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50万以内最好SUV”G9上市2天即调价,何小鹏被用户拿捏了吗?

何玺 2022-09-26 阅读: 3,751 次

出品 | 何玺 排版 | 叶媛

从去年底广州车展首次亮相,到9月21日宣布上市,G9用了306天。从宣布上市到全面“认错”、紧急更改型号配置和定价方案,小鹏仅仅用了48小时。

01

小鹏G9被狂喷的48小时

这两天48小时,小鹏是在全网的“狂喷”中度过的。回顾发布会当晚,当无数观众们欣赏了小鹏2个小时的堆积木、乐队表演、以及厨艺展示后,却在本应最精彩的压轴戏面前目瞪口呆。小鹏宣布G9系列分为2驱和4驱两大类、共6个车型。其中,2驱类包括基本型570G、智能型570E、加强续航型702E;4驱型的包括性能版650E、超级可选版650X、以及上市纪念版650X。该系列的技术亮点包括:超级快充、激光雷达、5D音乐厅、以及第二代智能辅助驾驶XNAP等。其30.99万至44.99万的定价,在“蔚小理”阵营中也显得颇具竞争力。然而其选配组合的复杂性、以及缺乏惊喜的SKU和价格体系,让期盼已久的网友们立刻涌上各种论坛和社媒,开始大规模的“吐槽”。

选配的复杂和不合情理,是大家不满情绪的焦点:首先,G9系列最基本、也最具“性价比”的车型570G,竟然是一款除了纯电动力外,没有任何智能化特征的“丐版”车!它非但没有方向盘加热、车道级导航、辅助驾驶等功能,就连碰撞预警,AEB自动紧急制动等主动安全措施都没有,令用户极为失望;另外,G9系列竭力宣传的4C超级快充、XNAP等新功能,其实并非全系标配,而是只能通过各种选配包来实现。即便这样的选配包,也只能在高配车型上才可以加装。至于570G这样的基本款车型,就连花钱加装的“资格”都没有。在价格方面,这些选配包并不便宜。例如,加装5D音乐座舱需要2.2万元,XNGP辅助驾驶2.8万元,4C超快充电池包1万元。而一旦购买了选配包实现性能升级后,该系列原本大多数用户都认为,这种选配体系太过复杂,以至于不得不去“攻读”官方的技术“路线图”才能弄明白,自己想要的功能该怎么选配才能到手。

发布会后,全网舆情就这样在吐槽声中快速发酵。眼看争论声越来越高,何小鹏在第二天立刻与各界媒体进行了专访,表示得知了“非常多的反馈”,了解到大家都认定G9是选择困难症人群的“刺客”。并承诺将在“内部推动”进行变革,以在“最近一两天内”将G9系列的车型选配和定价方案“简化成更简单”。这番承诺很快就变成现实。9月23日下午三点,小鹏方面发出了销售政策调整的公告,对整个车型配置方案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取消了初定的编号体系,将每个车型都拆分成“Plus”和“Pro”和“Max”等新版本,并将各种原来需要选配包才能实现的功能,直接打包进新的车型编号内,免除了用户的选择困难。

例如,原来的“丐版”570G被直接取消,代之以570 Plus型号,并为其标配了高速NGP功能;而原570E则被570 Pro取代,并将原有的高速NGP改成5D音乐座舱;另外,还特别增加了一个570 Max版本,为其标配了高速NGP+5D音乐座舱两种功能。对于原来的702、650型号也照此处理,用添加Pro、Max等后缀的新型号,将XNGP、以及5D音乐座舱打包进去,让用户不再有选择困难症。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调整不但让功能选配更加简捷,而且在价格上也做了较大幅度的让利。例如,原本配置最简单的570G,在新政策下通过改名为570 Plus,增加了高速NGP功能,而且小定转大定价格也从30.99万元将至30.49万元;而在4驱版本中,原本的650X型号,则在拆分为650 性能版Pro、650性能版Max后,不但依然保留了5D音乐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而且小定转大定价格也分别从39.99万元、41.99万元,降至39.49万元和41.49万元。

一言以蔽之,这次政策调整的核心就是“配置升级、价格普降”。不少用户在看到新政策后都高呼“小鹏NB”!

02

G9上市2天即调价,何小鹏被用户捏了吗?

在用户一片欢欣点赞的呼声中,不少行业人士却对整个过程感到了一点“迷糊”。G9是小鹏酝酿了很长时间的产品,是何小鹏本人寄予厚望的旗舰SUV,它不但在技术上兼备了高续航、超级快充、新一代智能辅助驾驶等小鹏长期研发的成果,而且在市场定位上,也被小鹏赋予了“无人驾驶时代之前最后一代有人驾驶”的、引领未来电动汽车潮流的角色。对于这款旗舰SUV,小鹏在市场营销和渠道资源整合上下的功夫是极深的。人们还清晰记得,何小鹏本人多次亲自说过,G9是能够在内饰、空间、驾感、音乐座舱等多方面“媲美保时捷卡宴、迈巴赫GLS”的“50万以内最好SUV”,而且是即将取代保时捷、成为新时代“标杆”的SUV代表产品。

为了将这个上下寄予厚望的核心产品的配置、价格体系调到最佳状态,小鹏从去年G9首次亮相广州车展之后,不知做了多少调研和资源部署工作,可到头来其整个车型、选配和价格体系,竟然在正式上市后的仅仅48小时内,就进行了彻底的重置。原有的编号被弃用、部署了整整一年时间的选配方案被否定。而最后拿出的新政策,几乎就是按照网络舆论中,用户们对就政策集体吐槽的节奏调整而来。换句话说,小鹏这次调价举措,看起来就是被用户群体推着走的。以至于许多业内人士、甚至友商都不禁怀疑,向来强势的小鹏这回算是被用户“拿捏”了?

