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为而言,全屋智能是否能吸引足够多用户,成为下一个千亿级业务?在智能家居赛道激烈竞争中,它是陪跑者,还是大赢家?
作者 | 杨铭
编辑 | 刘珊珊
处于市场起步阶段的全屋智能,正被越来越多的家电制造商、互联网巨头、手机厂商,以及硬件创业团队,寄予厚望。
不完全统计显示,仅在2021年就有华为、百度、小米、海尔、格兰仕、美的、长虹等各类大厂强调,要发力全屋智能生态。
其中最高调的无疑是华为。在刚刚结束的华为HDC大会上,华为消费者BG首席战略官邵洋发布基于鸿蒙HarmonyOS新全屋智能解决方案,高调宣布华为全屋智能新目标:“实现5年500万套,做空间智能化的领导者”。
此前,华为曾公布一套全屋智能解决方案的价格最低为99999元和149999元。以此简单计算,500万套就是至少营收5000万元。对手机业务跌落谷底、PC业务难有春天的华为消费业务而言,全屋智能可以说承载着华为寻找下一新增长点的重要任务。
华为必须面对两大现实问题。一方面,在智能家居领域,现阶段国内还没有哪家企业,能像苹果、特斯拉那样在各自领域具备绝对优势,智能家居布局者大多各有所长、各具潜力——从方案来看,华为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另一方面,尽管智能家居概念出现多年,但还未广泛进入大众生活,渗透率相当小,华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相比普通智能家居产品昂贵许多,面临落地难问题。
对华为而言,全屋智能是否能吸引足够多的用户,成为华为下一个千亿级业务?在智能家居市场赛道激烈竞争中,它是陪跑者,还是大赢家?
智能家居概念,全球范围内已出现近40年。
1984年,美国联合科技公司将建筑设备信息化、整合化概念应用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佛市的都市办公大楼,世界上出现了首栋“智能型建筑”。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如此描绘他眼中的“科技住宅”模型:“在不远的未来,没有智能家居系统的住宅就会像上网的住宅一样不合潮流。”为此,比尔·盖茨专门建造了一所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房子,并在其中一面墙上搜集了地球上的所有元素。
在中国,智能家居概念同样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大约在2005年前后,一些高端小区、豪华别墅里开始出现小规模智能集成系统。2013年前后,在“一键归家、智能互联”广告语下,家庭场景下的插座、开关、电灯、网络、冰箱、电视等,在移动互联加持下成为智能家居的一部分。
小米大约在2013年进入智能家居市场。2015年,雷军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喊出“小米目标是让用户能够以手机为中心,连接所有的智能设备”口号,首次对小米智能生态作出明确阐述,“链接一切”成了小米未来发展的新目标。
同年底,华为正式发布智能家居的HiLink战略,进军智能家居生态。但直到2018年推出华为智选品牌、HiLink智能家居平台之前,华为在智能家居的进展都比较缓慢——一个案例是,智能家居概念开始在业界真正火热,得益于2017年前后,小米、百度、阿里等推出智能音箱,但在智能音箱市场华为明显缺位。
在亚马逊Echo成功带动下,彼时智能音箱被视为智能家居 "枢纽 ",甚至是IoT的支点。不过,由于同质化严重,应用场景和功能有限,且难以控制其他家电,智能音箱一度被称为“伪智能”。到2020年,受疫情、渠道调整以及应用场景有限等因素影响,国内智能音箱总体较2019 年下降8.6%。
智能音箱从大热到遇冷,正是智能家居市场发展缓慢的最好写照。
“从消费侧而言,很多用户对智能家居反应并不算热烈,很多产品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统一连接标准、技术成熟度、终端与服务生态等瓶颈难题悬而未决,导致相关市场不温不火,行业发展缓慢。”某智能家居品牌市场负责人赵烁就表示,他甚至参与过知乎“智能家居是不是伪需求”话题答题。
不过,随着智能手机市场日益饱和,以及物联网、云计算、5G、AI等技术飞速发展,智能家居市场仍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视为消费领域全新增长点——特别是从“智能单品”升级到场景化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更是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寄予厚望。
根据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 (2021Q2)》数据, 2021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总出货量约为1亿台,2021年全年出货量预计为2.3亿台,同比增长14.6%。未来五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21.4%,2025年智能家居总出货量将接近5.4亿台,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将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
