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退休大半年的马云进入公众视野时,关于他的骂声好像越来越多了。
4月 26 日,阿里巴巴在 B站的官方账号中挂出马云对阿里橙点公益奖的一个寄语演讲,标题为《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引发后浪们群起而攻之,7017条弹幕瞬间糊满了马云的脸,年轻人们高喊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巨浪!巨浪!巨浪!”
“是人民养活了阿里巴巴,不是阿里巴巴养活了人民。”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招架无能的阿里,在硬刚评论区无效后,不得不软下态度,将标题换成了“不表态只倡议”的温和版本《用公益的心,商业的手段,科技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但这没有浇灭年轻人的怒火,直到最后,阿里不得不将此视频删除。
等等,这是马云啊!是一代机场成功学流量之王,是演讲被做成合集疯狂传播的创业教父。他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他的每一句话,都曾被奉为金玉良言。一句996是福报,点醒了中国万千大小企业家,开始追求员工价值最大化,一度被奉为帮中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的时代偶像。
而现在,被“前浪”们无比推崇的马云,似乎在年轻人中失去了口碑,并不讨“后浪“们喜欢。
根据B站四年前公布的用户画像显示,24岁以下的用户占到了绝对的主流,而17岁以下的用户占比37.55%。而去年2019一季度新增用户平均年龄为21.5岁。
从这个层面来看,当然可以用“年轻气盛“、“教条主义”、“仇富心态”来对这次事件轻松作出定论。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要我说,这次马云被攻击还真不是无辜的。他早就不是那个年轻人们的马爸爸了,而是披着老师外衣,戴上长者面具,一颦一笑都流露出何不食肉糜的万恶资本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作为商界大佬,人设更像是一把随时可能掉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们需要深挖一下,马云到底如何是戳中了年轻人的神经?
中国的互联网大佬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沉浮,每天面对着异常激烈的竞争与博弈,他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总是急于抛出自己的观点,却又在之后的操作中啪啪打脸。
马云也不例外,关于他的前后不一致的言论,有细心的网友做了这样一张图:
比如以游戏为例,从2005年到2013年,八年时间,马云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坚定地表示,无论如何,绝不做游戏。他将游戏形容为攻击青少年的洪水猛兽、阻碍国家发展前进的拦路虎、拉低时间成本价值的作恶因子,对游戏可能带来巨大利益空间嗤之以鼻。
然而,当2013年手游行业开始迅猛发展,同年中国游戏业的总营收达到831.7亿时,阿里开始坐立不安,宣布进军游戏。而发言人王帅说:
“随着4G的推出、智能终端的普及,游戏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应用的关键,这是谁都不能忽视的趋势。”
在看清一个事物本质之前,就贸然对其定义是愚蠢的。这么浅显的一个道理,一向好为人师的马云却花了八年时间去领悟。不禁让人回想起摇滚乐刚风靡之时,当时的前浪们也纷纷痛斥其会毁了下一代。但站在当下的节点回溯,不禁让人思考,到底是新兴事物会毁掉年轻人,还是陈旧的思想?
其次,上个月蒋凡事件也一度让阿里引以为傲的价值观被打上了“中国驰名双标”。
前有马云挥泪斩马谡,又有阿里技术员工抢月饼多刷 124 盒后 90 分钟内被扫地出门,而蒋凡作为高管,由于个人家庭问题引起巨大的舆论危机,给公司声誉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况下,阿里仅对其进行了降级处理,从总裁到总裁。互联网中四处充斥着“马云对阿里高管的19个要求,看后不得不服”这样的文章,所以这番又当又立的操作显然不能服众。
被马云大肆鼓吹的阿里价值观最终沦为“州官放火”幌子,自然难以让标榜Real 的年轻人服气。
如果说上面的这些例子只是马云在企业经营层面的言行不一,对年轻人的影响不痒不痛,仅作为调侃他的谈资的话,那么就不得不提及在更广的社会层面激起众怒的“996福报言论”。
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身价值需要付出努力,这显然是一代人的共识。但如果堂而皇之,把996视作是成功的必然途径,形容为自身修来的福报,而脱离了现实中员工与企业的平等契约精神,充满理想主义地将成功幻化成常人难以企及的空中楼阁,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饱汉不知饿汉饥”。
996的风波还没过去,在为阿里一对夫妇婚礼上做金牌证婚人时,马云表示,"阿里人要在工作上996,生活中669“,还特别指出,9 是指“久”。
如此低俗的笑话能在公共场合脱口而出,或许是马老师在云端待久了想要下凡,拥抱世俗。但是随后中国妇女报发出一篇《谁开“黄腔”都跌份儿 包括马云》的文章对其言论进行了批评。这不是世俗,是庸俗,是低俗。
言多必失,马云似乎真的要学习一下马化腾在公共场合的缄默,虽然一个为马爸爸,一个是小马哥,但这不代表他们的地位有什么悬殊,不代表谁能站在道德制高点。
网友形容马云,“作为老师,爱说教,这是本性。但偏偏这个老师赚了大钱,还怀着要「教化世人」的梦”。所以,这一代年轻人需要被教化吗?
