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年轻人“刷新”年俗:云逛庙会,口罩招财,视频拜年,在线听戏

科技故事荟 2021-02-18 阅读: 10,433 次

采写/陈纪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乡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春节。

已经成为团队leader的90后,刚刚步入职场不久的95后,半只脚迈入社会的00后,他们在长辈“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念叨下长大,同时也因疫情倒逼和科技推动,在主动和被动的双向作用中,成为年俗“新姿势”的创造者。

2021年的春节里,数亿年轻人基于防疫理性成为“原年人”,也借此让我们看到了云玩民俗的新潮前卫,网购年货的多元便捷,以及代际隔阂如何在云端团圆里消解融合……

本文采访了四位年轻人,以除夕和初一为窗口,来复盘创新技术与千年民俗的碰撞和融合,也记录年轻人不一样的春节经历。

工作团圆不能两全

我在线给父母发拜年红包

青青 98年 黑龙江人 北京互联网公司运营

直到腊月二十八,妈妈还在说服青青回家过年,“你最喜欢吃的酸菜饺子和粘豆包,妈妈都给你备好了,你真不回来了吗?”

青青再一次狠心拒绝了——这是无奈之举,尚在试用期的她,想通过主动加班,在公司留下来。

22岁的青青,去年一毕业就撞上了疫情之下的最难就业季,被动“啃老”到9月中旬,终于在一个MCN机构找到了坑位。结果三个月后,公司因持续亏损,黯然关门。

刚就业就失业,青青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这一次,她不敢再挑挑拣拣,尽管如此,直到11月底她才重新找到了一份运营工作。

“所谓运营,就是打杂,大学的四年专业学习,啥也用不上。”这个工作并不算理想,试用期工资发到手仅有4000元出头,公司距离出租房公交通勤起码俩小时,她却从来舍不得打车。

尽管生活捉襟见肘,青青却很珍惜这份工作,“经历过找不到工作的绝望,能有机会996已经很幸福了。”她迫切地想要顺利转正,稳定下来。

机会出现在临近春节的前两周,在部门会议上,主管询问春节留守加班意向,同事们都低下头,青青扫视了一圈,主动举起了手。

“第一春节加班可以拿到三倍工资,第二是我主动加班是希望能够尽早转正”,青青告诉《财经故事荟》,对于她来说,“工作机会”远比“回家过年”要重要的多,父母现在还很年轻,除了春节还有很多团聚的机会,“心在,感情在,哪里都是年。”

最主要的是,青青口袋干瘪,一旦回家过年,除了昂贵的机票外,青青还要预留出数千元的压岁钱预算,这对于于月光族青青来说,是笔不菲的支出。

“按照我家那边的习俗,工作后便要开始给小辈红包了,而且压岁钱太少是拿不出手的,血亲起码500元起,我算了下,表亲晚辈加一起得备4000元红包,近一个月工资了。”

所幸的是,父母理解青青的不易。

除夕晚上,家庭群里“烟花”、“爆竹”刷满屏幕,视频拜年后,青青给父母各发了一笔666元的转账,妈妈很高兴:“老闺女都能孝敬爸妈了!”

只是这笔转账,父母最终没接收,“你刚工作有这个心意就行了”。

暗暗下定决心今年一定要好好工作,五一休假回家陪父母的青青,最后拍摄了一个讨喜的拜年小视频,以及金额分别是6.68元、8.88元的微信随机拜年红包给了爸妈,这次,他们很开心地收下了。

“去年还在收爸爸妈妈的压岁钱,今年第一次用加班费给父母发拜年红包,虽然金额不多,但重在表达心意吧。”

相比于线下动辄数百元的压岁钱,在线发红包,金额就随意了不少。

初一那天,青青所在的家族微信群,堂弟表妹,以及表侄等晚辈,拜年起哄求红包,被点名的青青,也连续在群里发了几个总额88元的红包。

不是回家才算过年,也没必要攀比压岁钱金额,金额随机的微信在线拜年红包,消除了压岁钱的攀比属性,凸显了压岁钱的祝福特性,也让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不用承担不堪重负的过年支出。

云上道万福,在线逛庙会

我在手机里找回了年味儿

平欣 95年 闽南人 厦门国企员工

初一凌晨三四点,平欣就跟着父母早早起了床。乡下祖屋的八仙桌上 ,母亲摆好贡品,一家人开始敬天公、祭祖公,迎新祈福。

平欣觉得自己不像是典型的95后,在春节等民俗上,她有种近乎固执的“老派”——对那些延续了成百数千年的古老习惯,她倍感亲切,也乐意主动遵循。

她从小就喜欢过年。

每到除夕夜,祖父这边的亲戚浩浩荡荡二十多口人,一起回到乡下祖屋里,二三十盘硬菜摆满了一整张八仙桌,中间是咕噜咕噜冒着热气的火锅,这便是闽南人的“围炉”家宴。

热闹会一直持续到元宵节,那是平欣最期待的日子,看着花灯猜着灯谜,等着舞龙舞狮队的到来。

后来,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堂姐堂哥离开闽南分散到全国各地求学工作,那份家族围炉而坐的热闹,也渐渐消失了。

