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在厦门的「元初食品」是国内零售业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偏安一方的社区零售、定位“健康三餐提供者”,特色鲜明——丰富的全球商品、高品质观感、极致的性价比,以及店里熟食档口升腾着的烟火气,“小而美”地服务于周边“对食品有较高品质要求”的社区中高端人群。
很多去过美国的人有体会,「元初食品」与当地很有名的社区食品超市Trader Joe’s(有人将其谐音称为缺德舅)很类似——不是基于低价、比价的那部分主流市场,而是差异化运营,细分场景、做深中高端客群。
元初食品总裁陈启明自己也说,存在一种“元初零售洁癖”,坚持自有品牌,在品质上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学习Trader Joe’s的商业纯粹。
Trader Joe's自有品牌产品占比 80%,而20年前创立的「元初食品」,自有品牌“基因”也已成为其“脸面”和特有符号,可以说是国内社区零售自有品牌最强的一个,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近 60%,海鲜等品类甚至占到90%以上。
2018年,「元初食品」发力“数字零售”,异地“破冰”也有所提速。2018年10月登陆泉州,2019年3月试水深圳。截至目前,「元初食品」在厦门、泉州、深圳、温哥华、大连,全球范围超过130家门店。
尽管消费习惯变化,电商、疫情……让线下零售在近年备受打击,但「元初食品」依然每年保持着2位数增长。
不过,这里要谈的不仅仅是元初的自有品牌,还有基于这个核心力下打造的新能力「组合拳」。
「零售氪星球」最近访谈了厦门元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苏辰,谈及「元初食品」的能力特色,用他的话来概括,就是“专注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在擅长的领域做能力组合。”
细细梳理下,「元初食品」确实是有几套「组合拳」。
比如,围绕主品牌「元初食品」社区生鲜超市的多业态矩阵「组合拳」。自建品牌、自建渠道、自控供应链是「元初食品」多年的核心优势和“内力”,这得以支撑了前端多个业态:元初食品零售商超、吾食初便利店、元初到家店、元初食堂、前置仓等。门店依场景而设,社区店、商圈店、Mall店等等,店面大小不一,“小规模、多点位”,前端碎片化获客和连接,构成无限场景,覆盖需求。
再有,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组合拳」。围绕用户需求,「元初食品」将近年出现的前置仓、社区团购等新零售能力与线下门店逐层深入「组合」起来,从线下向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进化,实现了很多传统零售店很难解决的线上线下打通,线上线下交易的闭环。
2019年,「元初食品」通过(前置仓)门店到家升级到“前置仓到家形式”来做整体提效,店仓联动提升整个坪效,很快日单就突破了6000单,从接单到履约、物流的全链条实现数字化。
2020年,「元初食品」从“门店到家”升级到“产地到家”。通过产地直采、线上小程序预定形式,通过前置仓中转,到门店自提或者送到家形式,实现“产地到家”。
此外,「元初食品」还有一个眼下零售界很热门的私域运营「组合拳」。苏辰透露,「元初食品」自有技术团队目前把90%精力放在微信生态,把其所有能力看成自己的App,打出一套小程序、公众号、微信支付和视频号的「组合拳」,构建了一套私域运营体系,这也是目前零售商和品牌们都在热衷探索的能力。
通过私域运营,「元初食品」很快实现了30%的线上渗透率跟45%的周复购率。目前,订单里生鲜占比超过69%接近到70%。2018年上线不到半年就累积了30万用户。
苏辰得出一个体会,“我们认为私域运营最重要的点在于,能够给你源源不断的提供高黏性、高复购跟高净值的这样的顾客。”
————————
几天前,包括「零售氪星球」在内的媒体访谈了厦门元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辰,以下是与苏总的对话(有删减):
Q: 元初组合了微信的哪些产品构成了自己的数字化能力矩阵?
苏辰:在去中心化时代,构建自己的运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把租金变成流量,把散客变成回头客,是我们在做私域运营的时最重要的课题。
微信是去中心化的产品生态,很多商家担心无法像App那样将用户归集。但反过来想,我们可以将微信所有能力看作自己App的能力。怎么理解?小程序在其中承载的可能是交易,可能是服务;公众号在其中承载的可能是消息的触达,可能是商品的传播;支付承载的是把内容跟交易做连接;视频号可以将流量从公域引流到私域平台。
目前来讲,公众号、小程序、支付、视频、社群——微信这五大板块构成了元初的能力矩阵,涵盖了用户到店前、到店中、支付后、离店触达,以及复购跟裂变整个全链条的环节。
我们与微信公众号团队及支付团队合作了两个很值得分享的案例:
一是利用服务号的对话能力实现用户的精准触达。通过活动,通过二维码让用户关注公众号获得福利,在用户一次消费完以后,再用服务号进行二次、三次的触达,从而唤醒下单,转化率提高了三倍。
二是跟支付团队合作的会员卡2.0系统。通过该系统,用户在元初门店支付后即可成为会员,得到新人优惠券,我们很快实现了日拉新六倍的增长,每天大概1500个新会员。
Q: 怎样利用微信生态迅速建立用户认知,并提升拉新能力?
