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88亿填不了窟窿:6大终极之问,苏宁仍未成功“渡劫”

极点商业 2021-07-08 阅读: 6,287 次

苏宁张近东时代的落幕,就像一条行驶30年、四处漏水的大船,突然一夜间,“失去了”他们经验最丰富的船长,大船未来驶向何方,将增加诸多变数。

7月7日,位于江苏南京市玄武区苏宁大道1号的苏宁总部大楼里,偶有挂着苏宁工牌的员工,行色匆匆进出大楼,看上去似乎一切如常。

波澜不惊背后是暗流涌动。就在此前,掌控苏宁商业帝国30多年的张近东,终于迎来了他的“白衣骑士”,也同时失去了属于他的时代。

7月5日晚,历经数月一波三折后,苏宁易购发布多条公告,拟将16.96%的股份转让至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苏宁由此获得了88.25亿元的纾困资金。

相关资料显示,“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总规模88.3亿元,由江苏省、南京市国资联合阿里巴巴海尔美的、TCL、小米等多方产业投资人参与,在6月23日刚刚成立。显然,该基金是为拯救苏宁于水火,代替原来“白衣骑士”深国资而紧急成立。

根据公告,虽然张近东仍然保住了第一大股位置,但在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苏宁易购将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苏宁张近东时代的落幕。“就像一条行驶30年、四处漏水的大船,突然一夜之间,‘失去了’他们经验最丰富的船长。”一位观察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大船未来驶向何方,将增加诸多变数。

必须意识到,88亿元战投的引入,并不意味着苏宁就已经成功“渡劫”。

“对此前悬崖边的苏宁而言,这确实能在短期内一定程度解决流动性危机,提振市场信心。但从长期来看,苏宁问题并非近百亿资金进入就可以解决,业绩持续亏损、多元化战略包袱过重、主营业务承压能力不强等根本性问题,目前并未看到太多改变。”一位投资人士就表示:如同众多“白衣骑士”最终未能拯救乐视,苏宁未来,唯有靠自救。

88亿元纾困资金,会让苏宁进入新时代吗?疑问重重下,仍难以判断。抽丝剥茧,我们希望从苏宁当前迷雾中,通过对外界最为关注几大疑问的剖析,窥见苏宁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冰山一角。这些疑问包括:

深国资退出原因,到底是什么?苏宁易购资金窟窿到底有多大?是否还会得到后续资金引入?阿里巴巴为何不想当接盘侠?苏宁还有多少包袱资产?打算如何处理?自我造血能力缺乏的零售主业务亏损严重,如何填补无底洞?众多机构进入后,苏宁未来管理是否会混乱?张近东还有多少实控权?

01 深国资退出原因:填不满的无底洞?

“早就听说苏宁资金危机的事情,从我个人角度看,虽然搞不懂张近东如何带领苏宁走到这一步,但也不想它成为下一个雨润、宏图三胞。”7月6日,带着浓重本地方言口音,经常从苏宁总部大楼门前接乘客的刘姓出租车师傅说。

雨润、宏图三胞,和苏宁一样,都是诞生自南京的知名企业,风云变幻中,雨润早已破产重整,宏图三胞奄奄一息,剩下的苏宁,也从去年下半年一直站在悬崖边。

对这位45岁的出租车师傅而言,苏宁陷入资金危机,却给自己带来了小小意外之喜:今年3月,苏宁“砍掉”了往来南京市区内的通勤班车后,他的出租车生意就变好了很多。

这位出租车师傅自此格外关注苏宁相关新闻,7月6日这天,他从手机刷到了江苏国资委进入,深国资退出的消息,心中满是疑惑:“南京是苏宁大本营,江苏当地相关部门出手拯救苏宁,可以理解。但之前不是一直说深国资投资么,为何突然退出了?”

