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作者|王晶晶
编辑 | 谭松
来源|一鸣网
智能手环被唱衰多年的背景下,华为推出了集蓝牙通话耳机和运动健康手环功能于一体的全新一代手环—— B6。
毋庸置疑, 植入门槛不高的蓝牙功能是华为在商务领域的又一场景延伸,但市场是否买帐仍是难说。毕竟,国内智能手环市场是靠低价打开的,价格上千的智能手环在用户体验上尚没有走出自己的优势。
囿于智能手环场景应用的局限性,鸡肋、朝生暮死等词语纷至沓来,这位打开了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先行者,顶着一片质疑声乘风破浪多年的玩咖,难道只能沦为智能电子进化史上的匆匆过客吗?
而 小米、华为等玩家前赴后继的在这个市场推出新玩法, 是看上了其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还是看到了其对于主业产品的流量赋能?而未来智能手环又将走向何方?
暗流涌动
2014年,智能手环迎来发展热潮,小 米、华为等互联网巨头接踵而至,不断在智能手环市场开疆拓土。
但智能手环的起步还要国外说起, 2009年,Fitbit推出FitbitTracker,用于帮助用户收集步数、卡路里消耗等数据,不久,该产品就流行至全球。
无独有偶, 2011年,Jawbone也开始行动了起来,公司从熟悉的音箱、耳机产品线,转向了智能手环领域。 到2014年,Jawbone估值就高达32亿美元。
而国内智能手环的遍地开花还要从小米低价杀入后谈起。 2014年,小米智能手机以79元超低价进入市场,凭借高性价比和小米自身的品牌背书,其不仅击退了一大批山寨追随者,也在与其他友商的竞争中赢得了先发优势,迅速开启了智能手环时代。
与小米用低价打开市场的策略不同,华为智能手环定位中端市场,尤其是在商务领域市场的打开,为其赢得了市场。
IDC数据显示,2020年Q1全球可穿戴设备销量7260万台 同比增长29.7%。其中苹果、小米和三星分别以23.7%、11.6%和9.0%的比例占据前三的市场份额。与苹果、三星用智能手表坐到龙头位置不同,小米是凭借智能手环实现的市场份额第二。
但没过几年,可穿戴设备行业就退去热潮,Jawbone倒闭、Fitbit卖身谷歌、国内智能手环销量下滑,智能手环开始步入冷静期。
市场风口已过,但竞争并未停歇,小米与华为轮番推出新的支持场景NFC功能、蓝牙功能等,或是暗示下一局智能手环争夺战还要看其场景拓展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寻觅新价值的赋能行动
数据显示,1000位智能穿戴受访者,9 5%持续佩戴不超过一年,40%持续佩戴不超过一月,智能穿戴者目前只为新鲜感买单。雷军也曾坦言,现有的智能产品让消费者很难坚持佩戴。
那么, 为何这些国产手机厂商还要乐此不疲的进入该市场呢?
从智能手环本身而言,从其被定义为智能手机配件开始就注定将与手机厂商有着解不开的联系。智能手环的核心是一个传感器,通过手环底部的传感器监测,继而根据算法推算出心率、睡眠、运动情况等数据。与智能手表相比,不管是在技术研发上,还是价格端,都更具市场优势,而且 无论打着大健康旗号的水分有多少,智能手环无疑还是填补了这份市场空白。
其次,随着虚拟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行业的爆发指日可待,互联网巨头无疑也都盯上了这块蛋糕。但在可穿戴行业的于初级阶段,自身技术能力尚不成熟的背景下, 手机厂商们从智能手环切入该领域,无疑是基于自身技术的警惕性打法。
再者,对于国产手机厂商而言,手机行业在多轮洗牌之后已经进入存量阶段,使尽浑身解数之后的困局难破,倒逼这些玩家不断将战场向外延伸。
智能手环对于手机厂商的产品品矩阵而言,有利于作为一个承接器,助力其拓展应用场景,赋能生态链。2014年,“价格屠夫”的小米将华米纳入生态链后,华米凭借低价智能手环迅速迎来市值的水涨船高,最终走上了IPO的道路,对于小米而言,这也是其生态链中首家上市公司,其带来的赋能效应显然仍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何去何从?
智能手环的诟病并非空穴来风,其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智能手环蓬勃发展多年,但产品同质化问题却一直较为严重,不仅是外表、甚至是价格、功能上基本是大同小异,用户很难不出现审美疲劳。
另一方面, 智能手环顶着大健康的旗号,但囿于技术问题并未能说服市场。不管是心率测试还是睡眠数据,用户表示同时佩戴不同的智能手环数据显示竟然都不一样,与专业的大健康领域的设备而言,准确度令人生疑。诚然, 智能手环入局技术门槛不高,但想要把产品真正做出特色,技术仍是个大问题。
而且, 必须看到的是智能手环的应用场景仍然有待拓展。
目前,在 出行领域,智能手环已经可以取代轻支付的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城市一卡通服务,而且以雪佛兰、奇瑞为代表的一大批车企也推出了智能手环车钥匙,开启出行智能生活。
另外在 金融支付领域、智能家居控制领域,智能手环也有过不少战绩。但从具体产品而言,智能手环还有待出现一柄利器。
对 于智能手环而言,在这个尴尬的市场夹缝中,不得不进一步寻觅市场空白,不断延展自身的想象空间。比如在运动领域,可以进行运动轨迹追踪、对于运动比赛中选手的表现进行更为细致的数据化分析。
未来, 智能手环更像是一个小而美的产品,深耕于不同赛道的玩家或将能够贡献出一柄走出“鸡肋”围墙的利器,但若想集健康、运动、智能家居控制、金融支付等功能于一体,智能手表作为技术以及价格的参考,智能手环囿于自身定位难当大任。
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附 身于手机的智能手环,除了带来些许便利性的同时,其功能手机基本都能实现,而机不离身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生活习惯,如何在这样的残酷事实面前走出差异化是其每走一步都需要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