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馨
有些人把写作当成爱好,愉悦自己;有些人把写作当成记录,回忆过去。对于丁少将而言,写作既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
因为热爱写作,丁少将选择了新闻传播学作为自己在大学时期的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科技部主管的《中国科技产业》和工信部主管的《中国电子报》担任记者、编辑、记者部主任、产业线主编等职务。
驶入 “新媒体赛道”
2011年,丁少将和朋友以手机报的形式,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他笑称,“实际上还是在做媒体传播、产业分析相关的工作,只是依托的媒介从报纸、杂志变成了信息化的手机报。”
自此,丁少将主动变道,从传统纸媒出来,驶入了所谓的“新媒体赛道”。
他至今还记得自己在离开报社的前一个月,曾经和主管领导一起去杭州出差,“在他的房间里,我向他吐露心声,希望到外面‘闯一闯’。聊了大半夜,领导虽然仍有不舍,毕竟我当时算是部门的主力干将之一,但他最终还是表示出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他甚至说,如果自己年轻一点,也可能会出去闯一闯。时代在变,这应该是我和他都可以同时感知到的。”他回忆说。
不过,新和旧都是相对的。手机报的创业很快遭遇到了瓶颈。
因为微信在2012年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应用浪潮,人们信息获取平台开始向微信端倾斜。那时候,移动互联网也开始出现大爆发,各类App创业项目蜂拥而至。靠着做产业咨询,丁少将和朋友挺过了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没有战胜趋势,他们的第一次创业败下阵来。
后来,丁少将加入了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担任深度管理运营,先后负责过市场、品牌、运营等工作,甚至参与一些立项工作,开发了数个App产品。回忆起这段经历,丁少将很感慨,“那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那段日子,我本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企业需求的了解,都有了更多的积累。”
2014年底,丁少将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自媒体创业生涯。他说当时自己的这个选择,不是因为要赶所谓的“自媒体风口”,实际上,那时候的“风口”已经没有什么“风”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丁少将喜欢和擅长从事与媒体相关的工作,经过创业和在企业的历练,他更懂得企业的需求。“做一个自己喜欢、擅长、且有机会在北京体面生活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他说。
丁少将调侃自己是一个“比较佛系”的人,比如在他刚刚进入到自媒体行业的初期,收入还是比较少的,但他总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认真做好内容,不用千方百计地去推广,收入自然会水到渠成。
让他感动的是,一些在媒体工作时就认识、但后来又不常联系的企业朋友,看到他再次投身媒体,都会主动给予支持。
“记得有一家企业的朋友,虽然认识了好多年,但日常联系也不算多,好几次都是对方主动申请好预算,再打电话告诉我。那位朋友说,虽然费用不多,但一直在关注钉科技的内容,因为他相信我的为人和能力,一定会做出高质量的内容。当时,我也觉得非常感动,因为在我心中,这份信任是无价的。做事先做人,也成为我的一个信条。”
谈及怎样看待“自媒体”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时,丁少将表示:“其实,我个人并没有把自己定义为‘自媒体人’,当然我也不排斥别人这样给我下定义或者打标签,因为每个人对‘自媒体’的定义不同,只是我更喜欢用‘新媒体’这个词。”
丁少将从打造《钉科技》这个科技新媒体开始,就一直主张用平台化、团队化、正规化的思路来做,而不是很多人印象中那种单打独斗、自由散漫的状态。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微信、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百度等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写作和传播的平台,进入门槛非常低。但如果以“职业化”作为标准的话,那么职业自媒体的门槛其实还是非常高的。
丁少将认为,有两类自媒体机构可能会长久存在。一是在某个领域已经取得较大成就的个人自媒体;二是团队化、专业化的自媒体组织。只有这两类自媒体机构才能持续输出高价值、受欢迎的内容,也才能获得持久的收益。
在丁少将看来,“自媒体人”本身并没有价值属性,它更多是一个职业概念,而某个领域的研究专家则更具有社会价值属性,所以,他更希望业内对他的定位是一位科技互联网领域的研究专家。
他用三个标签来“定义”自己:1、资深媒体人——懂传播、会写稿;2、产业经济观察家——有观点、善思考;3、认真且勤奋的人——办事靠谱。
时刻在线、终身学习是丁少将保持对新闻敏锐度的关键,他说,“很多人问他有没有什么‘写作宝典’,其实哪里有什么‘写作宝典’,输出真知灼见没有偷懒的技巧而言,需要的是长期观察研究和对逻辑的训练。对文章的包装确实需要一些技巧,比如标题要有吸引力、导语从细节出发、结尾要留白等等,但我认为这些并不重要或者说壁垒不高,观点和内容本身才最重要。”
有价值的内容是核心
