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说起中国女企业家,几乎所有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董明珠。
一直以来,董明珠都努力把自己和格力带到大众视野里。这位女强人和雷军对赌10亿,硬刚奥克斯造假,频上综艺,疫情期间还用自己IP直播带货。
霸气女强人是大众对董明珠的记忆,“好空调,格力造”是百姓对格力空调的印象。
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市场开始进入存量时代。另外伴随家电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线上化的渠道变革等因素,市场对格力的预期直线下滑。
从去年年末,格力股价就一路下行。即使经历过三轮回购,股价还是从66.79元/股的最高价,一路跌到38.75元/股(截至9月30日收盘),跌幅超过40%,市值接近腰斩,不少投资者深套其中。
这是一个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格力的未来何去何从?
空调霸主地位动摇
巴菲特曾这样介绍过他的护城河理念:投资的关键,在于确定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尤为重要的是,这种优势的持续性。被宽阔的、长流不息的护城河所保护的产品或服务,才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具体来说,护城河包括了无形资产(品牌、专利、政府授权)、转换成本、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转换成本的意思是用户使用A产品后更换其他产品,有很大的替换成本。空调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格力没有转化成本,所以这点下文不再提及。
毫无疑问,格力依旧是有护城河的。
首先,格力仍有一定的品牌溢价。
由于过硬的产品质量,民族性的品牌营销和多年口碑的积累,格力品牌已经深入人心,用户自然地把“空调”和“格力”画等号。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接受了格力的产品溢价,高价也更愿意买格力。
我们来看组数据:
2017年上半年格力空调平均售价4193元,高出市场均价13%,高出美的平均售价14%,高出海尔平均售价7%;当年双十一期间,格力APF三级变频挂机线上卖2799元,美的APF三级变频挂机线上卖2133元。格力售价高出美的31.22%,但零售份额却高出美的0.38%个百分点。
现在呢?用户还愿意为格力的溢价买单吗?
从空调业务的营收上看:
2020年美的空调总收入达1212亿元,超过格力33亿元;
2021年上半年更是将差距进一步扩大到92亿元。目前至少从收入上看,美的空调业务已经实现了对格力大幅赶超。
另外,格力在国际化方面比对手美的和海尔都慢了一拍。上半年海尔和美的的海外营收占比分别为51.99%和42.55%,而格力的海外营收占比只有13.98%。
海外市场,格力只能吃到很小的蛋糕。
从市占率看:
根据《产业在线》数据,格力电器2021年上半年市占率达到了33.9%;同期,美的空调内销市场排名第二,市占率达到了32.8%,与格力已经十分接近。
有趣的是,2020年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就空调而言,格力十年内不会被超越!”另一边,美的官方人员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的集团计划至迟在2021年实现对格力空调业务的赶超。从这个角度来看,美的的赶超计划今年年底就能实现了。
从业绩增速上看:
2021年半年报中,格力总营收920.11亿元,同比增长30.32%;净利润87.92亿元,同比增长46.61%。表面上看,业绩增速不错;但实际上,2020年的疫情导致空调行业整体消费疲软,可以说这种“衬托”下的增速有待商榷。
如果对比2019年的同期业绩,21年格力业绩确实不太理想,营收和净利对比分别下滑了6.44%和34.35%。
因为空调不是门槛极高的行业,所以美的、海尔、奥克斯等也有较大份额。近几年,小米也加入了空调竞争的行列。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小米通过互联网品牌和渠道,正在不断占领一些年轻人群的心智。而且美的还和小米达成了深度合作。小米和美的,都是走不错的品质,亲民的价格。很多产品在同等价位下,甚至找不多比美的和小米好的。
可以看到,用户也许买空调会想到格力,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有所转移,格力空调霸主地位的根基已被撼动。
其次,格力有规模效应。