疫情让大家族回祖宅过年的原定计划再次泡汤。今年的除夕,一起吃年夜饭的只有平欣一家三口,爸爸就做了六盘菜。

“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平欣说,烟花鞭炮声变少,除夕夜变安静了,舞狮队最近四五年已经见不到了,和三四岁的侄儿说起小时候过年的热闹,他总是一脸懵懂。

好在,线下冷清,线上火热,互联网公司开始利用5G、AR、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把逐渐失落的传统民俗,复刻到线上。

微信里绽放的烟花表情弥补大城市禁放烟花的遗憾;红包是各大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标配,虽然金额不多,重在讨个吉利,图个热闹;支付宝的集五福也成了了年轻人的过年必选节目……科技既在传承年俗,也在革新年俗。

平欣所在的咪咕圈圈,是中国移动咪咕面向Z世代打造的新国潮内容社区。为再现记忆里的传统年味,平欣和同事们策划忙碌了两个多月,基于咪咕圈圈的“啾咪”虚拟形象玩法,用“5G+AR”技术在线复刻丢失已久的年俗文化,把“庙会”搬到了云上。

“云上庙会”以平欣熟悉的厦门潮流文化聚集地沙坡尾为原型,是一个可以沉浸式社交的3D虚拟街区,作为地标建筑的双子塔、厦门大学颂恩楼、鼓浪屿远景等地标建筑赫然在列,整个街区大红灯笼喜庆高悬、国宝熊猫化身抽签使者。

初一那天,穿着一身“汉服”的平欣,邀请远方的几个堂弟堂妹云端相聚,一起猜灯谜、抽运签、赏烟花,还双手合十,互道“万福礼”等,玩得不亦乐乎。

对于热爱传统民俗的平欣来说,这是一场相当新奇的“云端过年体验”。

她抽签抽到的那句古诗,“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也和其心境颇为匹配,“过年不就是图个团圆,图个热闹,希望明年疫情消散了,大家族还能团圆,一起过个有年味儿的春节”。

尽管亲戚们对云上庙会的一致点赞,让平欣很是满足,但她也有点遗憾,“未来,是不是小时候记忆中的年俗文化,只能在虚拟空间里体验了呢?”

全家一起云听戏

不回家反而和父亲和解了

松柏 91年 山东小镇青年 北京某公司码农

这是松柏第一次一个人异乡过年——疫情只算个借口,原地过年,更多是松柏的主动为之。

父亲曾在县剧团工作,意外丢了那份带编制的工作后,父亲成立了一个小戏班,在婚丧嫁娶、节庆大集上走穴表演为生,但总归不是很稳定,钱越来越不好赚了。

失意之下,他转而把梦想寄托在松柏身上。

从小喜欢打游戏的松柏,执意学了计算机专业,但2016年硕士毕业后,在父亲的强硬要求下,松柏被迫考取了老家市政府的公务员——在家乡,公务员算是拿得出手的体面工作。

但是,那种一眼望到头的沉闷,让松柏又一次产生了叛逆和逃离的念头。2018年初,他从单位悄悄辞了职,跑到北京某游戏公司当了一名码农,这成为父子关系交恶的开始。

每年春节返乡,其乐融融的两三天之后,父子之间的矛盾便开始暴露,不止工作,还有持续的催婚催育,松柏对《财经故事荟》诉苦,“每年春节最后都成了家庭大战”。

松柏理解父亲的苦心,但也不想再过被操纵的人生,决定过年不回家后,解脱的快感随之而来。

但越是临近春节,松柏却越发内疚,“本来觉得不回家很自由,但这么对待六七十岁的父母,真的好吗?!”

除夕那晚,母亲打来视频电话,偷偷告诉松柏,父亲私下和她说,“咱儿子不回家,是不是因为我给他的压力太大了,我以后不逼他了。”

态度强硬的父亲绝不会和松柏说软话,松柏知道,那是父亲在借母亲之口和他“求和”,那一刻,前所未有的愧疚迎面扑来,松柏也主动给父亲打了电话。

父亲喜欢听京剧,所以但凡父亲有空,家里唯一一台电视机里总是在切换播放着经典的京剧唱段,但松柏从没有陪伴父亲听过戏,那咿咿呀呀的唱腔,让松柏觉得无聊又沉闷。

想起父亲的爱好,大年初一晚上,松柏购买了一张由国家京剧院联合中国移动咪咕打造的京剧云大戏《龙凤呈祥》的电子票,邀请全家来到“云包厢”里,一起看了一场《龙凤呈祥》,边看边聊,很是开心。

