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大风已起"的智能座舱,如何重塑跨界生态圈?

科技说说 2023-05-18 阅读: 3,452 次

"风浪越大,鱼越贵!"用《狂飙》里的这句台词,来形容当下的汽车行业或许再合适不过。近段时间以来,继东风汽车率先打响降价第一枪后,超过40个汽车品牌高调参战,迅速引起市场端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不仅凸显了众多汽车企业的焦虑,也在展现着它们的野心。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汽车行业大变天的趋势已无可避免。重要的趋势除了汽车行业结构性调整加快、产业链格局重塑等之外,还集中体现在智能化技术快速迭进、智能化重构汽车产品等方面。以多元智能技术强势赋能,已成为汽车本身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这其中,“智能座舱时代”已在悄无声息间来临。在汽车行业喧嚣的大环境中,智能座舱成为竞争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也是影响汽车企业之间洗牌的左右手。随着智能座舱重要性的进一步提升,其在重塑跨界生态圈,且涉足更多细分领域。而面向未来,智能座舱也迎来属于自己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众多挑战。

重要性持续提升,智能座舱成左右手

座舱,是汽车诞生后迅速出现的事物,且始终处于发展态势中。

如果按照阶段来分的话,座舱经历了机械式、电子化、网联化,以及如今的智能化等多个阶段。其中,早期驾驶座舱主要是由机械式表盘及简单的娱乐系统构成,包括车载收音机、 磁带播放机等。而随着液晶显示屏引入作为汽车中控后,叠加GPS的民用化,集成导航功能的早期电子座舱开始加快发展。

在近年来,随着汽车芯片、人机交互、汽车系统等软硬件技术水平快速迭代, 汽车座舱开始全面进入智能化阶段。主要表现是:智能硬件持续拓展及升级,液晶仪表开始取代机械仪表,中控大屏、多屏逐渐成为标配,HUD加快推广,同时座舱娱乐系统不断丰富,导航、游戏、生活类等多个应用逐步搭载在车载系统上。

由此,智能座舱真正全面爆发,并迅速成为消费者的“第三生活空间”。不得不说,在智能座舱出现并迅速普及、被消费者接受的过程中,造车新势力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与传统车企竞争并主打差异化,造车新势力们对智能座舱非常上心,并将其推至新的高度,最终引来几乎所有车企的效仿。比如,理想前段时间刚发布的L9,就采用了5屏交互模式,且标配超大尺寸HUD,中控屏、副驾娱乐屏、后舱娱乐屏采用三个15.7英寸车规级OLED屏,进一步提升车内视听和娱乐的体验。

对智能座舱的高度重视,已经全面体现出来。根据亿欧智库调研显示,在25-35岁年龄段当中,有79.1%的用户将座舱智能化体验视为其购车的参考因素。

而根据IH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搭配智能座舱的新车在国内的渗透率为53.3%,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75.9%,高于全球市场的渗透率。同时,在国内消费者购车的关键因素中,座舱智能科技水平是仅次于安全配置的第二大关键因素,重要程度超过动力、价格、能耗等因素,且国内消费者对于座舱智能科技的关注度要高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

当下,随着智能汽车的普及,消费者对汽车的价值理解逐渐从出行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间”转变。汽车作为许多消费者除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和工作场所(第二空间)外最常接触的场景,在将从一个“硬件为主”的工业产品,演变为“软硬兼备”的智能化终端、会行走的“智慧新物种”。而智能座舱,就是成就“第三生活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目前来看,智能座舱的终极形态,将是通过语音交互、机器视觉、触觉监控等多模态交互方案实现车内感知,进而与高级别自动驾驶相互协同融合,成为集家庭、娱乐、工作、社交为一体的“智能移动空间”。

根据IHS预测,到2030年,全球汽车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中国智能座舱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至37%,成为全球主要的智能座舱消费市场。面对这样广阔的市场,智能座舱无疑在成为汽车企业制胜未来的左右手。

重塑跨界生态圈,未来迈向星辰大海

也正是由于智能座舱的重要性,海量企业不断入局,并在重塑一个全新的跨界生态圈。

其中,最上心的当属汽车主机厂。这是因为,智能座舱内涉及到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以及座舱域控制器等需满足的车规功能安全等级比智能驾驶所涉及的驾驶域和底盘域低,且更容易被车内人员感知,因此成为现阶段新的差异化主要竞争点。对此,各主机厂新车型均将智能座舱的一项或几项功能,作为市场销售的卖点进行宣传。

