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滴滴不死 必有后福

杨世界 2020-06-09 阅读: 8,582 次

说起滴滴,在舆论界可谓是好久没露面了。不过,这两天,仿佛又被抬出来作为标杆热议了。一是因为滴滴柳青对外透漏说滴滴「盈利」了;二是因为滴滴过完年来的商业动作很多,比如上线滴滴跑腿、滴滴货运以及完成自动驾驶融资等。而这两大备受舆论关注的焦点则是均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冒出来的。

timg_副本

按照常规理解,在疫情之下,滴滴的网约车业务应该是有一定影响的。此刻宣布盈利除了某些专家认为只是滴滴网约车打破了短暂的市场盈利平衡点之外,我觉得是滴滴的多元化布局在疫情之间发挥了作用。当然,这也是猜测,真正的原因只有滴滴内部知道。

当大家都旁征博引各种数据来说明目前网约车市场是亏损的,是对不起投资者的时候,我在滴滴8周年程维的分享里看到了另外一个具有正向自然生长力的滴滴,这或许可以为这个死气沉沉的行业带来所谓的一点点希望。

从私到公 滴滴社会化之路

记得之前,有个媒体朋友写了一篇关于【滴滴渡劫】的文章,我当时就在车里面用手机敲了一篇【滴滴是滴滴,也不是滴滴】来反驳这位媒体人的观点。认为滴滴一直在发展,它只不过承担了国内出行独角兽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当然这个没有对错,只是观点不同而已。

众所周知,滴滴作为国内出行领域的独角兽,刚开始风光无限,但随着顺风车的接连出事,导致这家当红炸子鸡变成了被舆论、被监管机构频频照顾的对象。我觉得也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滴滴已不再是一个自我高调发展的独角兽企业,而是一个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互联网出行企业。

这种「由私到公」的角色转变,使得滴滴在相当长时间内陷入了沉默。当然这种沉默并不是默默的与舆论、与自己进行暗较量,而是根据监管机构的整改意见进行产品、运营等方面的积极优化。

或许是滴滴想通了,也或许是滴滴想改变大众对自身的品牌认知。于是滴滴高管参加了吐槽秀。从自黑的角度来淡化顺风车带来的长尾市场影响;从运营者的角度来听取大众对滴滴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反馈。表面上来看,笑声一片,本质上来看,滴滴的这个吐槽营销模式将自身的安全运营理念覆盖到了消费者认知中去,可谓用心良苦。

顺风车事故倒逼滴滴从私域运营走向公众舆论、吐槽秀则成功利用长尾公众关注度实现低成本的公关对外运营,这种从「私到公」的运营进化,不仅见证了滴滴内部潜心修行的意愿,也见证了滴滴的社会化运营新模式,即直面问题的系统化解决能力。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十足的进步,对于消费大众来说,更是一个充分了解网约车行业发展的「可视化窗口」。久而久之,滴滴成为了社会消费的「公器」,享受和解决着每个人的吐槽。

从全球市场来看,与目前已经上市的Uber、Lyft相比,滴滴是何等的幸福,虽然都在亏损,但是滴滴的运营标准只能说在公众的监督下变得愈发的夯实和实用,这对于全球的网约车市场不是一种促进作用吗?

出行大数据 未来出行生态新基建之石

纵观滴滴发展史,不仅是一部越来越规范的企业运营史,更是一家拥有着亿级消费者出行大数据的宝库。这在5G、AI等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作用下,未来依靠出行消费大数据带来的智慧生活商业红利趋现。所以,滴滴烧了这么多钱,并不是没用,只不过还没有到商业场景变现的时候。

众所周知,近来软银的日子并不好过。其投资的诸如Uber、Wework等全球独角兽企业,在疫情期间变得亏损加剧;而且内部也是一团糟,马云退出软银董事、对外抵押股份进行筹资等。即使在这种艰难的困境下,软银愿景基金还是领投了滴滴自动驾驶公司。由此可见,滴滴在未来出行新基建的商业势能有多大。

所以,滴滴不是没有优势,所谓的运力紧张、持续亏损从未来的角度来看,都是市场变量,相信在社会化的反馈运营机制、5G、Ai等生产力的加持下,滴滴未来可期!(首发于:新商纪,作者:独孤依风,如若转载,请保留出处。)

杨世界
“互联网一些事”(微信号:toutiaoshi)运营者:独孤依风。真实姓名:杨世界。各大科技专栏作家,每经网特约评论员;央广经济之声评论员。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