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五年500万套全屋智能 华为解锁未来家

熊出墨请注意 2021-10-26 阅读: 5,701 次

如果智能家居有终点的话,那十有八九是全屋智能。

智能音箱语音控制开灯,传感器检测到湿度过高后打开除湿机,用户出门窗帘自动关闭以保护隐私……如今智能家居产品给到的种种体验,都在努力证明,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已经变成现实。

然而细想一下,上述体验确实做到了智能,却又没能达到理想状态。

因为,其更多是停留在单品智能。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于单品智能方案的满意度仅为45分。相较之下,智慧化、生态化、全屋化三位一体的全屋智能,得分高达90。

推开十年后的家门 看见华为全屋智能

“每个人在家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丰富,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家,是将各种需求融合在一起的一个空间”,华为消费者BG首席战略官邵洋在近日举办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强调,既然单纯地把一个又一个智能IoT设备引入无法满足用户复合性的需求,那就必须有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让我们的家发生质变”。

基于三位一体的理念,华为提出了全新的全屋智能方案:以1+2+N战略为纲,实现子系统和单品的生态化设计,服务的全屋化以及软硬结合自然交互的智慧化。

把空间视作产品,华为能成功推开未来的家门吗?

文:熊出墨请注意

锚定十年后的全屋智能

未来很远,华为的战略定得更远。其所瞄准的,是十年之后的全屋智能。

IDC近期发布的智能家居设备市场跟踪报告显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将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停留在单一的设备联动,然后场景丰富起来、设备联动更加智能,最后服务生态出现。

推开十年后的家门 看见华为全屋智能

这与华为的三位一体理念不谋而合,即智慧化、生态化和全屋化。

从时间维度来看,IDC把每五年划分为一个阶段,最后行至三位一体阶段,时间轴已是2030年-2035年。

所以,华为在构建你十年之后的家,这一说法并不夸张。

目前为止,现实正沿着报告描述的轨迹向前,市场主流解决方案存在的局限性符合第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且正向第二阶段过渡。

最具代表性的是单品智能。智能家居概念诞生之后,相关的智能产品日渐丰富。但问题是,从产品设计之初,就决定了其是以单品的形式存在。用户引入家庭之后,需要进行各种配网、调试,还要兼顾通信协议、系统的兼容性。智能化不足的同时,还会影响后续的产品选择空间和协同体验。

邵洋认为,“智能化靠单品的路径是走不通的。”此外,与前装深度绑定的全屋智能方案,他也并不看好。因为那种传统的全屋智能,虽然设备之间的联动性有所提升,但是未来的成长性十分受限。

推开十年后的家门 看见华为全屋智能

“它的诞生之日往往就是“死亡”之日,家装成这样子就永远是这样子,再有新的设备、新的系统想进来几乎不可能。所以,你的家住进来的那一天是美好的,但未来的每一天都在老化。”

据此初步可以得出结论,理想状态下的全屋智能,首先要具备家的整体感、一体感,然后智能性继续提升以达成良好的互动、协同,并拥有充足的成长空间,允许日后更多新的单品加入现有的生态,让体验更加丰富。

翻译过来就是全屋化、智慧化、生态化,华为全屋智能方案三位一体理念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再次得到验证。

实质是空间的数字化、智能化

理念讲清楚之后到了实操环节,推开未来的家门,华为需要找到正确的钥匙。

首先,战略指引。

在提出全场景智慧生活概念时,华为给出了“1+8+N”的战略规划。几年以来,华为产品线持续丰富,软硬件生态不断扩充,“1+8+N”战略始终未变,指导着华为消费者业务整体的发展。

全屋智能战略同样如此,作为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活的五大场景中第一个“杀”出来的战略,“1+2+N”必须同样是客观的、稳定的、不变的,即在提出之前必须经过充分的思辨。

推开十年后的家门 看见华为全屋智能

其中,“1”为升级鸿蒙框架的智能主机,一家一套,负责全屋的智能联结;“2”为两个核心交互产品,中控屏和一个智慧生活APP,以一空间一屏的直观方式呈现全场景的交互;“N”指的是各个子系统,包括网络、安全、用水、能耗4个全屋子系统,和照明、遮阳、影音、冷暖新风、家具家私、生态单品组成的6个空间子系统。

拆解之后熊出墨认为该战略最大的特点在于——化整为零,合零为整。

具体而言,把全屋的设备、场景、空间细化分类,利于逐个击破。与此同时,又把个体整合进同一个系统、同一套交互逻辑里,并保证体验的一致性。

因此,华为的“1+2+N”是真正从空间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角度去设计的战略路线,而这,恰是全屋智能的本质。

其次,技术支撑。

“理念的实现,需要非常强的技术”,邵洋深知三位一体全屋智能解决方案背后的技术挑战。而作为年研发投入超1400亿的“技术派”,华为此次自然有备而来。

推开十年后的家门 看见华为全屋智能

从产品的芯片设计,到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案,再到系统的决策,华为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处处彰显技术基因。

