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当物质方面有了保障后,人们便会开始追求其他方面的成长,于是出现大部分以人性化为核心的消费升级,如娱乐、游戏、影视、动画等。同时消费者也有积极的消费升级需求,要把消费运用到提升自我上,比如健身。
如今,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更健康的身体、更健美的体形,健身已经成为大众日常打卡的任务之一。随着外表焦虑的浪潮日益高涨,健身伴随诞生的相关产业也开始成为一种话语权,身材魁梧,体态优美,已经成为个人或者产业品牌的象征,健康生活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中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约44305家(不含港澳台,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尽管比2019年的49860家下滑了11.1%,但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市场。
中国整个健身行业的健身会员数约为7029万(不含港澳台),在14亿的总人口基数下,中国的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环比去年增幅3.19%,从趋势来看,中国同美国、欧洲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虽然健身有点像“买卖焦虑症”的生意,但体育锻炼并非坏事。目前的健身行业的切入模式主要有三种:传统健身房、新型的线下健身房和一些最近几年火起来的在线健身 APP。围绕这三大“战场”,在健身圈子里各路大神也是各显神通,他们都想搭上这个产业的顺风车。殊不知,看似一片祥和的健身圈子,如今也陷入了“缩圈”之中,三个战场也开始互相占领地盘,争夺愈演愈烈。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云健身”让门店“起死回生”
老苏,45岁,南昌。
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为了控制住病毒的扩散,全国各地要求市民不要出门。一时间,所有聚集性活动全部叫停,谁也不敢轻易出门,更别说去健身房等拥挤的场所。这导致无论是小区还是商业区,几乎所有的健身房都几近关门,健身行业的寒冬正式来临。
“我们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了,只能说走一步看一步,现在我们权当它下个月可以恢复营业。”老苏说,“如果我们下个月还没有办法恢复正常的话,那接下来的情况将越来越复杂。”整个限制出行期间,老苏的心都是提着的,心里想着最坏的打算,同行却一直鼓励老苏这次一定会挺过去的。
身为健身馆老板,老苏也明白这时候不能垂头丧气,但员工们的疑问也让他压力山大: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开始工作,健身馆不会就此倒闭吧,闭馆时间会不会一直持续到半年呢?此时,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多个省市都发布声明,号召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居家健身,并附上完整的运动教学视频。
在各省市各部门的全力宣传下,健身最终似乎成为一种国民意识。运动健身,提高免疫力,拥有健康的身体以对抗新冠病毒,开始在新闻中和人们口中频繁出现。痛苦倒逼着变革,这让老苏看到了一线生机,他觉得与其带着惶恐去等待健身馆再次开业,不如就此把生意做到线上,以拍视频的方式健身,不也是健身吗?
这也许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风港,但如今的情况让老苏不得不想办法继续生存下去,老苏也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说不定这种新的模式,也可能让自己战到最后呢?实际上老苏这把还是赌对了。
老苏迅速组建了小团队进行视频生产,第一步是把原先健身馆的会员们动员起来,先让他们来提升热度和流量。首次尝试他选择随大流,加入直播平台,在固定时间直播,同时在更多的媒体平台开设公众号,用长、短视频交替更新的方式继续吸引新的观众。
中国健身行业市场规模近几年不断增长,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并达到3771亿元。2020年中国健身房会员7029万人,渗透率为4.87%,而美国健身房会员的渗透率为19.0%,这意味着中国的健身房事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半个月的时间,大家基本上是全天候远程加班,边吃饭边回答客户问题都是经常的事情。”老苏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耕耘,凭借着铁打一般可靠的内容质量,加上宣传得体,老苏的网上健身馆粉丝量达到了数十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证实了疫情期间在线健身拯救健身行业的可能性。
