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作者|王晶晶
编辑|谭松
来源|一鸣网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就像往湖中投入一颗石子,扩散出的涟漪,远比想象中更大。尽管停摆的酒店已经重新招揽起了顾客,但酒店业的悄然生变的发展风向正在敲响警钟。
从1980年至今,酒店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迈入存量竞争阶段,而行业增速放缓的背后,是酒店产品结构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矛盾。进入消费社会,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无论是经济型酒店,还是中高端型酒店都试图在存量竞争背景下探得新的价值增长点。
一方面,经济型酒店囿于成本压力向上探寻生机。另一方面,中高端市场成为众玩家必争之地,中高端酒店开始向三、四线以下城市下探市场空间。
8月4日,首旅如家旗下中高端酒店旗舰品牌——建国璞隐在上海金融城陆家嘴CBD正式揭幕。总经理孙坚表示,对于酒店业而言,高投资回报率是未来比拼的核心。首旅如家旗下4000余家酒店规模中,经济型酒店占比逐渐下降,未来将持续在中端、中高端发力。
在这背后,根据首旅如家2019年财报,实现利润总额12.77亿元,比上年减少868.48万元,实现营业收入83.11亿元,比上年减少2.28亿元,同比下降了2.67%,业绩增长疲软逐渐显现,盈利能力也逐渐见顶,押注中高端也成为新的关键词。
失落的经济型酒店
上世纪90年代,从锦江之星最早试水经济型酒店,到历经20多年的发展,如家、锦江之星、华住、格林豪泰等一批经济型酒店品牌一路崛起。而回溯其十几年来的发展历程,经济型酒店的乘风破浪还要得益于承接了城市办公、综合楼、厂房、地产等一波时代红利。
但进入今天的酒店市场,地产红利消失、市场饱和竞争激烈、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成本高企利润摊薄,经济型酒店的荣光早已不复。
一方面,囿于定位和产品限制,客房平均收益和入住率都在下滑;而另一方面,租金、人工、能耗、营销等成本却在快速上涨,这意味着经济型酒店的利润将越来越薄。叠加产品老化,迭代升级跟不上新型消费需求。从2005年到2016年,中国的经济型连锁酒店从500家扩张到22000家,翻了四十余倍。但从2016年开始,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增速开始进入下滑区间。
2018年,经济型酒店营业数36383家,客房同比增长20.0%。中端酒店营业数6036家,客房同比增长 57.2%。2016-2018年期间二者同比增速差距不断加大,经济型酒店增速相对缓慢,中端酒店增长率持续大幅上行。
经济型酒店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连锁化市场接近饱和。与之相迥异的是中高端酒店正在出现上扬态势。
数据显示,从目前国内酒店市场份额来看,高端酒店占比5%,中端酒店占比30%,经济型酒店占比65%,精品中高端酒店存在着极大的结构性缺口。
中高端酒店增长动因离不开成本的考量。
在经济型酒店的发展遭遇成本上升压力背景下,部分大型连锁酒店直接找存量物业做升级,发力中高端市场。一方面,存量经济型酒店改建为中高端酒店是一个节约成本且提升收益的选择,另一方面,中高端酒店收益高,回报周期短,高投资回报率成为酒店业下一轮竞争离不开的关键词。
高星酒店下沉圈地
从消费升级的视阈来看,经济型酒店向中高端市场的锚定,是看中了其发展风口,但就中高端酒店江湖而言,自身也是风起云涌,变局横生。
一直以来,国内各大中高端酒店基本都是在一二线城市耕耘,但随着城市资源的限制,市场进入饱和状态以及酒店自身项目的拓展、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市场红利正在急遽消失。
而同时,随着下沉市场超过6亿用户的崛起,商业格局正在发生着变化。三四线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数据与消费升级趋势较一二线城市有着更好的红利呈现,因而三四线城市成为中高端及以上国际品牌酒店发力的主战场。
截至6月30日,洲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422家开业酒店中,近四分之三的酒店位于二三四线城市,387家在建酒店中,约90%位于二三四线城市。国际高端酒店品牌希尔顿在华扩张的51家酒店中,二三四线城市也占了大部分。
但在下沉三四线城市的过程中,中高端酒店的进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就中高端酒店的品调和价格体系而言,对于一些文旅产业较为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其尚能起到赋能该区域整体价值的作用。
但在进击过程中,还将面临更多本土化挑战。酒店标准与当地特色服务是否契合、价格与当地消费水平能否适应、用户体验能否权衡好以及酒店内部经管理念的差异、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等都将是不可避免的难题。
不可否认的是,酒店巨头对经济型酒店业务的收缩战略非常明显,但对于酒店行业而言,在下沉市场还有无数的大众基础消费需求没有被满足,无数消费升级的愿望没有实现。与其说经济型酒店衰落,倒不如说是经济型酒店正在迫切需求重新定义。
可以看到,不管经济型酒店向上探和中高端酒店触角向下延展,都是酒店自身在收益端博弈之后的考量,但从酒店业本质而言,服务体验的升级不能丢,要从行业发展审视自己,更要从消费者的角度驱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