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中国家电品牌在印度过于内敛 这是需要改变的短板

融汇栋蓝科技 2020-04-03 阅读: 7,944 次
中国家电品牌在印度过于内敛 这是需要改变的短板

撰文/蓝科技

在多次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场合,印度一些官方及媒体把三星、苹果和LG等纳入印度加快制造业发展、重点扶持的第一阵营,那么中国企业呢?

其实,目前为止,海尔、TCL、美的、小米、OV等都在印度先后设立了工厂,对印度的制造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为什么很多时候,印度官方或者媒体,在报道印度推动制造业及相关优惠措施时,都习惯以韩美甚至日欧品牌为代表?从这个表象当中我们能读到什么?

我们先看一下印度对发力制造业的决心。

2020年3月21日,印度工会通讯部长拉维·香卡·普拉萨德(Ravi Shankar Prasad表示,印度联合内阁已经批准了对电子制造业的重点扶持,并且已经有两项政策落地:一是政府将在未来五年内提供总值409.95亿卢比(折合人民币39亿元)的激励措施,以促进电子产品的制造,二是对资本投资给予25%的激励。

毫无疑问,政策加持会进一步释放印度制造业潜力,整体有利于推动行业增长。但有意思的是,从迹象看,对印度制造业尤其是吸引外资给予政策扶持来看,似乎从媒体的报道中很少提及中国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首先,韩国品牌在印度知名度更高,有更广泛的市场基础。我们以2018年数据为例,中国产业信息网的调研报告《2018年印度家电行业发展回顾》一文写道:2018年印度空冰洗电市场品牌CR3分别为49%、63、58%、49%,集中度高。具体来看,空调品牌销量前三名为Voltas(本土)、LG、BlueStar(蓝星,本土);冰箱市场为LG、三星、Videocon(本土);洗衣机市场为LG、三星、惠而浦。

显然,在国外品牌中,韩国LG和三星最受认可,中国的家电企业没有一个入围前三。尽管中国品牌最近几年在印度市场增速很快,但总体而言,市场基数比较小,暂时还难以撼动韩国的地位。不过,给韩国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韩国品牌更善于维护并营造政府关系。中国家电品牌需要积极搭建自身与印度政府的关系。和韩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维护当地政府关系方面,不如韩国企业更有技巧。甚至针对政府关系,韩国企业更有前瞻性,他们会依据未来几年可能的市场决策而提前铺垫政府关系。同时,利用韩国品牌的影响力,他们总会很合时机地做一些公益活动,这会成为他们政府关系的加分项。

第三善于营造良好的媒体关系,更懂媒体。中国品牌和印度媒体的交互,往往局限于广告投放、软文传播等。当然,现在随着新媒体和视频的兴起,中国品牌在新媒体的运用方面比较成熟。但和韩国企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这些短板表现在:

印度媒体缺少对中国品牌主动报道的意愿。对家电(手机产品除外)行业发生的一些重大新闻时,印度媒体首先选择的参照物是韩国品牌,当然,这本身也是韩国品牌的江湖地位带来的优势。

中国品牌与印度媒体的沟通技术有欠缺。在与当地媒体的沟通方面存在着技巧上的缺陷,无法形成印度媒体主动了解中国品牌的意愿,这种被动型的报道反过来会强化媒体对韩国品牌的好感。

中国企业不应该止步于产品广告构建良好的媒体关系,更应该通过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战略,让更多的媒体了解中国品牌、主动报道中国品牌,从而更好的影响民众。

第四是中国品牌不能进入印度用户购买产品的第一阵营。这一点和前面提到的政府关系以及媒体关系略有重叠,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点。中国家电品牌应该让印度民众认识到,中国家电企业进入印度之后,会带给印度制造业更大的助力,在加快印度家电普及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印度民众的生活方式。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品牌就是小米。蓝科技认为,小米之所以能够在印度市场势如破竹,不仅仅得益于其性价比,还得益于其良好的政府关系以及良好的媒体关系。有人说小米会吹牛逼,但小米能吹得让印度人信服,这就是本事。

弄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为何印度媒体甚至官方更愿意把韩国品牌摆在桌面上。中国企业比较含蓄内敛,但现在,过于含蓄可能会成为品牌成长的绊脚石。

有时候,可以适当学学小米。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蓝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

融汇栋蓝科技
链接全球商业价值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