从这点来看,造车新势力在先发制人。比如,蔚来强调语音交互的重要性,通过语音助手NOMI实现多种控制功能,并提倡应用AR+VR实现多屏化;小鹏则通过5D座舱增加了空调、香薰和座椅的联动,提升娱乐和休息时的体验。

而对于传统主机厂来说,面对愈发同质化的困境,除少数车型外,各品牌均无法在技术上取得绝对优势。智能座舱成果易感知,有机会使传统主机厂突破现有局限性,形成产品差异化。可以说,传统主机厂的需求在倒逼传统供应商同样进行智能化。

在智能座舱已成为大势所趋的时代背景下,跨界生态圈在跨越而至。不少企业都想在智能座舱领域,分得一杯羹。简单来说,主要有互联网巨头、芯片巨头,以及域控制器厂商、车载显示器厂商、HUD厂商等第三方企业。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现有移动终端市场接近饱和,急需挖掘新的增长极,而智能座舱就是它们瞄准的新目标,且已经在加速落地。比如,在智能座舱方面,百度Apollo拥有小度车载OS、小度语音SDK。其中,小度车载OS作为整包方案,能快速搭载量产,小度语音SDK则基于大模型本地化部署,能实现全时全双工、百毫秒级响应,车企可以通过小度语音SDK定义并实现领先的智舱体验。

此外,华为与问界联手,后者的汽车产品能够通过HarmonyOS实现各种智能设备的互联与协同,成为华为鸿蒙生态的一部分,而语音助手小艺可提供自主用车建议和信息提醒。至于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也都在智能座舱领域发力,根据自身的特性和实力去实现差异化价值。

甚至在5月6日科大讯飞发布“星火认知大模型”时,也特别强调“星火认知大模型+智能座舱”,打造了业界领先的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能够提供多轮、多人、多区域、多模态智能汽车人机交互范式。

芯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一个点就能看出:很多搭载智能座舱的汽车产品,都将采用高通骁龙8155芯片当作重要的宣传卖点。这是因为,芯片决定着座舱域控制器的数据承载能力、数据处理速度以及图像渲染能力,从而决定了整个座舱空间内的智能体验。而随着智能化程度加深,座舱对主控芯片算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座舱芯片市场由几家芯片大厂主导,传统汽车芯片厂商恩智浦、瑞萨、德州仪器占据中低端车型芯片市场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高通则占据高端车型芯片市场80%份额。座舱芯片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新入局者在固定资产、研究开发投入等方面成本高,目前的传统芯片厂以及国际消费电子芯片厂将维持甚至扩大其市场份额。

至于车载系统、车载显示等第三方企业,也都将展开激烈竞争。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时代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分工边界逐渐模糊,界限模糊下有更多的协同需求。这意味着传统的垂直链式行业格局将被打破,“跨界”将成为重要的发展主题。而随着跨界生态圈越来越大,更多的企业都会进入,推动智能座舱持续进化。

但无论竞争如何,对消费者而言都是一件好事,能够从不断蜕变的智能座舱享受到更多乐趣。当然,智能座舱的发展也会面临很多挑战。如,芯片的应用和供应在此前出现很多问题。芯片的产品和使用可能会面临外部环境影响,长期影响尚不能确定。此外,智能化的全面赋能也存在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隐患,必须要保证让消费者用得放心。

而且随着智能座舱的迅速普及,其将成为汽车企业后续获取用户数据、流量变现、OTA收费的重要端口。这意味着,既有的商业模式将产生变革——从硬件集成销售商向软件服务和数据流量持续性收费模式转变。汽车企业将直面消费者的不解,并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

但不管有多少挑战,智能座舱将始终处于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未来,“座舱”概念将逐步进化为能够实现场景的无缝衔接,各场景互联的“终极空间”。而万物互联的出行体验将成为未来智能汽车的方向,也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竭诚合作共同追求的愿景。朝着星辰大海持续前行的智能座舱,未来会带来更多惊喜!

科技说说
科技说说,说说科技。专注文娱、金融、电商、智能硬件。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