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营销组合建模是一种归因方法。消费者在整个购买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触点,而大多数营销人员无法确切说出每个触点所带来的价值。这意味着他们无法了解是否有效使用预算——这就是归因(Attribution)的目的,评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遇到的触点,确定哪些触点对转化起到的作用最大,以及下一步该如何操作。简单来说,营归因是一门分析科学,它决定哪些营销策略有助于销售或转化。
营销归因可以被认为是营销组合建模的一个子集,其重点在于衡量和理解数字营销触点在转换路径中的影响,并确定最有效的投资营销渠道,即营销归因可以被理解为数字媒体背景下的的营销组合建模。
当然,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活动和触点都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在跨渠道营销市场发生的环境下,没有一个单一的营销渠道单独负责产生销售。不同的营销渠道各司其职,共同创造销售或转化率。所以为了真正了解整体营销绩效,我们需要同时考虑线上和线下的营销触点,换句话说,营销归因需要同营销组合建模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与归因相似的一个概念是转化追踪(Conversion Tracking),两者的区别在于:
转化追踪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跟踪人们在网站上采取的具体行动。其前提是设置了一个操作或目标,当满足了该条件时,它就算作转化。最常用的转化追踪是在表单提交中,比如订阅电子邮件列表;也可以用于跟踪页面上的其他操作,例如单击按钮、跟踪链接或在页面上花费的时间。
归因则跟踪具体的营销活动,以及对营销渠道的影响——最终,他们产生收入的点,以及他们创造了多少收入。归因不仅仅追踪潜在客户的一次行为,而是密切关注他们的每一次活动,例如客户从第一次访问网站到购买产品的整个过程。
单一触点归因模型(Single-Touch Attribution),假设第一次或最后一次的接触决定了最后的成交。即使顾客在下单前看过20支广告,单一触点归因模式也只能确定20支广告中只有一支促成了转化。单一触点归因模式无法细致入微地观察客户的旅程,优点在于简单,易理解。但问题是:该模型将转化归因于单个接触点,应该选择哪一个触点?通常是消费者遇到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接触点。
初次接触归因模型
顾名思义,这种单一来源模式将所有功劳都归功于消费者与品牌的第一个触点,而不管随后接触到的任何其它讯息。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访问网站,接触内容,或以其他方式向他们介绍品牌。例如,在社交媒体营销中,这种归因模型会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消费者在帖子上第一次看到一个品牌的那一刻。这种模型易于理解和实现,但它不能提供对较低漏斗接触点的可见性。当专注于需求生成和潜在客户表单时,可以使用初次接触归因模型。
最终触点归因模型
与初次接触归因模型相反,完全将成交归功于消费者在购买前与之接触的最后一个触点,而不考虑任何之前的消费者交互。该模型同样简单易用,但无法追踪最初引导消费者接触品牌的参与度。如果品牌专注于推动转化,可以使用最终触点归因模型。
多触点归因模型(Multi-Touch Attribution,简称 MTA)关注消费者在购买前接触的所有触点。因此,这些被认为是更准确的模型。根据多点触摸模型,它们可能会为通道分配不同的值。例如,有些分配值是基于使用者与与转换相关的接触点交互的时间,而另一些分配值是基于所有接触点的重量。
线性归因模型
与单一来源归因模型不同,多点触控归因模型——类似于线性归因——考虑了整个客户旅程中的所有发生作用的渠道。特别是对于线性归因模型,每个触点都被赋予相同的权重或信用。该模型提供了客户交互的全貌。但由于并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平等的——所以这种分析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参与的优先级。当品牌触点与整体目标具有同等重要性时,可以使用线性归因模型。
销售线索转化触点归因模型
线索转化接触归因是关于产生线索的触点。这是触动开关的时刻,激励消费者采取行动。这有助于精确定位产生潜在客户的时刻,但它缺乏其他营销触点的视角。当品牌想要确定并专注于能够有效实现品牌目标的渠道时,可以使用销售线索转化触点归因模型。
时间衰减归因模型
与线性归因模型不同的是,时间衰减归因模型对每个购买漏斗接触点的权重不同——该模型更重视最近的交互。这有助于理解哪些渠道激励消费者进行购买,但它假设这些后期触点对销售或转换有更大的影响。对于较长的销售周期,比如企业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最好使用时间衰减归因模型。
基于位置的归因模型
有时被称为「U型归因模型」,基于位置的归因模型比其他归因模型更复杂一些。它将40%归为第一个触点,另外40%归为转换前的触点,另外20%归为其他触点。它在优化两个可能非常不同的交互时非常有用,但过于信任那些可能没有那么有影响力的接触点。当品牌对那些特定的触点感到好奇,又想要看到全貌时,可以使用基于位置的归因模型。
自定义属性
自定义属性模型是最复杂的,但也是所有模型中最适合定制的。它让营销人员能够为每个触点分配自己的属性权重。在定制自己的模型时,他们可以考虑行业、使用的渠道和买家行为。虽然它非常精确和复杂,但它也很难设置,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品牌最好在有时间和知识的情况下使用自定义属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