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手机疲态,造车烧钱:小米雷军如何两手拿捏?

钛观察 2022-09-15 阅读: 5,670 次

作者|Pan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2021年,雷军在进行了一次中国汽车产业链深度游后,小米选择了将自动驾驶作为智能的第一个突破方向,并以“投资+自研”的方式进行布局。如今,距离小米造车已经过去了500多天,进展究竟如何呢?

争分夺秒造车进行时

近日,雷军在主题为“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中透露,经过一年多的迅速扩展,当前小米自动驾驶团队规模已超过500人,首期研发投入达33亿元。在第一期规划了140辆测试车,将陆续在全国进行测试,短期目标是在2024年冲到自动驾驶第一梯队。

虽然小米“造车”的进度很快,但仍然不够快。

目前,中国市场中包括“蔚小理”在内的自动驾驶造车新势力发展迅速,三家头部车企累计交付车辆已突破10万辆;百度“集度”通过“萝卜快跑”在国内积累了大量路测数据,预计2023年就会全国布局上万辆“无方向盘”的自动驾驶汽车。

对比之下,小米整车工厂一期于2022年4月才启动建设,预计2023年6月竣工,初期年产能不过15万辆;小米首款车的量产至少要等到2024年,在进场时机上明显落了下风,很可能会错过抢占市场的最佳时机。

除了要面对与同行竞争的外部负担,小米“造车”还要承受来自集团内部的压力。根据小米集团上半年财报显示,其营业收入1435亿元,同比下降12.8%;经调整利润49.4亿元,同比减少60%。担当业务营收顶梁柱的智能手机业务,二季度收入仅为423亿元,同比下滑28.5%;销量同比减少26.2%。

不过,就像雷军所说,造车是大势所趋,别无选择。

雷军表示,必须看到几个客观事实:第一,手机行业已经进入成熟存量竞争阶段;第二,车是最大的个人消费品,智能汽车就是当下最大的风口;第三,智能汽车是智能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与个人移动设备和居家环境一起组成了完整的智能生活场景。

“买买买”补足短板

小米跨界造车赛道,最大的优势就是品牌影响力。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经过十余年发展,小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忠实用户群。事实上,在小米官宣造车之前,集团高层曾就造车话题在网上展开用户调查,结果有92%的用户表示“愿为小米汽车买账”。

当然,小米造车的优势很突出,短板也很明显,那就是缺乏智能汽车技术储备和高端研发、制造基因。雷军本人也深以为然,因此才在伊始豪言“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表决心。2021年以来,小米通过投资并购加快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迄今已投资超过10家自动驾驶企业,涉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核心传感器、核心执行器等方向,累计投入逾20亿元。

资料显示,2021年6月,深耕自主泊车业务的纵目科技宣布获得1.9亿美元融资,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参与领投;8月,开发4D毫米波成像雷达的几何伙伴获近4亿元融资,同样由小米等为其注资;同月,智慧互通(爱泊车)、蜂巢能源等也官宣获得小米战略投资。11月,禾赛科技获小米产投7000万美元追加融资。

除了投资外,小米还在2021年8月以7737万美元收购“深动科技”,补足自身在立体视觉、深度学习、智能感知等技术领域的空白。这也是集团近年间唯一收购的一家自动驾驶领域相关公司,有助于小米进一步充实关键技术的研发人才力量。

有业内人士指出,小米通过投资并购快速切入自动驾驶新能源产业链,不失为一招妙棋。尽管距离整车量产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但优先展开产业链布局,显然有助于长期竞争力的构建。

雷军此前也透露,小米自动驾驶技术将采用全栈自研的技术布局策略,第一期投入33亿元研发费用,重点攻关感知预测、高精定位、决策规划等自动驾驶核心技术。

能否跻身第一梯队?

“2024年,小米要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尽管雷军本人信心满满,但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要实现这一“小目标”并非易事。

参考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企业新车的量产历程,从车型设计、技术攻关、道路测试到最终量产交付至少要3-4年时间。才走过500天的小米,要在2024年实现首车量产和产能爬坡,压力并不小。

再者,小米一贯深入人心的“性价比”战略,在零跑、哪吒、五菱等品牌的先发优势下,在新能源汽车上可能也无从谈起;智能驾驶领域,百度、华为乃至“蔚小理”的前期布局,同样也是小米难以弯道超车的技术“鸿沟”。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烧钱速度也远超其他行业,在这个领域,几百亿的投入才能拿到入场资格——以自动驾驶为例,小米豪称自己投入33亿做自动驾驶,然而根据“蔚小理”的财报来看,每一年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投入仍高达5-10亿元,从持续研发的角度,小米在自动驾驶上的投入并不算多。

而鉴于原材料的大幅涨价,亏损更是成了车企的常态化,2021年,蔚来、小鹏、哪吒汽车的净亏损达到40.1亿、48.63亿和29亿元,考虑到小米暂时还没有实现对上下游资源的控局,这意味着后者大概率也很难逃脱亏损的定律。

总的来说,面对2024年需要量产的目标,未来两年,小米面临着既要守住智能手机业务的基本盘,又要在造车上取得突破的双线作战,不可谓不艰难。当然,雷军对于造车下定决心,全盘all in,结局如何,我们且拭目以待!

钛观察
有钛度的财经自媒体。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