早期健身领域的初创公司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以场馆为中心的重模式,其次是以内容为中心的轻模式。重模式的代表是像小熊快跑、燃这类平台,主要和线下健身房进行合作、引流,而轻模式的代表是火辣健身、Keep这类平台,依靠自身的视频教学课程形成线上用户资源。前者直接和健身房对接,变现能力很强,但是覆盖人群比较窄,运营成本比较高,目标用户是重度健身爱好者。
从这个时候开始,老苏就打算把直播变成长期业务,毕竟健身馆已经积累了一波用户,应该要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十天后,老苏健身馆的官方公众号发布第一个系统健身课程产品,其中内容是15天线上训练和定期定量的挑战训练,售价为29元。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老苏心里也很忐忑。课程发布的十天内数据显示,课程的观看人数超过200万,在线观看人数达到7万。可见这次课程的销量上的成功,照这么下去,那么一个月将产生20万元以上的收入。
这次的尝试除了让老苏大赚一笔,还有其他收获。目前已有互联网大厂、 IT技术企业、健身器材企业等类型的公司找他们商谈合作,已有五家企业表达了与健身馆进行沟通的意向。对于未来,老苏还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直播现在成了健身馆的重要业务,并且这个业务给健身馆带来了不少的收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忧的问题依旧明显,如果线上健身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那么将来实体健身馆还有办下去的必要吗?目前一些客户群体基本上是网络群体,他们可能并不热衷户外健身,那么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实体的客户吗?如果实体客户太少,那么店面将再次面临倒闭。
“人还是要乐观一点的,要向前看。”老苏说。
健身之前,装备不齐,快去“发育”
刘鑫,26岁 ,重庆。
自从“全民健身”热潮兴起后,刘鑫就开始郁闷起来。作为运动类博主,如果大家都喜欢健身,那么自己的健身教学文章和视频热度应该上升才对。可事实确是反着来,热度持续不涨也就算了,辛苦剪辑的作品居然无人问津。
翻开评论区,有句评论让刘鑫苦笑不得。某个观众评论称,刘鑫的健身教学不严谨,连最基本的测心率仪器都没有。刘鑫不解,什么时候这种身外之物也变成健身必须了,离开了仪器连跑步都难吗?
在“全民健身”火起来后,随之异军突起的还有相关产业。不少主打健康运动的商家和企业推出一款又一款的精密设备,比如心率仪器,燃脂检测器,热量检测器等等。有些商家还请明星代言,拉动消费热度,传播一个健康运动,精密运动的观念。现如今,你可以看见很多跑步的人,跑步之前都会往自己身上挂着各种“仪器”,然后没跑多久就停了......
其实也有不少人疑问,购买这些仪器到底能不能帮助健身呢,还是“智商税”?资本市场进入健身圈子,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值得深耕的领域,还是说有更多“炒作”成分?总体来说,与 AI相结合的健身产品,确实又让这个行业焕发生机,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对产业贡献巨大,不少年轻企业靠着这波热度,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成为行业中的黑马。
所谓智能健身仪器,是一种集人工智能、硬件内容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健身产品。通过AI高级算法,给每个人按照不同的需求配置专属的虚拟教练。它不仅能满足日常生活中的跑步、自行车等日常需要,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选择,通过“硬件+科技+服务”,以健身仪器为载体,为用户提供课程、 AI互动等多方面的功能。
随着智能 硬件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健身器材将会融入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多个传感器可以实时收集用户的健身数据并传输到个人账户,或者通过立体扫描监测用户动作规范性并及时提醒纠正。此外视频教学课程将结合VR技术在健身领域的应用,用户可以跟着视频内容进行沉浸式的健身训练。
举例来说,当使用者带着AI仪器跑步, AI教练不仅可以报出使用者当前的一些身体数据,还可以识别使用者的动作是否到位,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会给予相应的提醒。对于买了健身卡却没时间去健身房,想在家里锻炼,又想得到一个专业教练指导的人来说,一款AI教练的确可以省下不少事情。
但是,这些仪器真的这么好用吗?刘鑫自己也买了一款智能心率检测器使用了一下,就结果准确性来说,仪器和自己多年的健身经验形成的感受相差不大,但市面上这类仪器众多,价格也是高低不一。
刘鑫想,既然是关乎健康的仪器,那动辄上百不过分吧,如果有更高的追求,可能价格还要更高。电子产品总会有损坏的一天,高昂的价格也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仪器的品质,对于刘鑫这种深健身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标配。但对于偶尔跑步的人来说,加上仪器多少有点画蛇添足,平时运动量不大的话,自己知道身体极限在哪,根本用不上仪器。