2019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开展了关于“网民新闻阅读习惯”的网络问卷调查,16108份样本给出了这样的分析数据:受访者每天获取的新闻信息中,75.25%来源于微信群,39.02%来源于抖音,26.61%来源于今日头条,20.03%来源于微博,而纸媒、电视和其他则仅仅分别占比0.68%、6.56%和4.24%。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大部分人的阅读习惯,随之人们开始担忧碎片化阅读会不会导致人们缺少思考,这样的阅读是不是“低质量阅读”的呢?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但阅读效果是否“低质”需要辨证地来看,不能盲目扣帽子。现代人生活学习节奏很快,压力也很大,长时间学习很可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不同的人有着孑然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人每天利用坐地铁的时间,也能背诵几千个单词,完成托福雅思的考试,或者学习好一门编程语言。
作为信息获取者,他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学会筛选信息和高效阅读,要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作为媒体人,他需要尽可能对外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这是职业道德,也是职业自律。现在很多文章为了追求爆款,去迎合网民情绪、抓热点,使用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这是很不负责的。
丁少将认为,爆款是写作的结果,而不是写作的前提,影响一篇文章能够成为爆款的因素很多。所以,他不会一开始就抱着“打造爆款文章”的意图去写文章。比起追求爆款,他更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带给人们一些有用的价值。
他回忆起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数年前,我写过一篇《田螺姑娘的生意经》。那时候我还在创业公司,午餐时间会和同事一起订饭,做饭和送餐的是一位以私厨为卖点的年轻创业者。那时候,移动互联网兴起,我自己也非常关注,就以她这个创业项目为例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她的商业模式,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后来,她看到了这篇文章,还特意过来表示感谢,也听取了我的很多建议。”
谈及传统媒体人与自媒体人之间的群体差异和行业价值,丁少将觉得传统媒体人之所以表现得更传统、保守、严谨,是因为其背后有主管领导、主管机构,需要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羁绊更多。而很多自媒体人原本也都是从传统媒体出来的,一旦没有了上述约束,就会表现得更加主动、灵活,当然也有可能更容易突破一些政策和价值底线。
不过,自媒体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也恰恰是部分不够自律的自媒体人容易触发监管红线。自媒体人要想清楚,没有领导和主管部门的管束,更要加强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提升全方位素养。因为,一旦自己选择成为“个体户”,就再没有任何人和任何平台会为你的文字兜底。
丁少将认为,成功的自媒体只有两条路,无论是KOL专家型还是平台机构型,在这两条路上都存在被“收编”的可能,而且概率很大。这种收编,意味着需要规模化、正规化,当然也意味着要纳入到更严格的监管体系下。毕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仅仅是行业自律,确实不可能完全实现行业净化。与此同时,政策监管不能缺位也不会缺位。自媒体人要相信市场的力量,给市场以容错的空间,一些低质的自媒体自然会在市场中被淘汰出局,而留下的自媒体人必然能更多带给市场、读者正向的、有价值的内容。
一切源于热爱
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几乎很难实现一种很好的平衡,这会使他们焦虑、不安、烦躁。但丁少将觉得,写作既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正常情况下,他会上午写稿,下午、晚上处理和工作相关的其他事情,他可以毫无痛苦地做到这一点。当我问他为什么可以做到时,他用了两个字回答我的问题——“热爱”。
“就像现在人们都在追求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但两者都做到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行业内顶级的专家KOL、自媒体人,在外界看来似乎是财务自由了,但他们依旧需要奋斗、努力,比一般的媒体人更忙碌,更没有时间。” 所以,丁少将认为,知足者常乐,欲望是无限的,重要的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从中找到成就感。
在丁少将看来,媒体人就是一个能让他找到充足成就感、也能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温馨)
2020年初,我在天极自媒体启动了一个名为《我和我的自媒体之路》的系列访谈。
我希望以全新的视角了解自媒体朋友们在自媒体之路上的所思、所想、所感,选取他们记忆中的一些片层和感悟,给予我们这个行业和同业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和思考。
因为日常精力投入有限,所以初期只能和温馨同学一起,针对部分自媒体朋友进行个案问答式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