从时代的背景来说,马云的确是不少 70、80 后的目标。在那一段阶层快速流动的过程中,所有人都能白手起家最终致富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到了 95之后,相对阶层已经固化,大部分人已经很难通过创业致富的,上升通道也已经几乎关闭。
他们不需要被灌鸡汤,也不喜欢被画饼。在哪里打工并不会改变命运,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的骨髓思维里了,如此反观马云的说教,自然将其看作是一种资本家嘴脸。
当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潮由崇尚勤劳致富向多元文化演进之后,马云这种资本家的言论对于拥抱无限可能性的年轻人们来说自然难以苟同。
说到底,其实马云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但凡将自己的小生意操持得风生水起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令人反感的臭毛病。但为什么他会成为一个众矢之的,成为年轻人宣泄的一个出口呢?
中国社会长期的重农思想下,大企业家其实普遍不讨喜;小马哥多年来用QQ、微信、企业微信打造了一个人从童年到步入职场线上社交的一条龙服务,而且还布下游戏的天罗地网,捕捉了许许多寻找快乐的灵魂,但是,他却一直在被黑的道路上走得笔直。又如董明珠,为了打造自己的商业女神形象,甚至在格力手机的开机画面中插入了自己的亲切问候,毫不意外地引发了群嘲。
但是,反观马云,他利用淘宝、支付宝改变了中国支付环境和购物生态,对消费者命脉的把握十分精准。一举成为国民爸爸,尽管这种称呼中带着几分调侃的意味,但却给他建立了相当正面和积极的形象。这些吹捧直接将马云送上了神坛,成为了财富、公益、老师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吉祥物,忙着与各国精英人士会晤,比外交部人员还忙(狗头)。
谁把你推向神坛,就能把你拉下地狱。很显然,从马云的一些言行来看,尽管他谦卑,但谦卑错了对象,对着农民工说钱不重要。尽管他幽默,但幽默错了地方,在公共场合开起黄腔。而这一些,都反噬着他现在的形象,走下神坛,不足为奇。
曾经,他是当年智斗撬井盖流氓时平凡且侠气的风清扬;也是把“让中国与世界连接”作为创业出发点的年轻人小马,是严控道德价值观、“挥泪斩马谡”——让卫哲辞职的老板马云。
但功成名就后,似乎还想给世界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不知道他是发动了何等“钞能力”,以在国际舞台上弘扬中华武学为噱头,零片酬请来一众大牌拍摄电影《功守道》,吴京、甄子丹、邹市明、李连杰等众多运动或武打明星甘愿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实实在在满足了自己爆棚的中二欲。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处高位久了,“往来无白丁”的马云很难再像当年那个智斗流氓的小马一样接地气。他曾说,自己最开心的是每月领98元工资的时候。这种话放在与老友的酒局上聊聊情怀还好,讲给身处消费主义时代的年轻人听,或许有着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戏谑。
我们很难想象,每天会有多少人对马云溜须拍马、颠倒黑白,能够在这种环境下仍保持初心,保持谦虚,也并非易事。正如古代的皇帝,群臣环绕,常常是明君变昏君。
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马云其实并没有掌握和年轻人沟通的技巧。无论是早年阿里铁军时期的一切向销售业绩看起,还是后期对于企业价值观的追求,对象都是以上一代人为主。逐渐掌握话语权的年轻人需要什么,他并没有过落到实处的思量。
以上种种,看似是在声讨马云,其实不是。如今他的处境,并不全是他自己造成的。
首先,其实大人物都会越来越“无趣”。当我们如今越来越诟病马云为何总是讲着一些大而无当、模棱两可的话时,需要思考的一点是,马云现在还是不是马云?或者,是不是仅仅是马云?
于个人、家人或者伙伴而言,他或许还是一个鲜活的人,但对于大众来说,他只是一个符号。
比如,他强烈地想要摆脱阿里的影响。但这在他退休后依然很难。正如蒋凡事件依然会让他微博评论区失控一样,一旦阿里有风吹草动,他仍难以独善其身:
大众对于符号有着固有认知,所以马云的立场、言行自然就会被过去束缚。为了维持既有的良好形象,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着观点,这也意味着许多话会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反复说。
为什么大而无当、好为人师成了他的标签?因为任何一种新观念的表达,都是一次冒险。他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许许多多人负责。这样的谨慎,必然导致无趣。
另外,时代真的改变了。年轻一代越发不愿意被“权威”设置议程,也反感被定义。
抛开马云身上的商业光环不谈,他喜欢说教,追求于把自己的人生理念掰开揉碎喂给下一代人。这种秉性,在后浪们的父母们身上也可窥见一斑。而多数年轻人成长于充斥着打压与误解的环境,所以前浪马云不幸成为了靶子,更成为了年轻一代愤慨情绪的宣泄的出口。
也正如bilibili前些天发布的后浪演讲视频,激起了一众年轻人的反叛精神,不愿被贴标签、不愿被代表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个视频本身无罪,但是它非常直观地体现了现代与陈旧的一种冲撞。
这像极了19世纪初,前印象派开始反叛时,法兰西艺术学院认为这种“无意义的抽象涂写”抹杀了正当艺术,但却没料到也正是这群所谓的艺术暴发户掀起了现代艺术的全球革命。
艺术不应当以古典和现代为界限、分伯仲,肆意生长的后浪们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