几天后,刘鑫又发了一个视频,是关于运动健身仪器测试和推荐的。和其他博主不一样,他没有一股脑的忽悠观众下单买东西,而是通过自己亲身测试,结合不同特点人的需求,分析并给出合适的意见。这个视频终于也火了起来。
或许真的像刘鑫在视频里所说:“健身不是买了个仪器做样子就行的,关键要持之以恒,要下好决心,要做好计划。最重要的是要头脑清醒,否则像无头苍蝇一样,脑子一热买了一堆的AI教练,结果用没几天,发几个朋友圈就压箱底了。”
用心做好每件事
小苒,30岁,昆明。
现年30岁的小苒在昆明一家健身中心当教练。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女神教练。小苒从小就养成了运动习惯,今年30岁的她有长达10年的健身经历,也就是20岁开始健身了。那时她还在读大学,因为大学的空余时间比较多,健身不仅可以让时间充实,还能强身健体,塑造完美的身材曲线。
小苒作为一名健身教练,在社交网络上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健身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苒希望那些需要减肥的女性通过健身来瘦身,而不是走捷径,依赖药物或节食都是不可取的。尽管药物很有效,但对身体副作用也很大,失去了健康的身体怎么能打造完美的身材。
小苒经常会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健身照,或生活照,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生活。在网络风靡之后,李小苒也因其高颜值、年轻,美丽,身材凹凸有致而受到众多爱慕者的追求。那最直观的回答就是追求她的人,可以放一个取号机排队,即使走在路上,也会吸引路人的目光。
事实上,和小苒教练现在的体面,风光,人见人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她心中一直隐藏着无法回头的过去。小苒出生在贵州一个小城市里。父亲是个软弱的人,母亲特别强势,说话非常难听。家里的氛围也是“狂风暴雨”。
上小学时,家里没钱送班主任礼物,老师便开始歧视她,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她一巴掌。可以想象,这对小苒的内心有多大的伤害。毫不夸张的说,从小学到中学,小苒是在霸凌中度过的。她也没法和家人诉说,父母也没心情去管她。
初中一年级,父亲脑梗瘫痪,使这个家庭雪上加霜。这突然的灾难让母亲的压力很大,把积压的脾气都发泄到小苒身上,随时都会打骂两句。这种日子,一直到高三爸爸离世才算结束。那年,小苒以两分之差,去了县里一所护理专业专科院校。幸运的是,整个大学期间,小苒的生活风平浪静,没有什么大的起伏。
毕业后,小苒到一家医院当护士。本来想着就这么干一辈子吧,可对比同期实习生,小苒没有深厚背景,转正之前就被挤出来了。正因为这里碰壁,小苒最后迫不得已,才选择做健身教练。
因为从小运动天赋很好,锻炼身体也是常有的事。小苒在校学的是人体解剖学知识,可以帮助她更好的锻炼肌肉。一丝不苟的性格也让小苒掌握所有的健身动作的要领,她甚至自创了一套全身燃脂的健身操。刚入职不久,她就成为了健身中心的明星教练。一个月后,小苒的学员就超过了两位数。
回忆往事,小苒感慨生活真的是一波三折。从小被校园欺凌,促使她开始锻炼身体保护自己。本是被逼无奈的一步棋,却成就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如今小苒工作稳定,家庭幸福,过几年打算要带着母亲和男友一起移居国外,因为她想在国外开一间健身馆,继续自己的事业。
结语
疫情影响下,健康生活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普及,健身房透明玻璃中透出的健身爱好者举铁、做瑜伽等身影,皆成为城市中靓丽的风景线。
「于见专栏」认为,近几年,国内健身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年产值较高,增长较快。在我国,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健身行业的发展速度仍然相当可观。健身会员总数和会员总数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呈上升趋势。
我国健身俱乐部数量在五年内一直保持较高增长,疫情期间“云健身”的出现,导致健身市场竞争加剧,很多健身俱乐部纷纷倒闭,增长幅度很小甚至出现负增长。但近年来,由于疫情的缓解,疫情对健身俱乐部的影响逐渐减轻,线下的健身俱乐部数量的增长速度开始缓慢提升,积极参加健身运动的人数越来越多,会员人数也明显增加,并且与健身相关的服务产业也趋于人性化。
随着全民健身观念的普及,在今后一段时间,健身产业的热度估计是持续提升,这对于健康中国战略是很好的举措。但同时也要呼吁健身爱好者要注意某些不法商家贩卖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夸大产品效果忽悠买家的现象,这也需要市场监管部门的大力整顿,还健身产业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