事实上,不仅仅这位出租车师傅,对于业界而言,也是最大疑问之一。

“砍掉”通勤班车前,苏宁易购刚在2月底宣布,深国际和鲲鹏资本共出资148亿元,收购苏宁23%已发行股份。深国际和鲲鹏资本背后,正是深国资。

在彼时看来,这是一笔双赢交易。“深国际主营业务是物流,与苏宁易购在物流方面,可以形成较强的协同效应。鲲鹏资本也可以与苏宁易购在多个领域开展业务合作。”有业内人士彼时就表示,同时也可以解决缺少深圳缺少大型电商现状。

苏宁易购就此拉开股权转让大幕。据悉,在双方签署框架后,深国际与鲲鹏资本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尽调团队进驻苏宁,这个团队汇集行业、财务、税务、法律、人力资源、法人治理等各类专业人士,进行全面尽调。

尽调结果必须没有重大瑕疵事项,这是资金落实的先决条件。此后作价迟迟未兑现,同时苏宁负面消息频频,就已让外界意识到,合作前景不妙。

不出意料,苏宁易购公告前一天,深国际宣布,终止入股苏宁易购。

从深国际说法来看,是综合考量了尽调结果、市场实际情况和股东、投资人利益等多方面因素后,深国资最终作出了终止收购决定,“也是一个市场化的决策”。不过,深国际并未明确退出原因。

目前,深国资退出说法有多种,一是多家媒体报道称,在项目尽调时,此前苏宁在2019年罗静案中爆出的财务问题导致。二是苏宁股价的持续低迷,让深国资这笔交易成了亏本生意。

其中,两则消息,被外界看成是深国资最终退出原因。

6月2日,苏宁易购公告称,将以32亿元价格,向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转让5.2亿股无限售流通股份。江苏国资拿出32亿元的前提,是和张近东签订《回购协议》,明年4月需以回购的形式还款。

6月15日,张近东本人5.4亿股份被司法冻结,期限为3年。同时,苏宁电器集团因部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触发协议约定的违约条款,被动减持1000万股,并将在未来6个月内持续减持。

股份被司法冻结后遗症是,苏宁电器集团能够转让给深国资股票,已低于需要转让的13.43亿股。同时,从股价看,苏宁易购复牌以来一路走低,从3月初的8.22元/股到停牌前的5.59元/股,早跌破6.92元/股定价。

苏宁股价走势图

“当时,就有传言说深国资不干了。”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回忆,股价持续下跌意味着,此次交易将直接给二者带来近30亿元的损失。

交易就此有更多变数。“深国际是国企,任何一笔投资都要背负‘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风险收益匹配难度本就很高。”有市场研究人士对此表示,从苏宁现有经营状况来看,零售主营业务是无底洞,唯一有价值资产是物流。

问题是,苏宁物流的价值更多依附于零售主营业务,不确定性太大。随着顺丰收购嘉里物流入局B2C业务,苏宁物流即将遭遇京东、顺丰正面厮杀,难以看到盈利希望。

相比之下,2020年安徽国资委豪赌蔚来,半年大赚450亿。多次扮演“白衣骑士”角色的深国资,也在当年“宝万之争”万科股权纷争中成为最大赢家。

因此从现实情况分析,深国资放弃入股苏宁,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一点也不意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可能还是在苏宁频频动作中,发现苏宁债务高企尽显无余——148亿元,很可能投入的只是一个无底洞,超过了原本预计,“咸鱼翻身希望太小”。

02 最大问题仍是钱,成阿里亏损最大投资?

这就是外界最为关注的第二大问题:苏宁资金窟窿到底有多大。

今年4月,苏宁易购在财报中承认,资金窟窿相当大。根据其发布的2020年年报和第一季度财报,2020年年报显示其流动负债总额为1246亿元,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流动负债总额为1182.4亿元。同时,截至2021年3月31日,苏宁易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剩95.88亿元。

而按照Wind网站总结数据,这个窟窿可能更大,已经超过2900亿元,2021年到期债券160多亿元,另外还有银行贷款、国际米兰债务,未向外界披露的私募债等等。

截至目前,苏宁累计被冻结的股份数量近1.3亿股,随着更多债务偿债日期滚滚而来,即便88亿元纾困资金到位,苏宁偿债压力也未减小。从此前数据来看,2021年到期各类债务总计约160亿元,需要兑付。

