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哥解读电商
北京时间6月15日晚间,叮咚买菜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的财务报告。一季度叮咚买菜营收54.4亿元,同比增长43.2%。归属于普通股的净亏损收窄至4.8亿元,去年同期为14.5亿元。
6月15日叮咚买菜美股市场股价盘后上涨1.83%,报收4.37美元。总市值为10.3亿美元,相比于上市时55亿美元跌去了近八成。
业绩一览:营收增长43%,亏损连续收窄
在整个大环境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资本不再给予高估值,电商企业也开始不断裁撤带来亏损和发展前景较差的业务,电商经营已经进入了新的常态。
综合电商平台首当其冲。京东此前对社区团购业务“京喜拼拼”进行了裁撤,陆续退出山东、湖北等地,仅保留北京和郑州部分业务。阿里巴巴也对本地生活、钉钉、跨境业务部门进行了裁员。美团优选退出北京市场,及时止损巨亏的社区团购业务。
相比之下,流量较小的垂直电商平台也在逐渐踏上了实现盈利的自我救赎道路。一季度叮咚买菜在营收增长的前提下,也逐步实现了亏损的收窄。
叮咚买菜一季度营收54.4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包括产品收入53.8亿元,服务收入0.7亿元。
售出商品成本38.8亿元,结转毛利率为28.7%,去年同期毛利率为18.9%。履约费用为14.8亿元。销售及营销费用1.8亿元,研发费用2.3亿元,一般及行政费用1.2亿元。总运营成本及费用58.9亿元。
经营损失为4.5亿元,去年同期为13.3亿元。最终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8亿元,去年同期为14.5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2亿元,去年同期为14.4亿元。
目前叮咚买菜期末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受限制的现金为12.7亿元;应付账款高达18.7亿元。
一季度叮咚买菜的交易额达到58.5亿元,同比增长36%。订单总数为8060万份,同比增长15.6%。
疫情救了生鲜电商
叮咚买菜营收增长受益于3月爆发的疫情。从财报数据来看,叮咚买菜去年Q4单个季度的经营活动造成现金流减少量为17.6亿元,而期末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受限制的现金仅剩6.7亿元。账上现金流已经同比收缩了一半,难以维持之后的业务开展。
而突然爆发的上海疫情给生鲜电商短暂的注入了活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居民消费习惯向线上转移,社会零售额同比增长3.3%,其中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疫情早期,用户出行受限,依托于生鲜电商进行屯菜抢菜成为封控下的选择。一季度履约能力还未被疫情大幅波及,生鲜电商、外卖、零售到家也都成为了受益者。
叮咚买菜也不例外,订单数量达到8060万份,同比增长15.6%。订单量和客单价的大幅增长下,带动交易额同比增长36%至58.5亿元;营收也达到54.4亿元,同时营收规模连续两个季度环比下跌,增速也下滑至43.2%。
这并不是叮咚买菜第一次因疫情获利。2020年新冠肺炎首次爆发,让快要濒死的生鲜电商喘了口气。从2020一季度开始,叮咚买菜的营收迎来高速增长。疫情缓和过后的2021年一季度叮咚买菜虽依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已迅速降至46%。
作为新兴赛道的成长型公司,高增长才是迎得高估值的有利条件。没有疫情加持,短期叮咚买菜只能烧钱换取增长。2021年Q2营销费用4.1亿元,同比增长274%。2021年Q3营销费用4.3亿元,同比增长207%。疯狂入驻新市场,用户习惯还未被培养,忠诚度不高,复购率很低。盲目拉新给叮咚买菜2021年带来的巨额亏损,这也意味着叮咚买菜在成立初期自身的护城河并不坚固。
业务收缩,垂直电商自我救赎之路
中美金融脱钩的大环境下,中概股股价纷纷夭折,叮咚买菜希望通过增发股票弥补现金流不足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叮咚买菜扩大区域,扩大经营规模,在资本市场已经没有了意义。没有资本市场的持续输血,叮咚买菜就不得不转向自我造血。创始人梁昌霖对业务做出了新的判断和调整,他曾在去年8月的战略会上表示将“规模优先,兼顾效率” 调整为 “效率优先,兼顾规模”。目前看下来,兼顾规模都不需要考虑了,盈利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一季度叮咚买菜亏损再次收窄,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亏损为4.2亿元,同比收窄了近7成。这主要归功于毛利率的明显改善、履约费用下降、市场营销力度的减弱。毛利率由18.9%提升至28.7%,履约费用率从39%下降至27%,营销费用率由8.4%下降至3.2%。
但资本市场似乎并不买账,盘后股价上涨仅不到2%。归根结底是生鲜电商的模式过重,盈利模型尚未跑通。
在上个季度,叮咚买菜就已宣布上海市场已经实现盈利。但从UE模型来看,上海仅是“微利”经营,并且可能不具备可复制性。生鲜的高成本、高履约费用一直是阻拦叮咚买菜盈利的两大难题。最早进入的上海市场已经依托当地的高消费水平和高订单量,使得单均成本和履约费用明显降低,但利润也微乎其微。而从叮咚买菜整体的平均水平来看,其他市场距离上海还有很长距离要走。并且未必有上海地区的消费能力。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这也导致叮咚买菜更适应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用户的消费习惯难以培养、获客成本较高,对已经连续亏损的叮咚买菜并不友好。近日近日叮咚买菜被曝一个月连撤六城,包含了天津及河北、安徽、广东省份的部分城市。目前华北市场只剩下北京还在运营。叮咚买菜在资本市场上难获得融资,砍除难盈利的城市,尽快完成自身造血成为最优解。
为提高盈利水平,叮咚买菜也在提出毛利率更高的自有品牌。叮咚买菜可以基于平台数据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分析,推出更适合平台用户的消费品牌。同时结合自身的渠道助力,可以更有效的节省新品发布的成本。例如,去年9月推出的火锅品牌,首批推出18个口味的锅底和多种灵活的配菜单品和组合,该品类也创下了单日售出20万锅的记录。自有品牌如果达到一定的品牌效应后续也可以独立投入其他电商渠道发展。
但目前自有品牌占总交易额的比例较低,能否承担第二条增长曲线的重任还需要时间验证。2021Q4叮咚买菜自有品牌的商品销售占整体GMV的 10.2%,自研加工工厂的商品销售占整体GMV 6.5%。叮咚买菜曾表示,预计未来自有品牌占总GMV的比例将达到30%。
写在结尾:
电商行业增速放缓,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生鲜电商生意不再性感,也不再成为资本投资的首要选择,但仍有新的发展机会。叮咚买菜一季度营收54.4亿元,同比增长42%。亏损大幅收窄。叮咚买菜需要尽快实现自我输血。退出难盈利的二线城市也是在所难免。
没有资本输血,电商平台也逐渐回归自身的主营业务,从追求增长转变为追求高质量的发展,这也提高了整体的运营效率。减少了为了追求高增长高估值的无序扩张和不合理的投入。资源整合,平台各司其职,未来垂直电商或许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