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兆瓦超充,如何破解新能源重卡的补能焦虑?

脑洞汽车 2025-07-14 阅读: 852 次

电动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40.9%,但新能源重卡渗透率仅为13.61%,远低于整体水平。

重卡作为长途货运与工程机械领域的主力军,电动化进程却始终缓慢,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

充电太慢是一大关键障碍。

传统燃油卡车加满一箱油仅需5分钟,电动重卡充电动辄数小时。对于时间就是成本的物流行业而言,漫长的充电时间影响了运营效率,阻碍了电动重卡的推广应用。

这一背景下,整个新能源重卡领域都期待着一种更快的充电技术,兆瓦超充也应时而生了。究竟什么是兆瓦超充技术,能否解决新能源重卡的补能焦虑?

充电,怎么卡住了重卡电动化?

2024年,中国新能源重卡销量突破8.2万辆,同比增长139.4%。然而,亮眼数据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如影随形的行业痛点:补能焦虑

为满足长途运输需求,电动重卡需要搭载300~500度电的超大电池组(相当于5~8辆普通电动轿车的电池容量)。但大容量意味着更长的充电时间,按照传统充电技术,电池容量每增加一倍,充电时间也会相应翻倍。

举个例子,传统柴油卡车加注400升燃油仅需5~8分钟,续航可达1500公里,而即使用350kW充电桩,一辆搭载300度电池的电动重卡充满电也需要近90分钟,续航却只有400~500公里。

如果不提高充电效率,新能源重卡几乎不具有商业可行性,但孤立地提高充电速度会损耗电池寿命且电网难以负荷。

这也就造成了新能源重卡的双重部署困境:充电难、成本高。

充电难。一个普通的350kW充电桩峰值功率已相当于70台家用空调同时运行,而货运领域需要的兆瓦级超充(1000kW以上)瞬时功率堪比小型工厂用电量,市面上缺少适配的充电站且现有城市电网架构大多无法承受。

成本高。提高充电速度,需要超高功率,但超高功率充电会产生大量热量,加速电池老化。第三方实验室数据显示,在连续10次超充循环后,电池容量衰减速度较慢充模式快28%。对于价格敏感的商业运输领域,这是一笔不低的隐性成本。

充电慢导致运输效率低、运营成本高,客户不愿买账,而用户少又反过来让充电设施投资不足、布局缓慢。这种恶性循环使电动重卡在干线物流等场景迟迟打不开局面。截至目前,全国超6万辆电动重卡大多还集中在港口、矿山等短途倒运领域,在200~1000公里中长途运输场景的渗透率不足10%。

这意味着,行业亟需一种方案——既能大幅缩短充电时间,又能控制电池损耗与电网冲击,保持合理基建投入。

而这,正是华为等企业投身兆瓦级超充技术研发的初衷。

兆瓦超充的破局之道

就在行业一筹莫展之际,华为带来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兆瓦级超充。

2025年4月22日,华为正式发布了业界首个全液冷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其峰值功率可达1.5兆瓦,每分钟可补能20度电,最大充电电流高达2400安培。15分钟左右,一辆满载300度电池的重卡即可完全充满,接近燃油车加油速度。

此前,特斯拉V3超充最大功率为250kW,保时捷800V超充为270kW,国内极氪极充站为800kW,而华为兆瓦超充直接将功率等级提升至行业前所未有的1.5MW,支持-30℃至60℃的极端环境稳定运行。

但与快充相比,兆瓦超充技术不是简单的功率叠加,而是底层架构的系统创新。

架构上,华为兆瓦超充普遍采用200V~1000V的平台,支持99%存量车型即插即充。能量转换环节,华为选择了碳化硅(SiC)。与传统的硅基器件相比,碳化硅功率器件可承受更高电压和温度,将电能转换效率推至98%以上,每100度电只有不到2度损耗。简单来说,华为用更小的器件处理了更大的功率,而且几乎没有浪费。

为了驾驭兆瓦级的超大电流,华为采用了全液冷技术,对充电设备进行全方位冷却。传统充电桩多为风冷,超600A就会产生噪音且散热效率有限。而液冷方案,从充电主机、功率模块到充电枪线,全部链路都浸没在冷却液中,散热效率提升300%,将噪声降低到50分贝。全封闭液冷循环让设备即使在高温吐鲁番、极寒高原等环境下也能稳定输出2400A电流。

对于电网限制,光储充一体化和智能调度方案解了燃眉之急。传统充电桩采用固定功率分配,多辆车同时充电时要么均分功率、导致充电速度下降,要么直接超载跳闸。兆瓦超充站通过“云-控-光-储-充”协同架构,实现多种能源的优化调度:光伏发电优先充电,剩余能量存入储能电池;用电高峰时,储能系统与车辆电池共同参与电网调峰;智能调度系统还能根据电价波动和车辆预约情况,自动优化充电时序,降低电网冲击风险。

临沂-青岛物流干线的实测数据显示,采用兆瓦超充后,电动重卡单日可增加1~2趟运输,运输成本从2.8元/吨公里降至1.5元/吨公里。

高效、安全的兆瓦超充技术改写了电动重卡的商业可行公式,使其开始具备与柴油车竞争的实力。

产业协同,让兆瓦超充加速落地

然而,技术破局只是兆瓦超充故事的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技术成果实现规模化应用。

要加快兆瓦超充的布局,推动重卡电动化,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35年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的目标,还有几步路要走。

第一步,政策保驾护航。工信部在《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首次将商用车兆瓦级充电纳入重点部署,要求加快相关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各地政府也出台政策鼓励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对大功率充电设备给予补贴、简化电网增容审批等。例如,重庆市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北京市计划2025年建成超充站1000座,并统一超充站规划设计。

第二步,上下游企业的联动。需要构建完整生态圈,通过联合车企、运营商和能源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变革。2025年4月,华为升级超充联盟2.0,成员包括北奔重汽、东风商用车、陕重汽等商用车企。生态圈上下游企业可以紧密合作,协同创新。

上游研发阶段,面临电池大、散热慢的难题,华为联合产业链伙伴针对性开发了30余款4C超充重卡(4C指4倍率快充,即15分钟充满),并率先在港口、矿山等封闭场景落地。下游商用阶段,华为与顺丰、京东等物流巨头达成战略合作,计划首批部署5000辆适配兆瓦超充的电动重卡,构建山东至新疆的超充物流走廊。

第三步,加快落地配套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方面,华为采取城市、高速并进的部署策略:在城市中心建设“一秒一公里”超充站,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光储充一体化兆瓦站。截至2025年6月,华为超充网络已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50多条高速干线,包括318川藏超充绿廊等重点线路。全国首座重卡兆瓦级超充示范站上海1号站,2000余辆重卡将在3年内完成电动化替代,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超50万吨。

政策东风下,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到超充网络中来。据报道,华为兆瓦超充技术已吸引国家电网、宁德时代、天岳先进等企业参与合作或投资。可以预见,随着产业链各方协同发力,超充网络的建设将进入快车道。

从充电焦虑到无感补能,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随着兆瓦超充网络的铺开,电动重卡将真正摆脱充电慢的掣肘,在干线物流中大显身手。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一个更加绿色、高效的物流时代。

脑洞汽车
脑洞大开,驾驭智能未来。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