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传理想裁员写进老板OKR,新势力们好日子这就到头了?

柴狗夫斯基 2022-04-08 阅读: 6,692 次

哈喽大家好,我是宇宙第二反套路、防忽悠、揭秘商业和资本真相的镰刀粉碎机柴狗夫斯基,315干的事,就是我们每天干的事,快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吧~

热钱从互联网行业撤走了,亏损、裁员、倒闭的气味在到处弥漫。

很多人问,后互联网时代,热钱去了哪里?去哪个行业才有钱图,其实有个非常简单的辨别方法。

就是你看哪个行业的媒体最活跃!看看哪个行业的媒体老师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

以及媒体老师们的的文章、视频文案里,总是会出现,XXX碾压XXX这样的字眼,那就对了,热钱来这里了。

这两年的汽车行业,可以说接过了互联网的接力棒,热钱遍地。

数量加起来比蔚小理这些年总销量还要多的车评人说明了这一点。

财大气粗的造车新势力们,也快速在舆论上对传统的BAT、TMD形成碾压。

但是谁也没想到,造车新势力们的好日子有点短!

当裁员来敲门

这一波的大厂裁员潮,造车新势力们本来是吃瓜的角色。

直到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一条微博被重新翻出解读后,这个隔岸观火的场景也被打破了。

汽车行业的吃瓜群众,也开始担忧自己的安全了。

3月初,李想发布了这条微博,大谈OKR的价值,当时这条微博只是一条谈论OKR的微博。

但这两天结合另一条关于理想裁员的疑似裁员的热搜,这条微博也被赋予了新的解读,李想这是在打预防针。

当然,有文化又有钱的人办事,手法肯定是更高级的。尤其OKR这事,可以提升业务运营的效率。

但是是建立在打工人内卷的基础上的,如果延展来看,OKR带来的还有更加残酷的淘汰机制,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把低成本裁员的利剑。

根据爆料内容,理想汽车疑似裁员15%。目前已经写入李想Q2 OKR的最后一条,设计的部门有产品和企业系统,目前在盘点人力成本和工时阶段。

下个月开始,每个人的工时会按照从高到低排序,谁排到最后,直接淘汰。

有网友评价称:把员工按工时排序,末位淘汰,这是逼人开卷的节奏?

目前消息是否属实,还未得到进一步证实,但这一话题已在某职业社交APP冲上热搜榜。

在话题内,除了理想汽车,小鹏也被爆出裁员的消息,有小鹏汽车员工在话题下表示,小鹏已经进行了两轮了。

根据爆料内容,小鹏汽车部分部门裁员比例高达30%-50%,方式拙劣。据称,该部门为数字发展部门。

对于小鹏的裁员,大量小鹏汽车员工在话题下印证了真实性。

甚至很多圈内人,都不敢相信,火热没持续多久的新能源行业居然开始加入了裁员队伍。

这背后,也道出了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国产新势力们的苦衷,热闹的表象背后,实则满目疮痍。

降本,新势力必须要面对的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让一众从0起步的品牌捷足先登,但这个先发优势是建立在烧钱的基础上的。

纵观目前大多数的新势力品牌,虽然销量持续增长,但受困于卖一辆、亏一辆的尴尬局面。

要想长期、持续地经营,降本已经成为躲不开的命题。

在头部梯队,蔚来和理想的净亏损分别为40.16亿元和3.2亿元,而小鹏汽车净亏损达到了-48.6亿元,同比增加了78%。

此外,小鹏汽车2021年营销费用、研发投入分别达到了53.1亿元、41.1亿元,合计达到了94.2亿元。成本持续高位上升。

以全年净亏损额除以全年交付量计算,2021年小鹏汽车每卖出一辆车,就要亏损约4.95万元。

另一家冲击IPO的零跑汽车,三年来总计亏损43.74亿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为-95.7%、-50.6%和-44.3%。2021年,零跑汽车共交付汽车43748辆,营收31.32亿元,销售成本45.20亿元。若不考虑不同车型的影响,相当于每卖一辆车,零跑便亏损近3.2万元。

虽然在销量和利润方面,理想表现较好,但其成本高企也明显。由于员工薪资增加、销售网络扩大、营销推广支出增加,2021年理想汽车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为34.9亿元,同比增加212.1%。

而纵观各项成本大头,无论是研发、渠道,还是营销,在当下的竞争环境里,谁都不敢松懈之外,还需要持续的大量投入。

所以,从人力层面动刀子成为首先。

但前提是不影响正常的业务运营,所以,新能源行业的内卷大幕也正式拉开了……

苦日子才刚开始

造车新势力的崛起,背后核心因素是什么?

答案并不是技术优势,或者产品优势,因为在这些新势力的产品中,质量问题频频发生。

所以,新势力们的崛起,核心的因素是抓住了汽车产业升级变革的关键窗口期,市场的红利,以及大量的资本助推,很快给这些品牌打开了局面。

但是现在,这个窗口正在关闭。

一方面,新势力需要解决高成本、高亏损的难题,这势必会影响到自身发展的速度;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用户对新能源的认知度进一步提升。消费的可选择性变多,以往靠市场红利获取转换的部分需要更加大力度地渠道及营销层面的建设取代,这都是对成本提出的新要求。

更为关键的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开始大规模落地,在这些拥有长期技术、品牌积淀的品牌面前,新势力或许只能通过性价比路线寻求生存空间。

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如果新势力们还没学会自己造血,怕是相当危险的。

柴狗夫斯基
优质科技领域创作者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