很显然,对苏宁来说,截至目前,最大困扰仍然是钱。88亿元的战投引入,确实能在短期内一定程度解决流动性危机,提振市场信心,但并未彻底解决苏宁的资金问题。

不过,苏宁想从“新新零售基金二期”中获得更多资金引入可能并不容易。一方面,根据公告,苏宁将充分发挥联合授信机制的积极效应,为苏宁易购提供紧急授信,增强苏宁易购的流动性,促进企业经营活动恢复良性循环。简单来说,就是帮助“黑名单”中的苏宁,获得更多银行贷款——这很可能是苏宁接下来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从股权方案转让来看,88亿元纾困资金却有众多机构参与,背后充满了各方角力与博弈。

“合伙人名单里,共有三类机构:一类是江苏本地证券机构——华泰证券;二是原本对苏宁有战略投资的阿里;三是此前与苏宁长期合作的TCL、美的、海尔、小米等供应商。”有投资人士对此表示,这是真看好苏宁未来,还是出于无奈出面站台,外界对此也颇多猜测。

“哪里有什么豪华的新朋友圈,其实大都是利益相关的老朋友。”上述人士表示。

最让外界关注的无疑是阿里。根据公告不小篇幅的解释,阿里只是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出现在名单之中,目的和形式都不一样,淘宝中国对苏宁易购的持股比例保持19.99%不变,二者并不存在 “一致行动人” 的关系。不过,公告并未披露阿里在基金中的持股比例。

去年底,张近东曾将苏宁控股股权质押给阿里,得到10亿元借款。今年6月,市场一度传出阿里继续加码投资传闻。最终投资方案,打破了上述传闻。

“阿里不愿意继续加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规避反垄断方面的风险,二是上次投资实在太亏。”有分析人士表示,这也是在监管跑步入场后,阿里为何在公告中,刻意强调第二大股东、第三大股东之间的独立性,并在投资主体上进行区分等地,其实是显示阿里在竭力避免成为苏宁第一大股东。

此外,阿里上次对苏宁的投资,堪称阿里历史上投资亏损最大案例之一。

2015年8月10日,阿里以283亿元、15.23元/股价格认购苏宁非公开发售股票18.6亿股,从而持股19.99%,成为第二大股东。同时,苏宁以140亿元人民币认购阿里不超过2780万股的新发行股份。

2017年和2018年,苏宁分三次套现全部股票约280亿元,整整赚了140亿元,成为那几年财报盈利的主要粉饰。此后,苏宁先后花27亿元和48亿元收购了万达百货和家乐福中国

对阿里而言,6年来未抛售过一股。按照苏宁易购本次停牌前5.59元/股的价格计算,阿里账面浮亏已达179亿元。

“不管是从外部监管,还是内部利益上,阿里实际上都无心加码苏宁。此次以有限合伙方式出现,原因从公告中的‘受邀’二字就已明显。”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03 主营业务造血无望,包袱资产如何处理?

当然,对于外界投资者而言,投资任何标的关键,最终还是看其主营业务成长性如何。

一般认为,苏宁资金危机,来自其从2012年开始的多元化盲目投资。从2015年到2019年,苏宁易购对外总计投资额超过了700亿元。其中,包括22亿元收购PPTV、42亿元收购天天快递、95亿元入股万达商业、27亿元收购万达百货、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等。

这些投资,由于失血的多,挣钱的少,让苏宁深陷漩涡。“这只是部分原因,说明苏宁多元化扩张战略、思路、执行存在严重问题。”互联网观察人士林斌认为,比如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都在布局多元化,投资额也远远超过苏宁,却都成长为一个庞大生态体。

企查查数据显示,十年来,阿里系对外投资事件共516起,总投资金额达8262.3亿元人民币,平均每起投资金额为16亿。腾讯也不遑多让,仅仅在2020年投资总额就超过了120亿美元——1年就超过苏宁所有投资总和。

