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宇宙第二反套路、防忽悠、揭秘商业和资本真相的镰刀粉碎机小柴,点击下方关注~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千万别把一个人给逼急了,不然他到时候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除了数学。”但实际上天底下难做成的事情多了去了,绝非只有数学题这么一件。
君不见每年年初,有多少人在计划表里信誓旦旦写下“减肥”两个大字,但此刻他们脸上的表情有多坚毅,等到年底时面对体重秤时的样子往往就会有多狼狈。
折腾大半年,最后一上秤,一两肉没少,甚至反倒比减肥前重了几斤,这往往才是除去那极少数幸运儿之后大多数励志减肥的普通人所要面对的结局。
诶,说到这可能有读者会觉得奇怪了,为啥小柴要把那些减肥成功者称为“幸运儿”呢?
按照常识来看,减肥的核心要诀应该是那句“管住嘴,迈开腿”,如此说来,决定减肥成败的关键点,怎么看都应该是个人的意志力,而非运气吧?
Emmm,其实小柴过去也是这么想的,但一些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却表明,减肥这件事也许依赖的并不只有意志力这么简单,还与每个人的“运气”息息相关。
管住嘴和迈开腿,真的管用吗?
先来说说那句“管住嘴”吧,众所周知,减肥的基本理论依据就是“当人体每日热量摄入小于热量消耗时,体内的脂肪就会开始被用来消耗供能,进而使人减重”。
正是根据这个理论,“管住嘴”才会成为每个人减肥时的头等大事,因为在不考虑基础代谢水平发生重大改变的前提下,只要通过控制热量摄入令其小于身体的每日消耗量,就能实现减肥。
但我们在中学时应该都学过一个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如果当实验中有存在未被意识到的其他变量时,最终所出现的结果自然就会大相庭径了。
就像减肥者的“管住嘴”一样,很多人都喜欢跟着网上某个健身达人所提供的网红食谱来决定自己每日减肥餐中的食物种类和分量,认为“他/她身高、每日运动量和我差不多,那么我直接按照他的饮食标准来,应该就也能瘦下来了吧?”
可问题在于,大伙似乎都遗忘了一个关键变量——每个人的消化系统对于食物的转化效率,未必相同。
绝大多数会需要来进行减肥的朋友,在过去的日常饮食中往往都是比较嗜好甜食,尤其是奶茶、可乐、维他柠檬茶等一系列高糖饮料,而这些饮料中的甜味剂基本都是果糖。
而根据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食用含有较高果糖成分食物的甜食爱好者,其小肠绒毛的长度会比正常人更长,进而导致他们的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得到强化。
这篇论文来自于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其研究团队发现果糖对于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具备一种其他糖类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那就是其初级代谢物能够促进哺乳动物小肠绒毛的生长,大幅提高小肠绒毛顶端细胞的存活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最初的目的其实是研究高果糖饮食对于结肠癌发病率的影响)。
(中学生物书上的小肠绒毛介绍)
早在中学的生物课上,我们就学过“小肠是人体中最主要的消化吸收部位”,而小肠绒毛更是决定小肠吸收能力的核心。
而根据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他们发现小鼠在被喂食4周的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后,无论是雄性和雌性还是各年龄段的小鼠,其体内的小肠绒毛长度相较于被喂食清水(H2O)的对照组,都分别增加了25%到40%之多。
这也就意味着在长期摄入高果糖食物之后,小鼠对于营养的吸收能力得到了大幅度增长。
说直白点,就是摄入同样的食物,它们能够通过更加充分的消化,吸收到更多的热量……这也就解释了我们民间的一句俗话“有些易胖体质的人,哪怕就是喝凉水都能长肉”。
过去我们往往会把这句话,理解成那些减肥失败的胖子们用来自我开脱的一句玩笑,但如今看来,这句话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科学的。
只不过与大众想象的不同,所谓的“易胖体质”并非是由基因决定的,而是根据每个人的日常饮食习惯不同,而在后天硬生生吃出来的。
那些因为爱喝奶茶、肥宅快乐水等高果糖饮料的胖子们,在想要减肥时所面临的挑战要远大于其他胖子。
同样的一口减肥餐下去,前者的消化系统很可能从中吸收到更多的热量,于是哼哧哼哧苦练了几个月后,有些人腹肌都出来了,另外一些苦命的同志却发现自己肚腩上的游泳圈还是那么厚实。
说完“管住嘴”的不靠谱之处,咱们不妨再来看看“迈开腿”。
如果说前者是从降低热量摄入的角度出发去减肥,那么后者显然就是试图通过提高热量消耗的方式,来实现减重。
但还是那句话“实验前,必须先控制变量”。
同样的运动量,在不同人身上提升的热量消耗,真的一样吗?
