚拟化应用、云原生应用、AI应用等对于资源的使用形态也不尽相同,需要超融合能够在软件层更加智能化调度。“像重度AI应用,就不建议跑在虚拟化之上,更适合裸金属环境。总体来看,超融合未来需要一套统一的编排接口和智能运维管理,从而智能和灵活地匹配上层应用所需要的资源。”颜秉珩补充道。

超融合另一大技术变革就是硬件创新和架构变革。众所周知,随着像AI等新应用的蓬勃发展,以及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用户在构建云基础设施时,要求超融合能够支撑起更多新硬件,例如ARM CPU、GPU、DPU等等,这无疑推动着超融合硬件步入一个创新期。

超融合加速洗牌,市场格局将被颠覆?

“超融合是典型的软硬协同、交替发展的产品。从产品形态来看,超融合未来一定要支持不同的新硬件、新平台,要充分把新硬件的能力发挥出来。”颜秉珩表示道,“以存储层协议为例,过去很多传统存储内核都是基于TCP/IP协议栈,现在则可利用智能网卡的RDMA功能去替代,降低超融合节点的延迟,让虚拟机迁移更加快速;过去超融合底层分布式存储的重删、压缩等功能需要消耗大量CPU资源,如今DPU等芯片的出现,完全可以将重删等功效卸载过来,从而大幅提升超融合的性能。”

显然,越来越多新硬件的融合,也对于超融合架构带来了新的挑战。之前超融合架构因为不能独立扩展计算和存储资源而被人诟病,现在可组合架构被认为是超融合架构的大趋势,实现计算与存储资源独立按需扩展,支持异构算力的融合,在架构层面进一步满足基础设施的需求。

业界有句名言:做超融合容易,做好超融合很难。可以预见,超融合产品未来在技术上的比拼将迈入新阶段,而像浪潮这样在软硬件层面均有着深厚积累的公司,则有望在市场洗牌期脱颖而出。

超融合市场的浪潮现象

浪潮云海超融合真正开始引人注意已经是2019年,2019年第四季度浪潮进入IDC 超融合报告的Name厂商,但最新数据显示,浪潮已经在今年第二季度排名第四,上半年同比增长135.6%,远超业界平均增长率,在极短时间内迎来了爆发性增长和市场排名的大跨步前进;此外,浪潮连续两年成功入选Gartner超融合Sample Vendor(标杆供应商),在短时间内获得了IDC、Gartner等权威咨询机构的认可。

为何浪潮能在超融合市场上演现象级的表现?

在庞慷宇看来,浪潮云海超融合之所以成为增长迅速,除了超融合市场整体增长的大背景外,浪潮自身的研发能力、产品领先性和交付能力也是浪潮云海超融合崛起的法宝。

事实上,浪潮在超融合领域虽然进入市场较晚,但厚积薄发,从2008年发布云海OS开始,浪潮一直持续致力于超融合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如今,超融合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虚拟化软件能力的,更是整个基础设施领域全栈能力的比拼,这无疑更加有利于浪潮发挥综合优势。

“无论是从研发团队规模,还是研发实力,浪潮云海超融合在市场上都是名列前茅。”庞慷宇如是说,“浪潮云海超融合吸纳了浪潮在基础设施领域各方面的能力,像强大的硬件创新能力、底层分布式存储能力、软件定义网络等。”

其次,在强大研发实力的加持下,浪潮云海超融合产品InCloud Rail竞争力极强,形成“快、稳、简”的产品优势,其三大核心组件InCloud Sphere、InCloud SmartFlow、InCloud Storage均为自研,且在各方面表现极为出色。

以InCloud Sphere为例在最新的SPECvirt_sc2013性能测试中,InCloud Sphere成功刷新Intel两路服务器上虚拟化软件性能测试成绩,不但比之前测试的最高成绩提升39%,更是以4679分打破冰封四年之久的世界纪录,霸榜全球第一。

同样,InCloud SmartFlow也是超融合在网络加速领域的突出代表。数据中心日益复杂的数据处理需求,使得超融合通过增加智能加速卡来卸载CPU IO/数据处理工作,对于提升虚拟机密度、性能和降低TCO大有裨益。而InCloud SmartFlow实现了硬件加速的分布式SDN系统,解决了传统SDN方案架构僵硬、可编程弱、厂商锁定和成本高昂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超融合加速方面的标杆。

更加关键的是,浪潮云海超融合拥有强大的供应链和交付能力。在过去几年中,浪潮云海超融合已经在医疗、教育、金融、汽车制造、交通、矿山能力等多个行业中得到应用,凭借出色的交付和部署速度,获得了用户的广泛认可。

“未来有云的地方一定会有超融合。浪潮云海超融合虽然进入市场较晚,但我们是携手浪潮多条业务线一起发力,目标是在未来2-3年内成为国内超融合市场第一。”庞慷宇最后表示道。

大数据在线
洞悉技术趋势,聚焦产业发展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