苏辰:元初在2018年开始构建数字化运营能力,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上线了“元初到家”小程序,是首批在小程序尝试生鲜到家的商户。
标品搬到线上简单,生鲜相对更难,但生鲜是高频刚需产品,比较容易建立用户认知。我们当时基于小程序做了一个“生鲜退差价”功能,即生鲜非标品,用户以标准价格购买,实际多出克数,不会加收费,如果少了克数,对应金额会退给用户。这获取了很多客户的信任。
再比如,线下我们与微信支付合作,上线了自助收银系统,给进店用户发放带有小程序二维码的冰箱贴物料,扫码可领红包,用户想吃东西的时候扫冰箱贴上二维码就可下单,一小时送到家。从获客,到拉新,到促活,到留存,到裂变,每一个环节跟运用支付的能力,不到半年就累计了30万的私域客户。
元初到家只是一个小程序,目前线上占比超过30%,共有120万会员在私域盘子里运营。每日有超过6万的客流,会员占比超过了74%。
Q:元初在微信端的庞杂数据是如何做管理的?如何用与前端打造流量闭环?
苏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支付、视频号、社群都是前端,它是去中心的,但我们内部专门技术力量自建了中台,对所有前端数据集中化管理,打通线上线下。“大中台、小前台”。
我们的产品线其实非常广,从“元初到家”小程序,实现生鲜到家、全国送、社区团购、预定制等等业务流,包括前置仓整条履约线、履约系统的打造,拣货、店仓的管理,接单配送,背后必须有强大的中台能力。
比如,我们跟腾讯有数团队合作,把元初包括公众号、小程序、企业微信里在内的私域用户池做了分类,通过会员中台跟腾讯有数对接,实现会员中台用户包的筛选,并把用户包在公域流量进行广告投放,包括朋友圈广告、社交广告等,再把公域流量获得的用户引到私域用户池,形成公域到私域的用户闭环。
Q: 元初做线上运营是否包括第三方到家平台,怎么均衡力量分布?
苏辰:目前我们90%的精力都是在微信生态圈去做用户运营。在第三方平台运营得也不错,2019年我们已经做到饿了么华南区域连锁商户第一,在美团的成绩也不错。
但我们还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微信生态,或者说自建的小程序上,主要基于个性化需求,这个需求很难通过平台体现出来,或者说平台无法完全传递我们需要的用户价值。
但不管是元初到家小程序,还是美团、饿了么,从定位上,都是我们的前台之一,最后数据还是要归于中台。所以,我们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开源做很多事情。
Q:元初目前线上线下销售占比的情况?
苏辰:我们线上占比已超过30%。一般零售行业这一占比在5%以下,甚至有商户是1%。也有做得非常强的,像盒马已经过半了。不过,我们不会只考虑线上,线上线下各有其价值与快乐,传递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线下可能是各种烟火气的体验,线上则是效率体验。
回到财务模型上,如果只做生鲜线上的零售,在财务模型里,物流占10%~15%,营销占10%~20%,对比线下,这部分可能是人工和房租,所以如果线上线下对立,是不会形成合力的。
我们把线上跟线下放在一个财务报表里,就不会导致线上盲目补贴拉用户而挤损线下用户。最后,我们得到的是理性的顾客。
Q: 您把未来的零售称为「素质」零售,而非单纯「数字」零售,意味着什么?
苏辰:我觉得未来每个零售企业都应该有跨界、跨领域的技术能力,包括供应链技术、商品开发技术、用户运营技术等。我们有三个技术创新值得一提:
一是供应链领域的创新。元初在加拿大有自有品牌研发中心和商品开发团队,去年做了两个海外直采的爆品:加拿大珍宝蟹和澳洲巴氏鲜奶。生鲜是非常难操作的产品,我们做了冷链包机直达供应链的升级跟改造,顾客只要通过小程序在线下单预订,就可获得产地直采、冷链直发的优质产地商品。
二是渠道创新。元初对前置仓进行了升级,把它分为商圈仓、服务仓。商圈仓是在元初门店密集的区域,通过前置仓在线上集中履约来提效;服务仓则更多承载了生鲜的分切、定制配送、预约配送等优质服务的能力,在未开店的区域实现增量的个性化的能力提升。通过这种改造,实现了全时段多半径的覆盖,整个系统的链条包括供应链也都实现了数字化。
三是营销创新。去年,元初与厦航、戴尔、wechat pay合作了“全球博饼节”的活动,共有40万人参与,通过私域流量和社交裂变拉新,最终交易额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达到300万,算下来整个拉新成本不到两块钱。
我认为,不管你是在一线市场,还是下沉市场,都可以专注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做能力组合,可能是商品、供应链、技术、渠道,等等。用好工具,用好私域流量,都将大有可为。
Q: 现在互联网巨头在社区团购上比较激进,这会对你们有影响吗?
苏辰:大家思考的方向不一样。社区团购有其增长和布局目的,平台思维做的更多的是肉、菜、蛋、奶这些基础品类,价格更低更普惠。这种做法一直有,只是2020年突然有一个爆发。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食品企业,出发点是用户能不能买到更好的产品,产品价值是什么,我们并不是用纯互联网的增长策略去思考问题的。我们定位自己的客群是20%的中产家庭,现在中产的群体更大了,我们可以定位30%、40%的家庭,
对好东西的需求永远是存在的,这是本质的东西,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