根据不久前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来看,人体似乎存在一直自带的“能量补偿”机制,导致在运动后身体会主动降低部分基础代谢的消耗,从而维持热量上的“收支平衡”。
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我们在减肥时计算的热量消耗,就是单纯的把“基础代谢消耗”加上“运动导致的额外热量消耗”,然后令两项加起来的总热量消耗大于每日热量摄入大概500~600卡路里的区间,从而达成减重的目的。
但是从这项最新研究来看,我们的身体似乎会在运动后主动调低“基础代谢消耗”,从而让运动减脂的效果打上一定的折扣。
而对于减肥者来说最糟糕的地方在于,似乎BMI指数越高的人,也即是通常意义上更胖的那部分朋友,他们的身体在运动补偿时所打的折扣就更大。
从论文上提供的数据来看,那些BMI较高的人,在运动时消耗的热量接近五成都被“抵消”掉了,因为之后他们身体的静息代谢水平减少49%,而BMI指数正常的人在运动后,只有大概28%的运动耗能被“抵消”。
举个例子,一名正常体型的人在通过运动消耗100大卡能量后,身体会主动降低自己的静息代谢水平,从而在基础代谢里“节约”出28大卡的能量,因此其运动消耗了100大卡热量,但是整体上其实只消耗了72大卡。
而肥胖者就惨多了,他们通过运动消耗了100大卡热量,可随后他们的身体会更大幅度地降低静息状态下的基础代谢水平,从中节约回大概49大卡的能量,于是整体总支出只有51大卡。
这对于那些试图通过“迈开腿”减肥的朋友,无异于一场噩梦……本来胖子想要运动就够困难了,结果同样的运动消耗,自己的减脂效果却比瘦子还要差这么多,简直堪称残忍。
现在,相信各位读者应该就会明白为什么小柴要在文章开头,把减肥成功的那一小撮人称为“幸运儿”了。
毕竟减肥这件事,确实需要莫大的毅力,但又不只是需要毅力,还需要一丢丢地好运气,来确保你既没有因为高果糖饮食史患上了易胖体质,同时最好也没有因为体型导致自己身体的“运动后补偿”效应太过强烈直接抹杀自己的运动效果……
不过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虽然最近的这几项科学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对各位减肥者的信心产生了巨大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界最近就没有什么对减肥者而言的好消息了。
7月30日,《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发现了一种名为“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的细胞因子,该细胞因子可以有效减少小鼠体内的皮下脂肪与内脏脂肪水平。
更神奇的是,该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机理十分有趣——通过刺激小鼠的免疫系统,从而令小鼠的皮脂腺分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于是,在小鼠的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明显改变的前提下,由于皮肤分泌的油脂量增多,最后导致小鼠的体内脂肪水平得到了下降。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后续研究能够确保该物质在人体身上没有什么毒副作用的话,我们也许能在“管住嘴”和“迈开腿”之外开辟出第三条减肥之路——躺在床上靠“出油”来减肥。
虽然代价可能会让选择这条路的减肥者,在减脂期间皮肤变得过于油腻,比人类高质量男性还要多出几个油田的那种……但等减脂期过去了不久好了,更何况这种方式既不用少吃,也不需要额外运动,还不像抽脂手术那样高风险。
啧啧,科技改变生活,看来这句话还真是没有说错呢!
END
主笔 | 小柴
编辑 | 四少
柴狗夫斯基:字节跳动旗下视频平台独家签约创作人。曾获得网易号“最具影响力”称号;并且荣获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获得一点资讯“一点号年度黑马作者”称号,其文章在各大平台频频斩获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