智能家居与全屋智能有所区别,“智能家居是一个大概念,全屋智能因为具备主动感知、分析计算、自动调控等一整套智能化体系,被视为智能家居的最好解决方案。”赵烁表示,自2020年“全屋智能”一词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宣称自己布局的是“全屋智能”。
从赵烁观察来看,目前全屋智能玩家可以分为几大流派。
一是华为、小米、OPPO等跨界入局的手机大厂;二是国美、格兰仕、海尔、美的、海信等为主的传统家电企业阵营;三是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四是涂鸦、艾拉、雅观等从AIoT系统平台端和技术端切入的科技公司;五是萤石、大华、海康威视等原从事安防领域的厂商;六是欧瑞博、绿米、LifeSmart云起、如影等众多新生力量;七是碧桂园、恒大高科等为代表的房地产商。
“可以看出,各行各业蜂拥而入下,全屋智能蓝海未来,却已经变成残酷的红海市场,呈现大混战厮杀状态。”赵烁表示。
在众多企业看来,智能化发展大趋势下,互联网家装市场渗透率将会逐步提高,让智能家居赛道足够大,“全屋智能”作为智能家居理想解决方案,不仅将成为企业苦苦追寻的营收新增长点,还可以增加用户对自身的粘性,并赋能行业,构建一个庞大的智能家居生态圈。
比如,在智能家居领域,构建一个类似苹果iOS的庞大生态系统。苹果产品的用户粘性毋庸置疑,这得益于iOS系统贯穿整个苹果产品,iPhone、iPad、Mac、iWatch、AirPod等不同设备不但能够紧密联动,而且围绕iOS形成了庞大的、利润丰厚的上下游产业链。最重要的是,在这个生态圈中,苹果具有一言九鼎的话语权。
这个野心,在小米、华为等身上同样显露无遗——无论属于什么流派,它们想要的,无非是构造一个智能家居生态圈,让它的设备、方案成为连接人们未来数字生活、智能家居的中心枢纽。
今年初,小米董事长雷军公开表示:小米已将全屋智能列为核心战略。4月,小米旗下生态链公司创米科技完成2亿B轮融资,加快布局全屋智能新零售服务体系“小白慧家”。
截至目前,雷军在小米AIoT生态链的目标渐渐清晰:用“互联网+”改造升级传统细分领域,再围绕小米手机、生态链硬件产品,打造一个智能家居的小米生态帝国。
华为同样野心勃勃——“做智能空间的开创者、领导者。”华为消费者BG首席战略官邵洋在东莞松山湖华为开发者大会的说法,如今已被广为流传。
野心大同小异,但从不同流派大厂布局全屋智能逻辑来看,各有不同。
小米、BAT等互联网厂商模式是后装终端,以智能硬件作为切入点,即不需要装修配合、后期可以随时更换设备,其逻辑是互联网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吸纳更多智能家居单品,快速打通家居场景。
家电厂商们则是将家电产品升级,内置各种语音助手、自动调节温度等“智慧”功能。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聚焦的则是“智能家居+智慧社区”,即在住宅交付部署智能家居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模式与上述厂商有所明显不同。
华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名为“1+2+N”,即一个主机 (HarmonyOS 中央控制系统)+ 两张网(家庭物联网、互联网APP) + N 套系统(涵盖照明系统、安防系统等的鸿蒙智联生态)。
这套方案引入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PLC概念,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全屋互联、生态整合方式,对整个家庭进行全方位智能改造。邵洋就表示,从开关到大家电,从门锁到窗帘,覆盖家庭生活方方面面,都希望在华为打造的解决方案中完成,“对未来家空间进行重新定义。”
“华为不仅希望从平台、生态、产品,到芯片、操作系统、底层通信等多领域,其名字都叫‘华为’,而且希望所有家居产品,甚至是地产、家装、家电等B端,都要在华为主导下接入统一系统。”一位市场观察人士就认为。
从这个角度看,华为在全屋智能的野心,甚至比苹果iOS生态圈还要大——至少,从iOS生态圈来看,合作伙伴中看不到绿地、融创、中海、万科、华润这样的地产商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大厂采用哪类模式,包括欧瑞博、鸿雁、云起、绿米、如影等初创企业,都把布局线下渠道作为落地重中之重。
今年2月8日,雷军表示今年全屋智能展示空间将覆盖全国大部分小米之家。3月19日,百度宣布全国首家小度全屋智能旗舰店正式开幕。10月23日,京东“京鱼座”全屋智能场景线下亮相。
今年4月,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表示要在8月底之前,在全国50个城市建设50家线下全屋智能体验店。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落地渗透进展相对缓慢——截至10月底,全国只有15家华为全屋智能授权体验店正式开业,覆盖北京、武汉、长沙、温州、合肥、成都、南京、福州等15个城市。
“相对线上销售为主、线下柜台就可以开卖的智能家居单品,全屋智能需要深度体验,体验店面积需要至少上百平方米,开店成本相当高。”从观察人士来看,这可能是华为线下全屋智能体验店落地相对缓慢重要原因。