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也不是所有投资都是赚钱业务,失败率也相当高。比如阿里,合一集团、阿里影业,以及给苏宁的283亿元,都堪称投资失败案例;腾讯也不少,6.1亿美元投资唯品会、投资拍拍、高朋、腾讯微博等等,都是失败案例。但由于核心业务(电商、社交游戏)的快速增长,上述失败投资“无伤大雅”。

“多元化不应该成为苏宁失败最大借口,真正原因,是苏宁在核心业务,也就是零售主营业务上造血能力严重不足,甚至可以说没有。”上述分析人士认为。

这从数据可以说明。苏宁易购归母净利润自2011年开始下滑,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那么自2014年起,苏宁易购实际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也是从那时起,苏宁易购频繁通过出售股权、售后回租、关联交易等方式增加利润,维持“盈利的体面”。

此前,业界通常把苏宁主营业务的亏损,归于苏宁在线下的大规模布局和扩张。比如苏宁小店,但是超过5000家的苏宁小店由于亏损严重,已经在2019年下半年从上市公司中出表,同时在去年疫情暴发后,苏宁小店已进入关店大潮。苏宁小店即便继续亏损,也不应该对苏宁易购主营业务造成任何影响。

事实是,苏宁易购亏损并未放缓。2020年,苏宁易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负42.75 亿元,这也是苏宁易购自上市以来亏损最严重的一年。

如果说2020年的亏损可以归为疫情影响,但最新业绩预告却显示,2021年上半年预计亏损25亿元至32亿元。其中,苏宁一季度净利润4.5亿元,扣非亏损9亿元,也就是说,二季度亏损了30亿-35亿元左右。

另外,根据苏宁官方宣传,截至2021年5月已开出第9000家门店,加速抢占三四线下沉市场的零售云,虽然宣称2020年已全年实现盈利,却仍然难以抵消整体亏损的扩大。

苏宁把亏损原因,归为第二季度销售收入可能同比下滑超过30%。“这表明的严重问题是,苏宁零售主营业务亏损背后,是GMV销售收入、毛利额已大幅下滑。”一位财经人士分析。

GMV销售收入下滑,意味着经营净现金流在不断减少,线下门店、供应链体系也未发挥应有作用,远比亏损更为危险。对苏宁易购而言,这个趋势从去年就已开始,2020年营业收入为2522.96亿元,同比下降 6.29%。

遗憾的是,苏宁却未有什么解决办法。唯一依靠的,就是不停变卖资产,包括门店物业、投资股权、土地使用权等,也包括曾经花巨大代价买来的多元化业务。

2021年上半年,“聚焦主赛道”的苏宁,先是宣布原地解散刚夺冠的江苏苏宁足球队,再将亏损严重的天天物流业务大幅收缩;6月又出售商品房产,其电竞战队也有传闻指将被转卖。此外,上个月市面上还传出苏宁将其位于南京的员工宿舍出售等消息,但是均遭到苏宁官方辟谣否认。

对于“该砍就砍”的苏宁而言,这种否认多少有些苍白无力,有苏宁内部人士就表示:现在全力保住最值钱的苏宁易购,其他的能保就保住,不能保就破产。

那么,一个问题是,88亿元战投不能彻底解决危机之后,接下来苏宁还有哪些业务可以砍掉?

“PP体育是当前苏宁最大包袱,很有可能即将砍掉。”互联网观察人士林斌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到现在为止苏宁在体育方面的投资已经超过200亿。此前每年在采购版权上的花费就达到了三四十亿元人民币。不过,高额版权费支出背后,却始终找不到更好的商业变现模式,PP体育如果砍掉,外界不会意外。

另外还有一个关注点,是20亿元收购的国际米兰70%股权,会不会彻底出手。

今年意甲夺冠前,国米被曝净债务高达5亿欧元,面临全面重组风险。最终,苏宁迎来了“白衣骑士”橡树资本,为国米完成2.75亿欧元融资。

关于这笔资金,媒体说法不同。彭博社称,这包括2.45亿欧元的贷款,外加3000万欧元的股权收购(31.05%),需3年内偿还;但多家意媒称,这2.75亿欧元全部是贷款,橡树资本首付3500万欧元,剩余款项分期支付。苏宁集团以68.55%的股权作为抵押,若苏宁无法按期偿还,国米将落入这家美国资本手中。

无论是什么情况,都在说明:这又是一场巨大赌注,还款期限一至,要么还清贷款、名利双收,要么就可能满盘皆输。

04 无实控人后,企业决策会受何影响?

