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习惯在抖音看短视频,用拼多多购物,AI大模型用豆包,村里人新的生活习惯形成了。”
“现在我们探索一种藕虾混合养殖的新模式,丁老师帮我们讲课,看看怎么和电商平台开启的供给升级嫁接下?”
“新质供给带来新订单,镇上的这家铅笔厂通过工艺升级、降本增效,产品不仅仅供给国内大品牌,还远销海外多国。不过,今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计划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
连日来,我在宿迁、徐州等地走访、讲课、调研,深入村庄和工厂,与当地乡镇干部、企业家、种植户座谈,一方面把主流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介绍给了当地,一方面学习借鉴先进的发展新模式,写入我的走访案例,介绍给更多读者。
这次走访有几点新感悟,一方面让我感受到中国经济蕴含的蓬勃内生动力,各地消费呈现积极复苏态势。另一方面,也看到各大电商平台和平台经济正推出一系列策略,投入真金白银帮助各地产业带及乡镇企业实现新升级,助力它们以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拥抱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这些生动的基层实践,恰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微观注脚。从数字技术重塑生活场景,到农业养殖与电商逻辑的跨界融合,再到传统制造业的突围,本质上都是供给端主动求变的创新实践。当村里的藕虾养殖开始对接平台的供应链标准,当乡镇工厂的铅笔通过工艺革新叩开新市场,我们清晰看到:消费市场从不缺乏需求,缺的是精准对接需求的有效供给;产业发展从不缺乏潜力,缺的是打通“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升级路径。
这些走访见闻,既让我深切感受到供给侧创新激活的市场乘数效应,也为理解当下平台经济如何赋能产业带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而这,正是破解所谓“消费不足”以及供给升级的关键切口。
01
永远不缺消费,缺的是好的供给
这两年,行业有一种悲观论调蔓延,大意是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消费者捂住了钱袋子,都不愿意消费了。
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论调,而且错得非常离谱。
从去年到今年,有太多案例可以佐证,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消费,而是好的供给。黑神话悟空热销3000万套,哪吒2票房达到150亿以上,华为高端手机mate系列迎来热销,泡泡玛特的公仔引发排队潮,这些案例足以说明,只要有好的产品和服务,消费潜力就是无限的。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我国新经济、新消费增长全面开花,让业界再一次看到中国消费增长的潜力。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家电、汽车、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5.5%、13.7%和10.5%,电商平台智能家居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服务消费持续升温,餐饮文旅市场红火,假期全国重点监测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7%。
前文提到过,4月下旬,我在宿迁、徐州走访时,看到夜经济蓬勃发展,各种新潮门店、夜景打卡地、街头美食摊位人头攒动,消费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这些数据,再一次表明,在当下缺的不是消费,而是好的供给。只要有好的供给,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的消费者就愿意“用脚投票”,积极下单,助力这些产品实现可观的商业回报。
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中国消费的前景看好,这段时间包括阿里、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在内的主流平台,都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当前的消费热潮继续加一把火,持续激发供需两侧的活力,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带动平台自身实现新的增长。
02
供给升级 “好的产品可以不贵”
有必要说明,好的供给,带来好的消费环境。但好的供给,并不一定是“贵的供给”,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完全可以实现。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这些年我一直在全国各地产业带走访。我走访了陕西的奶业牧区、宁夏的葡萄酒产业带、新疆的加工番茄产区、台州等地的小商品产业带、保定的箱包产业带、徐州的铅笔工厂,接触了大量品牌和链条上的相关从业者。
