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颠覆者OR赋能者?互联网医疗赛道的巨头格局未定

互联网江湖 2021-05-18 阅读: 6,159 次

300.jpg

一个行业能不能迸发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有两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一个是规模,另外一个是价值。在过去的2020年中,互联网医疗赛道充分展示出了这两点。

根据《2020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互联网医院月接诊人数超过3亿人次,已上线互联网医院数量超600家、持牌网上药店数为693家,互联网医疗月活用户规模超过5400万。

数据的背后,是日益增长的互联网医疗赛道的规模,而2020年初疫情的突如其来,使得市场重新发现了互联网医疗赛道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赛道的演化:从需求聚合到资源聚合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整体来看其实是一个需求聚合到资源聚合的过程,从时间线上来看,健康领域的发展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整合需求的阶段,用户互联网的术语来讲就是聚合流量。

互联网医疗行业第一回合的竞争,成功跑出了丁香园、春雨医生、叮当快药等玩家。根据天眼查App融资信息显示,即便是在整体环境转冷的2016年,叮当快药还拿到了来自软银的3亿人民币战略融资。

图片1.png

互联网医疗赛道真正的爆发,是在2020年。这一年疫情加速了需求的聚合,健康流量的基本盘迅速扩大。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疫情期间,百度分方面联合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接受了了超过670万人次的问医生,页面浏览量超过2.6亿人次;在线医药平台叮当快药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新增用户46万,疫情期间服务人次超过600万;京东健康日均问诊量达到10万。

医疗赛道一直以来都是供需失衡的状态,资源导向型是典型特点,因此,疫情引爆需求之后,接下来就是搭建供给体系。

第二阶段,是巨头竞争,核心就是建立生态,聚合资源。

医疗赛道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规模赛道,一个是体量大,另外就是资源整合难,因此注定了只有巨头才能玩得转。

去年3月份百度健康上线后,百度搭建起五大健康体系,形成了以百度健康医典为核心的知识科普生态,和以在线医疗咨询为核心的健康服务生态。

2020年,百度“问医生”接入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等行业优质的在线咨询服务方,并联合多家医院以及医疗机构专家入驻,此外,百度还邀请钟南山、李兰娟等权威医学专家直播,强化知识与服务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百度健康其实有两个很难被替代的优势,一个是百度作为知识信息入口,有很强的精准流量聚合的能力。第二个优势就在于以小程序为入口,百度通过服务体系的搭建,能够与需求入口无缝连接起来。因此,服务化就自然而然的成为百度做大健康的一个发力点。

在服务化方面,百度健康医典、百家号、百度直播等产品形成健康知识信息服务矩阵,再加上问诊服务、慢病管理以及医药电商等等服务矩阵,百度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线上健康服务生态。

阿里方面,去年阿里健康更名为“医鹿”,在医疗服务体系搭建上,仍然有很强的工具属性。比如阿里健康改版后,更加突出“极速问诊”和“专家问诊”功能,目的还是在于强化满足需求的能力。

阿里的优势在于,强工具属性下流量的转化率相对较高,作为电商平台,阿里从医药切入有较强的变现能力,这一点从阿里健康的财报中也能窥得一二。数据显示,医药自营业务为阿里健康贡献了82.95%的营收。

在战略布局上,阿里试图建立起覆盖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的全链路的健康业务。

实际上,医药电商本质上还是阿里一直很擅长的B2C生意,阿里在整合供给满足需求上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但医疗资源实际上一直都掌握在大型公立医院手中。而医疗行业中的互联网玩家不是要做颠覆者,而是要做医疗产业的赋能者。

腾讯方面入局健康领域,则依旧以微信为核心,去做健康服务的延展,从去年1月份微信九宫格上线医疗健康板块,到投资丁香园、森亿智能、微泰医疗等企业,腾讯也正在构建起自身的医疗健康版图。

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内容生态,以及小程序构建起来的服务生态,始终是腾讯深入健康赛道的基本面。从医疗健康出现在微信“九宫格”,到通过微信、QQ给腾讯医典引流,面向C端提供专业医疗健康信息,腾讯在健康领域不断加码。

互联网玩家能够做的其实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做医疗需求的一级分发,即通过在线的问诊服务帮助医院做在线分诊,以减轻医院的压力。另一个就是做产业链的整合,从产业的供给侧,做To B的资源整合。

在需求分发上,百度从知识信息切入链接自身搭建的服务生态,阿里从最擅长的医药电商作为突破口,腾讯则以微信流量生态为基本盘,各家都延续了自身移动互联网生态上的优势。但大体上都是走的从健康流量聚合,到健康服务聚合的路径。

