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作者|黄尘
编辑 | 谭松
来源|一鸣网
乘车扫描二维码,是上班族日常出行的寻常事,但是随着NFC模块在安卓和苹果手机上越来越普及,更多人逐渐开始使用这种NFC交通卡。4月8日凌晨,苹果在国内更新Apple Pay交通卡服务,新增支持京津冀互联互通卡以及深圳通互联互通卡,这也意味着在NFC方面一直相对保守且封闭的苹果进一步加快了开放的步伐。
其实早在2018年,iPhone和Apple Watch就已经支持通过Apple Pay开通便捷电子交通卡服务,率先支持的两个城市为北京和上海,但后续有部分城市可通过Apple Pay刷银行卡乘地铁,但方便程度不如前者。而安卓手机诸如华为、小米,则逐步跟进,联合当地交通部门开通了国内诸多城市的NFC交通卡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NFC(近场通讯技术)是由诺基亚、飞利浦、索尼一起合作制定的技术标准,并早在2003年就已经通过ISO/IEC机构审核成为了国际标准。在具备NFC技术的设备上,可以通过彼此靠近来进行数据交换。 但是直到今天,NFC的使用场景也较为局限,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仍十分有限,苹果加快开放步伐背后,NFC支付又会迎来怎样的变革与挑战呢?
NFC的想象力
除了便捷的NFC交通卡,为了将线下支付更大效率的利用起来,前几年各手机厂商纷纷在手机中加入钱包功能,利用NFC在一些场景进行快速支付,诸如Apple Pay、Google Pay等都早已未雨绸缪。
甚至还有信息传出未来出门可能连钥匙都不用带了。除了安卓手机NFC部分支持的门禁卡功能,月前有外媒报道,苹果针对开发人员推出的iOS13.4beta版操作系统中,含有一个名为“CarKey”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它的功能与许多新款汽车的车钥匙相类似,车主只需拿着手机走到车旁,即可自动执行开锁操作。
实际上,此前就已经有诸如比亚迪、特斯拉之类的车企有实现类似功能,但是出于对手机软件和汽车硬件的限制,仍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可以说,随着带有NFC模块的手机的逐渐普及,NFC技术迎来了希望之春。一方面,终端设备的普及将带动NFC支付场景的拓展,比如目前的NFC交通卡、门禁卡、标签应用等,从而助推整个行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NFC目前已被慢慢整合到物联网世界,从公交、地铁、门禁再到车联网,在这些工具型、功能性的使用场景之外,NFC或许未来在消费即金融层面仍有不小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NFC在目前的实际落地应用上已经很广泛,而 从消费端来看,移动支付作为消费者首选的支付手段,已经渗入线上和线下生活各个场景,并且和大数据一起,重塑零售业的竞争格局。
挤压二维码生存空间?
目前,在NFC最需要突破的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和微信仍占据超九成份额,从某种意义来说,NFC似乎已成败局。
虽然目前NFC手机已经得到普及,而且有数据显示全国已具备 NFC 支付能力的 POS 受理终端占比近七成,但 由于大量缺少 POS 终端、缺少培训的中小型商家的存在,让许多消费者在使用 NFC 支付时屡屡碰壁,导致使用率下降。
此前在Apple Pay进入国内时,就有报道讲大部分商家都未接入或者不会使用,就算是率先支持接入的星巴克,也仍有大部分员工不太会操作NFC支付。这些都为它带来了较高的普及成本。
反观二维码,它对用户手机硬件的要求更低,商户端接入的硬件成本和学习成本也更低,再加上此前一波波的红包补贴,二维码支付很快完成了市场教育,自然同时在市场占有率上拉开了和NFC支付的差距。
诚然,NFC的使用和普及确实有一定门槛,然而二维码也并不是高枕无忧。据新京报报道,2019年在重庆就发生了消费者使用二维码支付时资金被盗的案件。4月21日至5月4日之间,四名受害人手持微信二维码在超市等待付款,被人从背后通过手机扫码,盗刷500到900元不等的资金,全部过程用时仅十几秒。
还有诸如二维码支付中出现木马植入和以收款码替代付款码等不法现象,这类黑色产业链屡屡被曝,可见二维码支付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无形中也催生出以刷单套利、侵蚀消费者权益为生的职业“刷客”们。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无疑也影响了他们对二维码支付的信任度。
这种事并不是孤例,虽然用户被盗资金多为几百元,警方也成功破了案,被盗刷的金额也退还给了受害者,但案件仍然引发了一些用户对二维码支付的担忧。加上消费者扫码支付对稳定网络环境的依赖,看起来NFC支付还有机会。
再遇挑战
在二维码支付弊端逐渐显现的同时,如何提高其安全性,却不会降低和影响用户体验是消费者始终关心的问题。对此,支付宝和微信不想给NFC支付机会并展开了新一轮的较量——刷脸支付。
伴随着支付宝"蜻蜓",微信"青蛙"的相继推出,两大巨头给予了商户巨大的补贴力度,希望再一次复制二维码支付的成功。目前,“刷脸”支付在全国多地落地应用,有“刷脸”功能的自助收银机已在零售、餐饮、医疗等大型商业场景中得到使用。
相比于目前的扫码支付和NFC支付,刷脸支付更便捷,应用场景也更丰富而且安全性更高。据悉,通过光线距离精确测定毫米级的人脸信息,容错率可以达到百万分之一。目前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互联网企业的线下门店均已开通“刷脸”支付功能。同时,聚德华天、味多美等传统商业企业都已经宣布试点“刷脸”支付,并逐步在全部门店推广。
商家、消费者还有应用端的巨头们如果能逐渐由此形成数据链接的综合生态系统,未来能拓展的想象空间恐怕远不止刷脸支付的工具这么简单,还能为新零售的业态探索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也因此,NFC在支付领域终究是生态未成,游兵散将也难以助推产业升级。想象空间的欠缺,使得NFC即便常常小动作不断,还是难逃小众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