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整体格局是,公立医院具有规模大、科室全、综合实力强的优势,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正在向大而精的方向发展,而经营较为成功的民营医院则更多采取了扬长避短的发展策略,侧重于向于专科方向发展,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当前国内上百家的医疗专科连锁机构都基本上集中在体检、眼科和口腔这三个板块,如眼科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爱尔眼科,口腔医疗领域是通策医疗,公立医院的弱项成为了民营医院的强项,两者之间初步形成了有益的互补关系。
慢工才能出细活,专业化品质是民营医院的生存基础
总体上来说,当前民营医院的发展已进入了瓶颈期,一方面是不少民营医院自身的经营业务已陷入了停滞,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公立医院无形中的优势挤压,尤其是近段时间国家也在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大力推动公立医院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去年中旬,发改委、卫健委等部门发布了《“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目的就是要构建更加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
在此基础上,公立医院必然会迎来向上发展的机遇期,县级医院和二级以上医院将会成为建设的重点,大型医疗集团的规模还会加速扩充,未来实力的天平必然会进一步向公立医院倾斜,民营医院则会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
目前正深入推进的集采政策对民营医院整体业绩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例如通策医疗是国内种植牙领域的头部企业,去年前3季度其各项营业指标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其中营业收入2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50%左右,净利润为7亿多元,同比增长了近60%,这两项指标均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水平,门诊人数200多万人,同比增长近40%,但相比前2季度,第3季度的门诊人数增幅下降较快。
原因是受到当地集采政策的影响,市场观望情绪较浓,很多患者推迟了手术,随着全国各地集采政策的稳步推进,当更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被纳入集采目录以后,对于民营医院的营收预期来说,肯定是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影响。
「于见专栏」认为,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于民营医院而言,首先自然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民营医院很少能像三甲医院那样做到规模大而全,所以就需要民营医院清晰界定好自身的行业定位,力争做某个或几个医学临床专科领域的行业小巨人,建立起专业化的技术堡垒,实现专而精的发展模式。
民营医院专科建设的品质越高,差异化服务的优势也就越突出,竞争力自然也就越强,也只有如此,民营医院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如爱尔眼科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眼科医院,它去年前3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0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35.38%,净利润为2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近30%,在医院整体规模较大的基础上,爱尔眼科还能克服疫情的不利因素,达到如此高的增长速度,这充分说明了走专业化道路是大多数民营医院的最佳选择。
其次是要更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医生的实力决定了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品牌影响力,目前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根本要素还是在于人才,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医疗及科研人才,而民营医院自身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其难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
最后是要转变经营思路,民营医院粗放式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注重规模收益而不注重质量效益的路已经走不通了,很多民营医院存在医疗资源储备不足、服务缺乏核心竞争力、重宣传而轻管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会阻碍民营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预见,民营医疗机构两极分化的趋势仍然会进一步加剧,专业、高效、软硬件条件好的优质民营医院仍然具有上升空间,在强大的公立医院面前,民营医院要想生存,也只能是水涨船高、遇强则强。
公立医院的量质齐升,给民营医院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
经过了十多年的高速积累和规模化发展,公立医院尤其是知名医院,大多数已经形成了多院区发展的模式,有的还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大型医疗集团,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拥有4个院区,13个分院,120个临床医技科室,279个病区,近1.4万名医护人员,这样庞大的体量是任何民营医院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公立医院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每年公立医院的患者服务量大约在80%左右,远远超过了民营医院,大而全是目前公立医院的常态化特征,例如床位数是衡量医院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方面公立医院的优势就很明显。
《2021中国医院床位规模100强榜》中显示,有14所超大型医院的床位数在5000张以上,其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8500张床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有6750张床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约6500张床位。
在规模和实力的基础上,提质增效将成为以后公立医院发展的主旋律,这其中最为明显的标志是,被业内称为“国考”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其考评范围于去年被扩大到了近万家二级公立医院。
我们不难想象,在国考的带动和激励之下,二、三级公立医院必然会在医疗水平与精细化管理方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民营医院自然也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已是不可避免。
借助政策的东风,民营医院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毫无疑问,社会办医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家对于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政策是兼容并蓄、各展所长,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通过做大做强公立医院和鼓励民营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序合理竞争。
当然,这对于广大的患者而言是一件好事情,尤其是近两年来,相关部门还密集出台了不少支持社会办医的支持政策,民营医院正步入跨越式成长的快车道。
首先是放开了对设备购置的限制,去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社会办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完全放开了国内民办医疗机构对大型设备的购买使用限制。
与之相应的是,公立医院在这方面则面临着预算收紧的压力,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部门预算》中,公立医院在大型医疗设备上的购买预算同比减少了70%以上,并且各地相关主管部门也先后发文禁止医院通过贷款或借债的方式购买大型医疗设备。
可以预见后续在这方面对公立医院的审核还会更加严格,在政策的一松一紧之下,民营医院尤其是有实力的大型民办医疗机构,将会获得加速发展的契机。
其次是放宽了对医院规模的限制,现在民营医疗机构多数规模较小,其床位数仅占总量的22%左右,去年国家卫健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意见的通知》,其中就取消了对民办医疗机构土地与床位方面的限制,从而消除了妨碍民营医院进一步发展的一项重要制约因素。
相反的,现在很多地区都在鼓励民营医院扩大规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民办医疗机构的数量与规模都是在逐步增加,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一季度,国内医疗机构共有3万多家,其中民营医院有2万多家,数量是公立医院的2倍,一季度公立医院同比减少了70余家,民营医院则增加了1200余家。
最后是可以瞄准康养产业求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保健康复与养老产业正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新热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消费阶层的重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计,到2030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未来有望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与传统的疾病治疗不同,康养产业贯穿了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它在提高居民的生存幸福感和生活品质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去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为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健全养老及健康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与综合性的大型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可以更灵活也更快地介入这一产业,依靠各种新兴技术,在其中担纲更重要的角色,从而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结语
在常态化防控机制下的后疫情时代,医疗消费升级和老龄化社会正加速到来,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因此民营医疗机构仍然会在国内的医疗体系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公立医院的综合优势面前,民营医院的整体发展还将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民营医院将会在差异化竞争中赢得长足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