可以判断,伴随华为对外高调彰显“5年500万套,做空间智能化领导者”野心,越来越拥挤的全屋智能赛道,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这个赛道上,华为最主要的对手是小米。”赵烁分析认为,智能家居已成小米手机之外最重要的业务增长引擎,作为核心策略之一,雷军不可能拱手把市场让给华为。
小米IoT业务一直是市场关注焦点。从财报来看,2020年小米来自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的收入达到674亿元,同比增长8.6%。业界根据小米loT业务以及智能家居出货量猜测,来自全屋智能收入大概率在逐渐增加。
华为同样如此。在PC业务追赶联想无望,手机业务受阻,多次表示不下场造车后,全屋智能是华为为数不多的可以想象的新增长空间——放出“狠话”后,竞争目标显然剑指所有智能家居玩家。
这意味着,在智能手机、可穿戴、PC市场交战多年的华为小米,围绕全屋智能一战已不可避免。
赵烁认为,对小米华为而言,全屋智能布局相同点是都拥有数量可观的硬件产品,队伍庞大的生态合作伙伴,以及强大的线上流量,遍布全国的线下门店、渠道网络。
“相对华为自身产品局限于1+8,小米生态链产品更丰富,甚至生态链企业中的华米、绿米、云米也可以帮助小米抢滩全屋智能市场,在这方面小米领先。”
最大差异,是华为和小米生态模式截然不同。“智能家居特点是互联互通,连接正好是华为的优势。”赵烁认为,小米生态链以手机为核心和基础,形成聚焦于“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耗材”的loT系统,华为则是试图用系统、平台、渠道去打造生态圈,以连接者身份布局智能家居。
虽然小米米家也可以兼容很多家智能产品,但很难实现全屋智能联动,在生态整合上与提供统一方案的华为有差距。“从生态来看,基于鸿蒙系统的华为全屋智能生态,更具包容性。”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就对媒体表示,“行业要整体发展和走向真正的全屋化,未来各企业的系统将走向合纵连横。”
有铠甲,就有软肋。“极点商业”就发现,自今年华为正式宣布进军全屋智能以来,华为、小米支持者在社交媒体、各大网站一度吵得不可开交。
支持华为者认为,“华为玩法高级,技术理论上比小米先进,小米与华为比完全不在同一水平。”支持小米者则认为,“华为构建成本昂贵,实际原理也和小米差不多,对普通用户来讲小米性价比更高。”
双方说法各有一定道理。不过,对华为而言,想让自己成为全屋智能的开拓者、领导者,生态闭环上的现实问题同样没法回避。
那就是争议最大的落地难问题——华为全屋智能套餐价格为99999元和149999元,可以说最低入门级套装10万元起步。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方案并不包含各种终端智能设备费用。
这又是一笔不小花费。从终端产品入手的小米,价格普遍低廉,即便所有智能家居产品到手,可能也不如华为解决方案贵,显然更容易为C端用户所接受。
即便抛开产品成本问题,无论是全屋智能主机还是全屋PLC协议,华为解决方案都必须依靠装修前的预装预埋,后期改造加装难度过大,在隐形成本上,用户在华为方案上需要花费更多。
“虎嗅”就曾撰文表示,全屋智能市场所遇到的障碍,主要是贵而不好用。“如果用户要体验华为方案,还要通过全屋装修、大兴土木,大幅改动电气回路,相关成本可能会吓走不少潜在买家。”
这意味着,从C端普通用户而言,华为很难竞争过小米。华为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把5年销售500万套的希望,放在了地产商、家具厂商等TOB合作伙伴身上。
“华为方案能否大规模落地普及,还得看合作地产商的精装房交付。”有观察人士认为,这里面的难题是,有多少消费者,愿意在买房时付出更多溢价?
因此,对华为小米而言,谁是陪跑者,谁是大赢家,目前难以判断。事实上,自智能家居进入人们视野,熊熊战火从未熄灭,众多不容忽视的第三方势力,比如阿里、百度、京东、美的、海尔等,都把全屋智能当成未来最重要的生态入口。
以智能音箱为例,天猫精灵、小度销量均在2020年破1000万台,如今在弱化“智能音箱”属性,强化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后,竞争力不容小觑。
这些无疑会加速整个全屋智能的行业大混战。但话说回来,无论是华为小米,还是BAT、海尔、美的等等,由于每一家都想自己做控制平台,成为用户控制智能家居中枢,各大流派现在基本都是“各自为战、相互割裂”状态,对消费者来说,缺乏行业统一标准,始终难以解决产品兼容性差、灵活性差、难以相互连接等体验问题。
相比之下,今年5月,在谷歌、苹果、亚马逊三大硅谷巨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导下,联合发布了一套全新的智能家居互联标准,Matter——一款智能家居产品支持Matter,意味着它能接入市面上最主流的三家平台,与绝大多数智能产品进行互联,且使用门槛更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硅谷几大巨头的联合尝试,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全屋智真正落地普及关键。那么,对中国消费者而言,能等到华为、小米、BAT互通互联的那一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