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Facebook宕机事故,暴露了上云不是唯一的答案

脑极体 2021-10-13 阅读: 5,004 次

当国内人民欢度假期的时候,互联网巨头Facebook却收获了“负面新闻大礼包”。

负面之一,就是长达6小时的全球大宕机。

据说,这是Facebook创办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网络访问事故,除了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这几大海外冲浪必备平台,虚拟现实平台Oculus的游戏,部分企业端服务以及很多需要Facebook账号登录的平台都上不去了,就连Facebook公司的内网也受到影响。要知道,这里可汇聚了全球最厉害、薪酬最高的一大批程序员啊!

互联网公司宕机,并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

今年早些时候,国内某视频平台就因为服务器突然故障,一度崩溃,大量用户“流浪”到其他网站,巨大的流量洪峰又让其他平台也连锁式瘫痪了,各厂程序员们都感受到了被宕机统治的恐惧,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被网友戏称为——互联网内卷之《谁也别想睡觉》。

同样是宕机,为什么Facebook就面临着“非死不可”的吐槽声,而不是一笑了之呢?

这可能是因为,Facebook庞大的产品生态,已经不再是娱乐冲浪的一部分,而成为了数字生活的基础设施。

尤其是在疫情之后,许多企业服务、办公教育等都依赖互联网来完成,服务中断会直接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WhatsApp(Facebook旗下一款类似微信的软件)的官网就显示,巴黎的医疗人员会在WhatsApp 群组内更新医院病床、资源等信息;印度企业依靠WhatsApp售卖产品;巴西政府、医疗和教育系统都通过WhatsApp提供C端服务,比如接收考试成绩、远程预约挂号等等。

可想而知,作为数字化底座的互联网服务,一旦中断,将连带产生不少次生灾害。

而面对宕机,我们第一时间总会想到云服务商,云中断导致的问题,互联网企业自然也是受害者。

不过,像Facebook这样的巨头,往往核心业务和数据都放在自家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这次宕机之后,就有不少工程师“打飞的”到位于加州的主数据中心参与维修,科技媒体The Verge还曾爆料,因为门禁卡失效,工程师们使用切割机,锯开了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铁笼。

Facebook面临的挑战,也是许多互联网巨头的缩影:一方面,作为数字化底座,最大程度地保证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可靠性,是巨头们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又不能将希望全部都放在云服务上,增加了IT系统的复杂度和运维难度。

这次大型宕机事件也掀开了全面上云的另一面,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们都没有把鸡蛋放在一朵云上?

不是唯一的答案:云服务的另一面

互联网公司,可谓是云服务的先遣部队。在传统行业还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浪潮、什么是云的时候,互联网公司就成了云厂商的高价值客户。

常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会将移动应用、电商之类前端流量业务放到云上,以节省自建机房的高昂成本。

不过,别看互联网企业上云这么积极,它们可是“狡兔三窟”,一边迁移上云,一边也有本地数字基础设施。2018年,Facebook斥资10亿美元在新加坡打造了亚洲首个数据中心,这也是它在全世界的第15个数据中心。相当于一边从发电厂买商业用电,但也在造自己的发电机。

这两年来,上云浪潮如火如荼,出现了一些观点,认为云服务会彻底消除数据中心,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尝试让部署数据中心上的旧应用升级,而不是将一切业务都云化。

甚至有企业IT人员告诉我,他们可能会让自家的数据中心永远运转下去。

要知道,数据中心几乎占据了企业网络支出的最大组成部分,每年需要支付不小的租金和改造、维护费用,这无疑会增加额外的成本,为什么互联网企业依然坚持这么做呢?

第一,传统机房可能会宕机,但上云也未必完全稳定。

云服务虽然不需要维护传统机房,数据存储、计算都在云端,但几乎没有哪个云服务厂商实现过100%的连续性,都出现过计划外的停机。2017年,IBM、AWS、谷歌、苹果等主要云服务提供商也都经历过云中断,将Netflix、Quora、Reddit和 Foursquare等热门应用“一波带走”,影响了大大小小的企业。

第二,成本效益很重要,但数据资产安全更重要。

云服务能够避免维护机房带来的麻烦,但除非付费搭建私有云,否则依然要与其他云用户共享硬件资源,这就使得企业无法对远程硬件拥有足够的控制权。任何拥有凭据的人可以从任何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访问云端数据,也意味着广泛的接入点,如果不能在每个位置都部署安全措施,那么传输的数据风险也很大。