对于苏宁易购而言,还有一个关键追问,无法回避:众多机构进入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苏宁,未来管理是否会更为混乱?张近东还有多少实控权?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一般可简单区分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绝对控股就是持有股权比例高于50%,而相对控股一般的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有财经人士分析,所谓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就是不存在直接或间接持股50%以上的控股股东,也不存在实际支配公司股份表决权超过30%的股东。

这并非个案,此前的平安、伊利格力,曾经的万科、海通证券等等,都有类似情况存在。

“这种情况下,公司实质控制人就是管理层,干得怎么样,要看管理层居心如何,是否尊重股东利益。”上述财经人士表示,管理层有干得好的,比如平安、格力,但这只是少数,总体来说“上市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就像没有了大船的掌舵者,是公司治理的噩梦。”

实际上,这还容易导致董事会之争——从苏宁易购董事会来看,除董事长张近东和副董事长孙为民外,任峻、孟祥胜两位非独立董事也均由张近东提名,代表的是“苏宁系”,第二大股东淘宝中国则提名了杨光、徐宏。有观察人士表示,如无意外,此前由张近东提名的任峻和孟祥胜,将由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提名的两位非独立董事所替代。

看上去,比例均衡的董事会,是张近东为引入战投所能做的最好安排。

“没有表决权后的问题是,由于机构众多,利益难以协调,都要维护自家利益,甚至这些机构之间,本身就有竞争关系,董事会很难达成意见一致,企业决策或者受到严重制衡,最终执行力是否会有影响有待观察。”上述财经人士表示。

这意味着,苏宁易购管理层未来进行怎样的相应调整,将同样关系着苏宁未来命运走向。

这一切关键,可能仍取决于张近东,能否像以前那样,力排众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尽管他不是名义上的掌舵者,但无疑他仍是苏宁集团,最具话语权的人物

从白手起家,到掌控苏宁商业帝国30年,张近东在苏宁每个重大决策上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当年从批发转型连锁卖场,还是从线下转型线上,都是张近东“力排众议”的结果。

“苏宁多元化和线上转型的失败,也不能归咎于张近东的策略问题,这本来就是业界大趋势。”业内人士认为,对张近东而言,真正问题是,执掌30年后,苏宁依然保留着相当“传统”的管理方式,这最终成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苏宁管理层没有互联网基因。《财经》报道称,在苏宁易购的高管名单里,全部都是在苏宁工作多年的“老臣”,六位高管平均年龄46岁,其中年龄最大的现任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53岁,2001年加入苏宁,已经在苏宁工作了20年。

又比如,类似京东管培生的“1200工程”,也被内部人士在各种社交平台频频质疑,既没有科学管理也没有培训。

积重难返,无论如何,仅仅是88亿元战投的引入,不能表明苏宁“渡劫”成功。

遥想“美苏争霸”,“美苏京东”大战,历历在目。叹如今,一代线下零售枭雄断臂求生,让人唏嘘不已。而曾经的老对手国美,在经历了涅槃后,迎来了灵魂人物黄光裕的掌舵,江河日下的苏宁遇上摩拳擦掌的国美,也许时空的机会站在了国美一方,国美能否抓住窗口再次雄起?未来线下零售企业走向何方?故事在继续……

侠客行》中有台词: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赢到头来却是输。只不过,不知苏宁管理层,是否像马云一样,喜欢金庸笔下的江湖。

极点商业
原创深度,新锐见解。从ToC到ToB,做*硬核的TMT、新经济公司商业模式分析与商业故事洞察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