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作者|王晶晶
编辑 | 谭松
来源|一鸣网
共享充电宝风起云涌,美团杀回,格局再生变动。
最近,市场有声音传出,美团正在招兵买马准备重启共享充电宝业务。而这是美团的第三次入局,相比前两次的铩羽而归,共享充电宝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共享充电宝赛道走过了初期的质疑不断,正在逐渐证明其商业模式的跑通。
在美团重启共享充电宝声音出来后,市场上出现了美团将充电宝的使用次数和商家排名挂钩,使得商家别无选择的消息。但次日,美团充电宝就对此回应称,餐饮店的排名和充电宝的使用完全无关,影响商家排名的主要因素是订单销量、用户评价、服务距离等。
此番说辞并未缓解市场焦虑,共享充电宝经历了厮杀与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探索后进入了“三电一兽”的竞争格局,美团的入局,或将激起新的浪花?
模式跑通VS盈利模式单一
美团的再次入局也在折射着共享充电宝的红利时代到来。
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格局相对稳定,以怪兽充电、小电科技、街电、来电为代表的行业前四玩家,占整体市场份额近85%。尽管考虑到美团在商户资源和渠道运营上具有优势,将倒逼现有玩家加快优胜劣汰进程,但是鉴于头部玩家在场景布局上的先发优势,美团仍需更多精细的攻法,才能有望获得一席之地。
共享充电宝的成功, 一方面得益于成本投入少,运营维护成本低,另一方面,人们对手机依赖性强,而手机续航有限,因而在许多公共场所,成为其适配的场景。
叠加,头部四位共享充电宝企业均取得盈利,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取得了79.1亿元的交易额,同比增长141.3%,暗示共享充电宝行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但去掉共享经济的疯狂与泡沫后,共享充电宝虽然走过了一地鸡毛的尴尬期,但利润低,模式单一仍受市场诟病。
艾瑞咨询的《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中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宝行业收入中,租赁收入占97.2%,但租赁毛利润低,而广告的杯水车薪远不能独当一面。
美团的抉择
共享充电宝能赚钱,但互联网巨头的野心肯定不止于此。
共享充电宝头部玩家盈利仅有一两亿收入,巨头强势入局,更大程度看上的是其带来的流量。互联网下半场,巨头们频频遭遇流量天花板窘境,线上获客成本越来越高,那么利用低成本的共享充电宝业务将线上流量带到线下,提升自身应用程序日活以及品牌影响力或是其最终的野心。
美团2019年年报显示,美团点评的交易用户为4.51亿,同比增长12.5%,增速同比上一年29.30%,明显放缓。显然,美团正陷入拉新难窘境。
共享充电宝的乘势而上让美团看见了契机, 数据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宝市场用户规模在2.5亿左右,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4.9%。叠加美团稳握线下商店的应用场景,这次入局再次佐证了美团无边界的拓展逻辑。
再者, 美团发力时间也是甚为巧妙。受疫情黑天鹅影响,线下商超、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遭遇暂停营业危机,共享充电宝头部玩家刚刚实现盈利,就让高度依赖线下租赁业务的共享充电宝陷入致命危机。届时,美团入局背后携带的是强大的资本与资源,下一轮C端的流量收割就在眼前。那么,在此过程中,其他玩家是否会沦为炮灰呢?
杀手锏尚未出现
美团入局有着先天优势,共享充电宝整体线下消费场景渗透率在20%-30%之间,其中餐饮场景的渗透率最高,约占50.0%。
不可否认,坐拥海量餐饮商户资源的美团被认为是共享充电宝的“终结者”有其可取之处,但也应看到共享充电宝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性。
一方面,抛开线下餐饮,共享充电宝还覆盖商场、机场、火车站、医院等诸多公共出行及服务场所,玩家们有更多的场景选择。避开巨头的正面竞争,寻觅更具价值点的应用场景或成为共享充电宝下半场竞争的主要策略。
但显然,四大巨头的争夺战还在进行中,其中背后多有不同资本力量的加持。2017年,聚美优品收购街电的,持有街电60%的股份。同年,怪兽充电获得两轮融资,其中包括小米、高瓴。2016年创办的小电,先后获得包括腾讯在内的5家高额融资。而创建于2014的来电科技,也曾获得红点创投中国基金、九合创投等2000万美元融资。
2018年以后,共享充电宝行业融资趋缓,但随着美团入局,已有的四位头部玩家将迎来新一轮厮杀,背靠强资本扩大市场占有率或是一柄杀出重围的利器。
另一方面,在支付宝、淘宝、天猫、高德等多个国民级流量入口打通后,阿里本地生活平台是否也会将手伸向共享充电宝腹地也很难说,作为美团的老对手,饿了么口碑若也盯上这块蛋糕,美团未必能接得住招。
诚然,美团牢牢把握了生活服务场景中的诸多流量入口,入局共享充电宝基本是有赢无输,但其自身能否实现线下线上场景的赋能,能否在稳固的市场格局上顺利撕开口子,都是犹未可知。 共享充电宝的下半场,将是大浪淘沙式的倒逼各个玩家创新发展模式、寻觅更长远价值点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