规模是一个体量,显著大于竞争对手,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
在企业的成本中,会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前期投入巨大,但想要入局,就必须要花费的部分;
变动成本,则是后期生产运营过程中,需要追加投入的部分。
有的行业,前期介入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在固定成本上。如果固定成本远超过变动成本,那这个行业通常就会有规模优势。因为后来者,想入局也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 ,这个竞争门槛是比较高的。比如说,电商行业。
当年京东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的金额,也要自建物流体系呢?虽然物流体系前期投入巨大,但一旦建成,规模带来的边际效应就很明显了。另外,派送商品多了,利润率就可以提高不少。
在空调制造业,维持压缩机生产线的成本就非常高,没有一定的规模是没有办法建立和运转。国内也只有美的和格力有自己的压缩机厂。
最后,格力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规模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会带来成本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量大,对产业链的议价权高。
早些年,格力对产业链的议价权是出了名的高,对下游经销商是执行先收款后提货,同时上游供应商先提货后支付。这种操作让格力现金流充沛,维持良好的运营。
第二:量大,能摊薄成本。
压缩机的价格占到一台空调的1/3,格力自己有压缩机厂,就相当于摊薄了生产成本。
这也是格力毛利率能高达29.79%,远超其他友商的原因之一。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雷在今年年8月公开做出判断,空调销量不增长或成新常态。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也曾表示,空调与房地产高度正相关。随着房地产巅峰期已过,空调势必同步下行。
可以看到,市场基本面在变,相比于其他头部公司,格力的护城河逐渐变浅。
疯狂转型,不放弃深挖护城河
格力在今年半年报披露,自家空掉市占率第一,几乎触及市场天花板。
格力如何追求进一步的发展?多元化业务是较好的选择。
格力似乎也意识到自己业务单一的问题,所以也在很多方面做了尝试。
首先,格力尝试过做手机,声称要干倒小米,结果卖的贵不说,发布三天一共也没卖上300台。
格力手机从诞生至今,超过5年时间,然而,对外界来说,如果不是董明珠多次在公共场合下进行疯狂的安利,格力手机压根无人问津,占有率相当惨淡。
然后,董明珠早早比雷军进入了造车领域。董明珠花了100亿投银隆,结果暴雷,合伙人卷钱跑路,留给自己一堆麻烦事。
接着,格力电器成立过半导体公司。2018年5月,董明珠宣布投资500亿进行芯片研发,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过三年后,格力手握的芯片只适合空调等传统家电,根本无法满足智能化芯片的需求。
“什么火,就想做什么”的逻辑本身问题不大,但格力欠考虑的是入局的时机及自己是否适合?毫无疑问,现在的格力是焦虑的。尝试多元业务的格力不像是有的放矢,倒更像是“病急乱投医”。
同样是空调收入规模差不多的美的,在这点上做得很好。美的在很多领域,都维持了行业前三。冰箱、洗衣机,甚至很多小家电,到处都有美的系列产品。
格力能否爬出“价值陷阱”?
格力过去是一只妥妥的成长股,然而现在,格力已沦为投资者眼中的“价值陷阱”。
价值陷阱是指,低估值的股票价格下行过程中,并未出现均值回归的情形。
简单来说,投资者自以为买到了便宜的股票,期待它日后公司盈利上升,股价可以增长,然而却发现,该股票价格一直处于持平甚至下降的状态,可谓“便宜没好货”。
人口增长缓慢,业务单一且业绩面临天花板,空调霸主地位动摇,房地产业下行,这些因素的叠加让投资者怀虑,甚至看空格力未来的成长性。
当年的格力是骄傲的,它的成长天花板还远,它可以进行高溢价,能维持高市占率;但现在的格力摆在格力面前太多了。
对内,董明珠尚无接班人选、混改影响以及业务没有第二张王牌。
对外,面临友商的多元开花,侵占市场份额,需要做出反击。
解决好这些,才能帮格力爬出“价值陷阱”。
前面我们提到,格力前几次花300亿回购,没有起到挽回股价的作用。在爬出“价值陷阱”上,董明珠最近又放了大招。
9月28日,董明珠发布了“注销2.2亿股”的消息,到29日股价涨幅3.12%。
但这一措施能否给股民长期信心,从30日股价下跌1.4%或许可见一斑。
67岁的董明珠能否带领格力,在股市重新焕发活力,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