然而笔者认为,小鹏G9这次调价举措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去年极氪001事件有些类似,感觉都是被用户推着走、被拿捏,但其实两者差别相当大。去年极氪001因为车价在接受订单后,突然调升近2万元,在用户大量吐槽乃至于投诉后,才通过公关将事件定调为“下一年才调价”,显得相当被动。而纵观今年小鹏G9的整个调价过程,厂方的举措并没有被动之感,反而处处显出“想在前面、走在前面”的主动态势。

请留意G9调价的车型编号,全部都是借鉴手机领域苹果iPhone管用的“Plus、Pro、Max”等后缀。这种在汽车领域里并不多见的做法,效果很好,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其意义,让选择变得便捷容易,显然其设计者对用户心理的把握相当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调价后的车型表所对应的功能集,与前一天网络上用户们在吐槽中,对功能组合的期望值非常吻合。也就是说,小鹏在产品设计之初,极有可能已经为用户做好了配置组合,对选配套系进行了全面优化设计,以至于当何小鹏下达调价指令后,一夜之间就拿出了最适销对路的配置表。只有这样,小鹏才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拿出新的调整政策,并成功扭转舆论。

总的来说,小鹏G9的调价绝非什么“被拿捏”的被动之举,倒更像是一次剑走偏锋的营销!

03

小鹏G9会大卖吗?

回顾事件过程,小鹏G9前两天被全网“狂喷”的直接原因,就是上市价格与用户期望值之间的不相衬。在最初的配置表中,超级快充、智能辅助驾驶、音乐座舱等功能,全都没有列入标配,让用户必须另外加钱选配才能享受到。就连其他品牌十几万价格水平车型都具备的主动安全功能,在G9系列中都被捆绑为只有高配车型才有的“额外”配置。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品牌方过度营销导致的结果,但实际上,根本原因是小鹏的品牌力、服务还不足以支撑它的价格。设想一下,这种较低配置与较高价格不相衬的现象,如果发生在BBA、或者保时捷等传统豪华品牌,或者特斯拉这种全球新能源顶级品牌的车系上,消费者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而是会在品牌溢价效应之下,较为容易地“接受现实”。

例如,特斯拉旗下的Model 3车型,在上市短短时间内就已经经历了数次降价,尤其是最新的磷酸铁锂版本更是比当初进口的Model 3更是便宜了太多。然而当初购买该车的车主们,大多数除了调侃两句“当了韭菜”外,基本上是默默接受的,并没有见到有大规模的“吐槽”、甚至试图去“拿捏”车厂重新调整价格政策的现象,至今踊跃采购特斯拉新车的用户更是大有人在。这说明,特斯拉凭借自身在产品力、服务体系方面的积累,已经实现了品牌溢价,能够让用户主动为自身产品体系的某些小缺陷、甚至失误来埋单。反观小鹏,因为车型选配和价位与用户预期不符,便招来了用户的集体“吐槽”。好在小鹏应对迅速,新政策调整得当,方没有产生不可逆的后果。

但笔者想说的是,小鹏在自身品牌力、服务品质尚未达到更高水平之前,这种剑走偏锋的营销还是应该有所节制。这样的“调价”事件今后如果再来一两次,品牌在用户群体心目中的信誉度和可靠度,极有可能要被严重削弱。到时候再怎么“调价”,恐也难以挽回用户的心。

说完小鹏被狂喷的48小时,我们再来聊聊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那就是,G9最终能实现大卖吗?

平心而论,玺哥认为这个系列在产品力上提升相当大。G9作为小鹏承上启下的关键产品,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好东西,比如、S4超快充技术,XNGP第二代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小鹏G9整车搭载了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传感器,12个摄像头在内的共31个感知硬件,并且还拥有双英伟达DRIVE Orin智能辅助驾驶芯片,其算力高达508 TOPS。这其中,超快充技术让车主能够在15分钟内完成“满血复活”,在新能源领域中属于第一批很好解决充电焦虑的车型。它的XNGP技术,将首次实现高速、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园区内部道路、停车场等各种日常行驶场景的全覆盖,并打通高速收费站、停车场闸机等连接点,成为首个能服务日常通勤的高等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总的来说,G9的确实现了小鹏此前向用户承诺的超充、智能化以及更佳的操控性能,是一款符合用户对高智能纯电车期待的车型(虽然其中有的技术还需要其他的配套才能更好的实现)。尤其是在本次调价后,各车型都实现了“加量不加价、选配变标配”——部分车型在统算原本的选配包成本后,降价幅度高达2至3万元左右,让对新车早已充满期待的用户们相当满意,它的大卖应在意料之中。

总之,车不错,应该能大卖。但还是希望小鹏能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产品力的提升上,而不要将提升销量和利润的希望,过多放在“调价”这种剑走偏锋的营销手段上。毕竟,用户并不傻。

何玺
10年+资深科技媒体评论人。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