走访下来,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在于,当今的中国产业经过多次升级,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好的产品,可以不贵”。
别以为这是一个口号,有太多太多现实案例可以参考。
刚刚过去的四月份,新势力汽车榜单出炉,排名第一的又是零跑汽车,交付41039辆。谈及零跑汽车成功之道,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反复强调“产品好而不贵,才是零跑的核心。”过去多年,零跑坚持这条原则,影响力后来的小鹏、蔚来等,推出更加亲民且具有品质的产品(MONA、乐道),也都实现了新增长。
徐州的那家铅笔工厂,也奉行“好的产品可以不贵”的理念,成功接到了晨光文具、中华等大厂订单,得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具有性价比的文具。
最近两个月,因为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主流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各类新计划,致力于供给升级,赋能广大产业带盒商家,让它们在新时期实现新增长。
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进一步从供需两端加码平台高质量发展生态的建设。扶持那些愿意拥抱新消费革命、愿意积极扩大经营生产、原意和消费者同频共振的商家,让他们提供更有创新力、更有性价比、更有品质的产品。在此过程中,拼多多肯定要真金白银投入,而且秉承让利思维,让商家多赚钱,消费者少花钱,平台晚点赚钱。
“伊之福”品牌为例,早年是做代工的,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品牌。他们拥抱拼多多的千亿计划和各种补贴政策,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将其他大牌动辄100元以上的蛋堡早餐机,打到了29.8元。并且迎合平台的供给侧改革要求,产品进行了创新升级,推出了四孔锅款式,而且都是不粘锅,让用户一次性可以制作4样早餐,短期内爆卖超过11.5万件。
还有徐州的“麦康伦”食品,主推的金丝馓子是徐州的传统美食之一,这是一种独特的油炸散子。如果在以前,这种没有独立外包装的的街头小吃,很难走向全国。后来,这家公司决心长期在拼多多扎根,开了旗舰店,一方面传承古法手艺保障美食原味,一方面应平台用户需求,进行了外观包装的现代化品牌升级,携带或送礼更便捷,运输更高效。5年时间,在拼多多平台卖出去了超140万件,创造了可观的收益。
对于主流电商平台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所作为,就是要通过平台各项能力输出,助力广大商家从供给端进行升级,进而实现消费端的增长,整个生态就能越做越大,各方均可以受益。
03
极致的效率是降本的关键
最终实现双向奔赴
集装箱模式的诞生看似增加了设备购置、维护等前期投入成本,但其带来的革命性的效率提升,使装卸效率提升90%以上,运输损耗率从12%骤降至0.1%,最终反而因为综合成本大幅度降低而激活了交易两端,带来了全球贸易的爆发性增长。
电商模式的出现,看起来增加了一条网线、一辆快递车等中间流程,但正如集装箱模式一样,大幅压缩了供需双方的信息匹配成本、降低了交易信任成本、突破了传统地理限制,
到了今天,国内几大主流电商平台,已经不满足于以上价值,而是更进一步,积极应用各种技术服务,并且通过平台规则完善,通过极致的效率提升(而不是让商家或者消费者一端受委屈),实现消费者和优质商家两端的双向奔赴,让两端找到切实获得感。
啥是极致的效率提升?举个简单的例子,山西临县的红枣、辽宁盘锦的河蟹、湖北秭归的橙子、云南的夏黑葡萄,如果在以前通过传统渠道对外出售,由于农户是分散的,渠道是分散的,订单是分散的,这就需要有最少3--4层的中间环节,每一层环节不仅仅要分走利润,而且都有付出额外的时间成本。对于这种生鲜类的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多花钱不说,吃到的食品也不一定新鲜。
后来,各大电商平台利用产地直连消费者的模式,发挥平台的能力,将分散的农户需求集中,直接对接消费者,省去中间 3-4 级批发商。像云南的葡萄、湖北的橙子,就可以在2--3天甚至更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从田间地头和消费者餐桌的神奇履约。而且,这种模式下,商家/农户可以赚到更多利润,消费者也可以花更少的钱,享受到更优质的产品,实现了两端的价值共赢。
嗯,是时候了,广大电商平台纷纷“卷起来”,用更好服务、更优技术、更公平的平台规则,助力广大商家提质增效,获得更大的增长。
写在最后:连日来的走访,再一次说明供给端的主动变革,永远是激活消费潜力的钥匙。当平台经济带着真金白银深入产业带,当技术赋能让“好产品不贵”成为现实,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双向奔赴正重塑中国经济的增长逻辑。
也就是说,只要紧紧抓住供给升级这个 “牛鼻子”,让创新力持续转化为优质供给,让性价比真正抵达消费终端,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就会如活水般奔涌不息。对于广大电商平台来说,这也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