在产业链的整合上,巨头玩家们也都通过资本并购等方式建立起自身的商业生态,比如深入医药生产研发领域,把行业壁垒做深。

BAT三家布局健康领域,虽然出发点不同,但目的却出奇的一致,都是希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生态,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信任通道,降低医疗资源的交易成本。而这也是互联网健康赛道的演化的第三个阶段。

新技术+旧产业融合加速,医疗赛道需要一场成本变革

互联网商业与医疗结合最深、最为成熟的,是保险业务。在海外已经跑出了Oscar Health这样的企业。在国内,也有平安好医生这样的玩家在尝试。不过,保险对早期互联网医疗的探索而言,只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变现方式,要想用互联网的方式改变医疗行业,需要深入到产业端。

医疗行业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医疗资源的交易,而任何的资源交易都是有成本的,其中最大成本是信任成本。

比如你去买一个东西,怎么去保证你买到的是正品?在电商没有兴起的年代,靠的是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而在如今的电商时代,因为有平台作为第三方平台的商誉以及一整套完善的平台规则,把这个交易的成本降低了。

健康行业最大的成本其实就是信任成本,根源就在于老百姓觉得过看病难看病贵,本质上是医疗资源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因此,如何高效的匹配供需,降本增效才是关键。

为医疗行业降本增效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深入产业链,用技术革新促进行业效率提升。

比如,在药物研发方面,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降低要服务研发成本,从根源上尝试降低医疗资源的成本。目前,业内的玩家已经在这些领域开始发力,比如,百度方面就成立了生物计算实验室,希望通过AI、云计算技术,缩短新药研发成本。阿里方面也在尝试通过AI技术研发药物。

深入产业链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打通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环节,真正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能建立起自身在大健领域的核心壁垒,形成行业竞争优势。

另一个则是在C端,降低患者的信任成本。

现在很多人生病无论大小,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三甲医院就诊,其实就是出于对于社区医院的天然的不信感。比如,在某些乡村地区,相比三甲医院的医生,很多患者对乡村卫生室的医生的医嘱更为重视,这因为村卫生所的医生都是熟人,有天然的信任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可能意味着直播对于健康行业的价值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以前人们寻医问药主要是在线下,与医生之间的互动频率有限,带来的结果是信息交换有限,医患之间难以建立起信任。但直播的强互动性,使得医患之间的能够建立起基本的信任,进而降低信任成本。

百度万象大会上,沈抖曾经讲过一个案例,一个看过健康直播的患者,在就医时会对曾经直播的医生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信赖感,这其实就是直播作为一种新技术对于解决医患信任问题的直观的作用。

无论是C端还是B端,无论是百度还是阿里和腾讯,巨头们都希望能够建立起全链路的互联网健康生态,因为生态一旦建起来形成闭环之后,一是能够降低生态内部医疗资源的流通成本,二是在深度链接用户之后,可以进一步降低就医的信任成本,从而使得医疗资源供需匹配更加高效。

从2020年开始,无论是百度健康上线、阿里健康App更名,还是京东健康上市,巨头们在健康领域布局的节奏在加快,于此同时,直播、AI、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医疗行业的融合也在不断加速。在这个过程中,各家也都不断打破自身的边界,试图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生态和规则。

客观上来看,虽然去年的疫情加速了整合健康行业的发展,但业内的玩家们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以及未来政策上的不确定性。

2017年,一份在网上流传的一份《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使得彼时兴起的互联网医院陷入沉寂。如今行业再度回暖爆发,但监管的影子始终如影随行。

“医疗行业从来都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某三甲医院医生对互联网江湖表示:“医疗行业具有重要的民生意义,因此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的方向即便在长期内也很难改变,(互联网企业)他们在做这一领域的同时,不仅需要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更需要从社会民生的角度去考虑。”

换言之,互联网医疗赛道的竞争,不仅仅取决于赛道内玩家在技术、产业以及商业生态上的布局,也取决于BAT等行业玩家对于医疗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的深层理解,而这恰恰是传统意义上互联网企业不太擅长的领域。

或许,相比商业上的布局,互联网医疗赛道中的玩家对政策的研判和理解,有时更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如今,大健康的风已经吹了起来,互联网医疗赛道的巨头格局依旧未定,未来究竟如何,我们且行且看。

互联网江湖
互联网江湖,tmt领域深度解读!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