比如升级鸿蒙框架后的主机,从之前的计算中心变为集学习、计算、决策于一体的智慧大脑。依托HarmonyOS的智慧场景能力,自动为用户调试出合适且舒适的环境。例如在起居场景,HarmonyOS AI 引擎获取季节、时间、当前室内光线等多个条件后,借助节律照明算法分析,营造出符合自然节律的健康光照环境。

各个设备之间凭借全新的Sensor Grid技术,还可以在保障用户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共享传感数据。这样一来,每一个设备都化身超级终端的一个感官,加入超级终端的设备越多,就会越懂用户,家居环境就越趋近于千人千面的个性化。

另外,实现海量设备稳定可靠连接的PLC控制总线,高速率、无死角网络覆盖的全屋Wi-Fi 6+等等领先技术,也都在默默为用户的全屋智能体验保驾护航。

第三,产品落地。

战略离开产品的落地,无异于空中楼阁,华为“1+2+N”全屋智能战略的产品矩阵正在完善之中。

目前,华为推出的智能主机是一款19英寸弱电箱形制的,未来迎合各种场景需求还会有更新更多形态。交互环节,华为在开发不同尺寸、不同形态的中控屏,和智慧生活一起实践一空间一屏的交互操作。组成10个子系统的智能硬件,则由鸿蒙智联的硬件生态交付。

推开十年后的家门 看见华为全屋智能

最新数据显示,鸿蒙智联目前已有超过1800个合作伙伴、4000款产品,2021年新增生态设备发货量超过6000万台。这些智能设备经分类后整合进入不同的全屋、空间子系统,在主机的连接调度和用户的指令下实现有条不紊地协同运作。

比如家中射灯、灯带、台灯等所有的灯,都会被划分进照明的空间子系统,同时也会被归为能耗的全屋子系统,用户可以非常便捷地通过子系统找到设备并控制它。

综上,依托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完善的产品布局,华为对空间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行之有效。化整为零的同时合零为整,完成了从单品智能到全屋智能的跨越。

借用邵洋的演讲主题,全屋智能,未来有迹可循。用户从华为手中接过钥匙,便可以穿越到十年后的未来家。

把市场蛋糕做大的阳谋

凡事讲究因果,前文内容集中在“果”,那么华为发力全屋智能的“因”是何?

继续从行业发展规律中找答案。IDC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屋智能发展的第二阶段,玩家结构会从上一阶段的初创型厂商为主,变成多类玩家共同参与。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华为这样的企业的优势所在,就技术、资源而言,巨头无疑拥有更高的成功概率。就号召力、影响力而言,华为的加入,大概率能带动行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全屋智能市场恰好需要人来引爆。

推开十年后的家门 看见华为全屋智能

2021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约1亿台,同比增长13.7%。IDC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将以21.4%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2025年市场出货量将接近5.4亿台,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在消费市场的推广将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增长空间可观,然而,眼下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在国内尚处于起步,市场渗透率较低。

加速做大行业蛋糕,或是华为选择此时发力的目标之一。而且,从其在全屋智能市场开展的动作中也能找到一些证据。

根据华为在开发者大会现场的分享,为了与行业共创共享,华为将以2D使能、2B打通、2C销售为抓手,加速全屋智能市场的商业化。

面对D端开发者,华为搭建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提供全套的开发工具,使得开发周期缩短至2周。而且全面升级后的鸿蒙智联生态,具备更简洁高效的交互、更强的跨场景联动能力,相当于为开发者打造了一个更大的创新舞台。

面对B端伙伴,华为开放全屋智能Openlab,聚焦核心平台和产品解决方案,开放主机能力、中控能力、智慧生活APP能力等多重能力。同时,合作伙伴也可以把自家的APP服务集成到智慧生活APP,双向集成达成更成熟的联动。

面对C端消费者,华为正在从多个维度搭建销售闭环,把智能空间变成可见即可买的产品触达消费者。比如向前装环节的延伸,华为已与绿地、融创、中海、万科、华润、金茂、绿城等多家top地产达成战略合作。

为有效地教育用户、打动消费者,华为还制定了一城一店、一城一样板的开店计划。10月30日华为在全国15座城市的授权体验店将正式开业,覆盖北京,武汉,长沙,温州,南宁,合肥等城市,预计今年年底完成50+城50+店的建设。

开放核心技术,降低入局门槛,呼吁共同建设,加速全屋智能商业化进程,华为的意图其实已经非常明显——把市场蛋糕做大。

邵洋在演讲最后提到,“我们的目标是携手行业合作伙伴,完成五年500万套,做空间智能化的开创者和领导者。”

推开十年后的家门 看见华为全屋智能

透视五年500万套的KPI,推动全屋智能市场发展不是华为自己的事,华为做这件事也绝不是为了自己。

本文来自“熊出墨请注意”,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熊出墨请注意
独立思想,尖锐态度。犀利辣评,温度视角。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