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中国电视零售端形成“拉锯战” 线上渠道价格驱动暂时称王

融汇栋蓝科技 2025-07-18 阅读: 19,491 次

依靠低价抢单获客户,红米电视(小米旗下品牌)上半年线上销量表现超出预期。但“三剑客”海信、和创维依然高举高打,正携高端大屏、AI技术与红米为代表的低端电视形成“拉锯战”。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线上渠道红米销量以19.52%市占率位居第一,海信销量市占率12.34%,排名第二。值得关注的是,红米电视销量第一是依靠价格驱动,均价只有2133元,而海信电视同期均价4787元。

依靠价格这剂猛药,红米低价抢单获客给同行带来压力。这场暂时表面胜利的背后,凸显出红米电视发展的局限——低价才是取胜的法宝。

在高端电视方面,海信依然保持优势,上半年海信电视占据线下销量、销额双冠军,同比均保持增长,并且线上销额冠军依旧是海信。这表明海信电视以高端高品质成为价值驱动型用户的首选。

综合来看,根据奥维云网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彩电业呈现三大趋势:价格驱动型首选红米、价值驱动型首选海信、外资品牌依然有忠实的用户。

价格称王——敏感型消费者选红米电视

上半年红米电视线上销量市占率第一,并非是红米电视本身的胜利而是价格的胜利。

红米电视以低价抢市场,这是典型的短期主义。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很难建立真正的用户忠诚度,如果不是靠价格驱动,更难以在全球市场立足。

以上半年线上销额数据为例,海信、TCL分别凭借18.39%、15.97%的市占率占据行业前二,产品均价分别为4787元、4563元。

同期,线下销额海信、创维、TCL位列前三,它们占据着行业多数市场份额,均保持同比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品牌的产品均价分别高达7786元、6636元、6709元。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销额,红米电视与海信、TCL和创维都不是一个量级的,不具有可比性。

技术称王——价值驱动的用户首选海信

中国彩电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进入世界前列,靠的绝不是价格驱动,而是技术不断创新迭代。比如,海信视像推出的激光显示技术填补了中国在电视显示技术的空白。海信系电视连续两年全球出货量排第二位(截至2024年底)更是以长期主义和技术派的底气成为行业标杆。

海信多年来持续推动技术进步。从2014年推出全球首创4K激光电视,打破了传统LED/LCD电视的技术路径,到2022年发布全球首款8k激光电视,再到推出全球首台卷曲屏激光电视和全色激光电视;从自研ULED X画质平台到自研图像处理芯片等,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都会将技术转化为用户体验,这是海信系电视赢得市场最大的底牌。

海信电视践行的正如杰夫·贝索斯所强调的:“我们要通过技术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索尼三星——线下竞争力犹存

尽管中国电视品牌正在主导中国市场,以及在全球市场正形成对韩日系电视的全面围剿,但从实际来看,以索尼、三星为代表的海外品牌在中国仍然有其忠实的用户。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上半年三星在线下销量市占率排在第6位(3.39%),其均价为13930元;索尼线下销量市占率排在第8位(2.07%),均价为16187元。

这表明,即便中国品牌整体崛起,三星和索尼在高端线下市场依旧具有竞争力。高端市场不仅需要价格和性能,还需要品牌与体验的全面输出。从全球来看,在品牌和体验方面,三星目前仍高居第一,这是中国品牌应该努力的方向。

中国彩电业引领不能靠价格

如果从技术创新、研发能力、供应链端等来看,小米目前不具备这些优势。

善于营销,再加上价格优势,因此红米电视销量增长,但并不代表背后有完善的制造系统和智能化优势。这与海信、TCL自主掌控核心部件、面板与AI算法研发形成鲜明对比。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价格驱动逐渐弱化,反映出消费者购买电视逐渐把体验、服务、好画质、技术创新等当成参照物,这也是价值驱动型消费者与价格导向用户最大的区别。

当然,市场化的体系中,需要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人群。红米电视的存在,是市场结构的一部分,但绝不是未来的方向。海信和TCL坚持自主研发,在全球以供应链、技术和本土化研发及制造构筑的护城河,才是中国彩电业的最佳路径。

小米电视用价格扩容这一模式不具备全球竞争力,不能代表代表中国智能制造的真实水平。

低价抢单是一种策略,技术突破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从索尼到三星再到海信和,他们的成功皆源于用领先的技术、持续研发、完整的供应链和全球化的品牌、技术以及标准输出,才赢得用户信任和同行尊重。

正如今天的海信电视,成为中国彩电业的一面旗帜站在全球舞台,靠的是技术驱动、用户驱动、服务驱动、品牌驱动和全球化驱动。

红米电视是暂时的线上销量之王,但一定不是技术之王,更不能代表中国彩电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和科研实力。

融汇栋蓝科技
链接全球商业价值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