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谁来打通混合云“最后一公里”?唯有容器混合云

郭涛 2020-06-22 阅读: 16,578 次

IDC的报告指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步入“深水区”。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之一,云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及。从最初为了上私有云还是公有云而纠结,到如今越来越理性的企业用户认定了,混合云才是未来的方向。Gartner乐观估计,到2020年底,90%的企业将采用混合云战略。

58eb7bc880ae2_看图王
混合云,最直白的解释是“私有云+公有云”。而实际上,那些已经率先部署了混合云的企业,采用的不止一朵“云”,而是多朵“云”,即混合多云。一方面,随着企业的业务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应用需求,混合云的体量也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众多不同的工作负载需要更加精细化的部署,随之而来的挑战是基础设施异构环境的管理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应用跨平台进行统一分发和运维管理?在混合云中部署应用,如何保证多区高可用?如何满足开发人员的要求,实现DevOps下的应用快速交付?如何在数据流动加速的情况下,保证混合云中数据与应用的安全?

混合云快速、简单、安全地落地,似乎还有“最后一公里”需要打通!那把打通混合云落地各个重要环节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
鱼与熊掌可兼得的混合云
从公有云到私有云再到混合云,某种云模式的流行,与企业上云的实践路径密不可分。一开始,互联网企业、创业企业、小微企业等率先接纳了公有云,公有云的灵活性、经济性等特色得到了广泛传播。之后,更多传统行业客户借鉴互联网思维,也开始积极尝试上云,但是或多或少有传统IT和应用系统的历史“包袱”,以及对数据安全性的担扰,让他们对公有云望而却步。因此,传统行业客户转而选择了更加稳妥和可控的私有云。

其实,在捅破了“上云”的那层窗户纸后,公有云还是私有云之争反而显得没那么重要,上什么样的云,以及如何上,只与上云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和需求目标有关。对于绝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企业用户来说,他们的需求基本一致,那就是兼顾稳态与敏态业务,以一套统一的云平台或云架构支持多种不同的工作负载,既能确保应用和数据的稳定、可靠和安全,又能够支持不断涌现的新应用,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与创新。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听多了,让人感觉这似乎成了一种魔咒,但是混合云干干脆脆地打破了这一魔咒,这也是越来越多上云企业爱上混合云的重要原因。公有云的弹性、灵活,与私有云的安全、可控,有点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混合云这里实现了完美统一。

“私有云+公有云”应该称之为狭义的混合云,而今天更广义上的混合云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混合的环境或架构,它可以将物理的、虚拟化的、容器的、边缘的、云化的环境统一纳管起来,屏蔽各种不同的底层技术之间连接、协作的复杂性,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友好的的资源池。

不同的私有云、公有云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架构、技术,遵循不同的标准和规范,它们之间的连通性、兼容性是具有相当大难度的,数据和应用在本地与云端,甚至云和云之间迁移、共享、协作,不得不跨越技术和厂商层面的壁垒,甚至可以说鸿沟。直到容器的出现,它屏蔽了底层异构环境的复杂性,为上层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接口,为混合云真正释放全部能量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当“容器”遇到“混合云”,企业业务可以自由、快速、无障碍、低成本地在云端部署,企业上云也迈入了“深入区”。
瓶颈究竟在哪里?
容器、Kubernetes就像是“普通话”,让原来操着各种“方言”的混合云内不同的基础设施之间可以无障碍地沟通。但是话又说回来,容器、Kubernetes的出现仅仅是提供了让混合云平滑落地的可能,而实际上容器混合云的落地还要解决诸多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

从传统IT架构到云,企业客户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被某个厂商绑定。混合云环境中,有多个厂商和服务商,并且要在不同的云之间部署和迁移应用,这对企业客户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容器和Kubernetes的出现就像是在混合云演进的过程中划出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从IaaS层面审视混合云,致力于将不同的设备、异构的云环境,包括裸金属、虚拟机、CloudStack、OpenStack等,通过一个云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在那之后,混合云的架构体系以Kubernetes作为标准和基础,并以应用为导向,对底层基础设施的各项能力进行抽象化和标准化,从而使得混合云中的不同基础设施之间的交互可以更加顺畅。

不过,Kubernetes的应用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认知、学习的成本较高,如同阳春白雪,缺少技术积累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企业不太容易自己上手。所以才会有很多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商用发行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降低使用的门槛和成本,让拥有普通技能的技术人员也能轻松掌握和应用。

业务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决定了在混合云环境中,多个容器集群同时存在是一种常态。比如,在云容灾的场景中,需要将同一套业务应用部署到多个集群中,通过集群的联邦能力对多个集群中的不同服务进行调用。再比如,异地多活的场景也与云容灾有相似之处,同样是多集群模式。在混合云环境中,运用联邦技术保证不同集群中服务的高可用性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多集群的管理,从底层基础设施的角度看,就是要保证多个集群的灵活增减和调度;从服务上层应用的角度看,则是要方便实现应用的跨集群部署,以及面向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企业在上云的初期,通常比较关注如何搭建一个云平台,而现在随着云应用不断走向深入,更加智能化的Day 2生产运维成了焦点。容器混合云应该能够加速开发和交付流程,同时也能给运维人员创造更多便利。容器、Kubernetes具有统一部署、敏捷开发、高效运维等优势,可以让企业应用更轻松地云化。在开发和运维人员看来,容器混合云最好是“透明的”,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业务和创新上,而容器混合云可以对底层基础设施的那些事儿大包大揽。总之,Kubernetes集群的运维管理对企业的运维团队来说一项考验,一个能够覆盖应用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管理平台是必需的。

随着新的应用需求和技术不断涌现,混合云也在持续演进之中。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成了混合云新的业务场景。云原生应用的快速普及也加速了混合云的容器化,基于容器标准化封装,解除应用运行环境与混合云异构基础设施的耦合,使得企业更易于实现敏捷开发和持续交付。容器混合云为用户提供容器集群和云原生应用的跨云管理能力,避免了厂商锁定,同时提升了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好地支持云原生业务的落地。
满足你全部想象的容器混合云
在这里要提前剧透一下,6月30日,面向云原生应用的容器混合云——青云KubeSphere 3.0将重磅发布。从2018年的KubeSphere 1.0到2019的KubeSphere 2.0,再到即将发布的KubeSphere 3.0,作为一个管理云原生应用的分布式操作系统,KubeSphere可谓一年上一个台阶。演示文稿1_看图王(6)

在KubeSphere 3.0身上,容器混合云、多集群管理、生态友好的标签十分鲜明。在混合云的管理中,KubeSphere 3.0如鱼得水,它从业务应用的角度出发,沿袭了客户的使用习惯,降低了学习成本,简化了Kubernetes的应用。在多集群方面,从统一运维化管理的场景出发,KubeSphere 3.0多集群支持Solo模式,也就是将不同集群放到KubeSphere一个管理平面之下进行统一管理,集群间互不影响,从而消除了企业IT运维人员管理多个KubeSphere集群的困扰;另外,KubeSphere 3.0还支持联邦集群模式,可将多个KubeSphere集群统一池化,用户只需要专注应用本身,通过联邦的能力,让应用实现多集群间漂移,从而解决跨云应用部署、分发和调度等问题,轻松实现应用多区高可用,并且在私有云、公有云或其他基础设施上的部署都游刃有余。

迈入云原生应用时代,企业用户迫切需要一个趁手的、简便的、高效的工具,KubeSphere 3.0满足了企业用户对容器混合云的几乎全部想象。

郭涛
以“云”为基,以“数”为魂,以“智”为道,新IT,新经济。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