要论最安全、最可控,还是要属自建数据中心,只允许拥有凭证和设备的人才能访问本地网络,可以让企业完全控制数据,以及基础硬件,更适合那些业务复杂多元的组织。

第三,多云/混合云有帮助,但无法彻底解决顾虑。

既然这样,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次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云,不就可以在出现故障时快速启动“备胎”吗?道理虽然如此,但多云部署的成本很高,并且依然不能完全防止短期终中断,有时还需要人工参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够瞬间丝滑切换。

比如Gov.uk 就在亚马逊的 CloudFront服务上运行了备份 CDN, 但需要人工干预才能切换到备份。

而适合建设云基础设施的环境也常常会出现扎堆的情况,从而导致几家云服务商要停机就一起停的尴尬。此前,亚马逊和微软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云基础设施,就因为遭遇雷暴天气,让使用亚马逊EC2和微软BPOS服务的客户都宕机了。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云都是完全开放、可互操作的,这时候为了用好每一个云平台,企业还需要通过多个系统来配合,增加了额外的支出和运维难题。

所以说,只有足够可靠的云服务,才能打消客户的顾虑,从本地容灾备份、混合云等其他方案,转变为全面依赖云,并且只依赖某一朵云。

当许多人呼吁着,把云看作万能神药的时候,必须考虑一个前提:云服务怎样才能变得足够稳定和安全?而这一点,似乎跟现实还有点距离。

安全力Max:Facebook的冗余启示录

归根结底,想要业务更可靠,每个组织都没有“一刀切”的解决方案。

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或传统数据中心,如何选择应该按照不同企业、不同数据隐私敏感度、成本预算等来综合考量。

简单来说,传统数据中心成本高,控制强,很适合那些已经在IT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对数据隐私要求谨慎的组织,所以像Facebook这样涉及到全球几十亿用户信息的互联网企业,数据中心是必须配置的。

而大多数企业,完全没有必要自己搭建服务器。直接上云省心又省力,可以快速搭建起网络业务,但过程中必须对隐私访问进行密切监控。

而即拥有IT 基础设施的大型组织,但也希望开始云之旅的大型企业和组织,可以同时尝试混合云,将云平台的所有优势都“一网打尽”。不过,跟踪多个云可能会比较棘手,往往需要第三方仪表板等协助。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数字时代业务安全的核心密码:冗余思维。分别来自:

硬件的冗余,有充足的服务器保障,如果整个数据中心受到冲击,数据可以复制到其他地理位置的数据中心上;

服务的冗余,利用多个云服务商的服务耦合,比如主要云服务商停电期间,二级供应商的云服务可以作为补救措施,确保业务继续;

视角的冗余,更多数据源头也被纳入考量中来,比如工业部门常见的边缘设备,传感器、监视器和控制/驱动设备等,就正在成为云时代的“新数据源”,需要被纳入到主动管理中来,比如增加DNS(域名解析服务)解决方案,避免单一DNS中断或减速。

VMware的一些统计数据表明,未来五年内,许多组织的工作负载将按 30% 数据中心、40%公有云,以及 30% 的边缘计算来分布。

从这个角度来说,云市场还有不少空间可待挖掘,厂商之间的明争暗斗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而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考虑云服务时,也需要重视三个基本前提。

1.将云安全作为优先事项。互联网充满了机会,也意味着无法继续躲在防火墙背后得到充分的保护,因此安全必须作为重中之重。

2.引入多云和混合云策略。如果对云端安全不了解,那么引入多个云供应商可以有效降低被单一云锁定的风险,为云策略的后续优化留下空间。

3.优先将前端流量处理业务迁移上云。尤其是大量视频和音乐流量的业务,可以迁移到云上,灵活扩展带宽,避免网络使用高峰时响应不及时的情况发生。而一些放在原本数据中心的应用,仍然留在本地设施上。

Facebook的故事背面,是互联网巨头托举起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现实景象,这也使我们反思,一味强调云,是不是将数字化想得过于简单。

云服务产生的变革固然让人兴奋不已,但这并不代表,云就会干掉传统数据中心,或者某朵云“独霸天下”。

容纳共存,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定义云和网络服务,或许会帮我们看清新信息技术的新模式,以及云市场的新机会。

脑极体
从技术协同到产业革命,从智能密钥到已知尽头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