这是父亲最爱的京剧。在松柏的远程指挥下,终于学会了云端看戏的父亲发现,在咪咕视频看京剧,一点不比线下差。

一生节俭的父亲,在为数不多的剧院看剧时,总是为了省点钱,购买后排或偏僻的便宜位置,这次线上云看戏,不但能远观舞台全景,还能近观两位主角于魁智、李胜素的特写,电影级4K画面,C位坐席的舞台视角,当晚的家庭云包厢里都是父亲开怀的笑语,“想看谁看谁,想咋看咋看”。

最让父亲惊喜的是,他一直崇拜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演员濮存昕还是这部云上大戏的导赏员,并亲自写了导赏手稿。

一直听不进去京剧的松柏,也通过直播中刘建宏的讲解,听懂了故事梗概,讲得是刘备过江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的故事。

“刘备不容易啊,也被催婚”,松柏主动开起了轻松的玩笑,这一次,父亲会意地笑了。

父亲以往的控制,只会激起松柏的反叛,但今年父亲的克制,却让松柏第一次体察了父亲的不易。

听到“我儿执掌江东地,但求福寿与安康”的那句唱词,松柏偷偷湿了眼角,“天下父母心,自古都一样”。

“我已经听懂了父亲最爱的京剧,父亲有一天也会理解我对游戏的热爱吧”,松柏很是憧憬。

在技术的助力下,不回家的原年人,也能在云端和家人团圆,更走心的陪伴,未必需要面对面才能达成,更温暖的亲情,未必需要面对面才能传递,更贴心的理解,未必需要面对面才能实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年味儿”

一款招财口罩让父母爱上“国潮”

张峰 92年 湖南人 北京某新媒体创始人

“打工人是996,创业者是007”,张峰告诉《财经故事荟》,“一到放假,我就更忙了”。

追求时效性的新媒体,365天几乎天天不断更,张峰也不敢掉以轻心,“随时准备追热点。”

但张峰的老家在湖南乡下,家里没有安装宽带,4G信号不是特别稳定,逢年过节用电紧张,偶尔还有断电风险。

左思右想之下,提前两周,他和父母商量好来京过年。第一次在京过年的张峰,早早便趁着天猫年货节活动,买好了各种湖南家乡特产以及厨房小白也能轻松上手的快手菜。

看到儿子买的年货,母亲忍不住嗔怪。在父母眼中,传统的年味儿就是吃喝必须到位:熏腊肉、酱板鸭、白辣椒……即使累到感叹过年比干农活还累,但逛大集置办年货,就是父母的春节仪式感。

不止张峰,疫情之下,网购年货成为新年俗,阿里等电商平台,也开辟了年货网购新主场,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1全国网上年货节”活动开展20多天来,网络零售额已经超过7000亿,在线餐饮销售额同比增长了近50%。

不仅仅在年货上,其实在消费观念上,张峰与父母的差异也一直很大。

比如,90后的张峰喜欢潮玩,爱好收藏各种手办模型,看着张峰满屋子的“收藏品”,父母不能理解,“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穿的,还这么贵,买了不是浪费吗?!”

但今年,张峰购买的“潮玩年货”,第一次得到了父母的点赞。

考虑到要带父母在北京四处转转,他在咪咕商城买潮服的同时,也没忘下单金灿灿的“罩财进宝”口罩,口罩正当中是一头生肖牛,上方写着“笑口常开,罩财进宝”,原本对于戴口罩有些抵触的父母,一出门就主动戴上,在故宫门口张峰给他们拍了合影,父母还特意发图晒了朋友圈。

除夕看春晚,父亲指着屏幕对母亲说,“看看,咱也享受春晚现场观众的待遇,戴得生肖口罩很像,都是牛气冲天”。

以前从不开口让张峰给自己购物的父母,主动让张峰再多买点招财口罩,回老家时要带一些,送给老家亲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年味儿”,父母喜欢亲自操办张罗年货,年轻人追求方便快捷,父母的年味儿就是吃美食穿新衣,年轻人购买年货注重精神消费,尽管两代人消费观念不同,但这个一边过节一边加班的春节,有了父母的陪伴,虽然没有回老家,张峰却过得又充实又满足。

结 语

5G、AR、AI等创新技术与千年传统民俗的碰撞,在这个春节愈演愈烈。其实,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并非天然对立。

想品尝一口地道的家乡味,天猫上老字号的方便菜就能轻松满足;异乡未归想表孝心,发个微信拜年红包就能传情达意;在尚未消散的疫情中想讨个好彩头,不妨带上招财口罩;一个人过年太无聊,可以和父母在咪咕视频听一场京剧,拍一张云端全家福;怀念童年记忆里浓郁的年味儿,打开咪咕圈圈,动动手指、刷刷屏幕,就能和五湖四海的同好们,一起上云端,逛逛庙会,看看烟花、测测运程。

互联网公司正在搭桥铺路,让流传千载的传统年俗文化在创新中和年轻群体无缝链接,爱上云端过年的年轻人,也能“身临其境”,体验地道的中国年味儿。

(文中青青、平欣、松柏、张峰为化名)

科技故事荟
洞察全球商业新标杆,讲述中国企业新故事。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