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OPPO Watch敲门IoT

刘旷 2020-03-28 阅读: 7,822 次

智能穿戴市场再起新风,一众手机厂商们频频推出智能手表。

作为在智能穿戴行业里的两大巨头,无论是小米在去年年末推出的Mi Watch,还是在3月26日华为即将要发布的新款Watch GT 2e,都不足为奇。倒是OPPO最近推出的新品OPPO Watch,惊起不少波澜。

智能穿戴行业龙盘虎踞,智能手表市场Apple Watch的龙头地位难以超越,而在国内小米、华为的表现也是日趋强势。OPPO选择在此时入场,以OPPO Watch作为进一步建构OPPO IoT的切入点,或许是基于时代大势之下的选择。

事与愿违,OPPO Watch被吐槽又是一款模仿Apple Watch出道的智能手表,OPPO的手机好不容易摆脱了模仿的阴影,又被OPPO Watch拉回。入局智能穿戴的OPPO,还没起步就被冠以模仿的名头,OPPO Watch接下来不一定会有OPPO手机原先那样好走的路。

敲门IoT

2020年的黑天鹅打破了许多行业期待的开春好兆头,而诸多手机厂商的线下发布会纷纷转移到了线上,但是手机新品发布会以及销售渠道可以转战线上,却也依然无法拯救2020年的智能手机行业。

根据IDC的预测,中国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2020年出货量将会同比下降4%,而且要等到在第二季及下半年才有希望回归正轨。而Strategy Analytics给出的数据预测更加的严峻,其认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会比疫情发生之前的预测要减少10%,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更是会出现15%的下滑。

而原本倚重线下销售的手机厂商诸如OPPO、vivo等的日子,将会比在线上风生水起的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们要难过得多。

在以智能手机单打独斗的日子变得越发艰难的关口,为求生存,OPPO开始求变。

和小米宣布走“手机+AIoT”双引擎、华为推出“华为智选”一样,OPPO在去年就成立了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推出“智美心品”子品牌,以进一步加快“5G+AI+IoT”的技术研发。

OPPO创始人兼CEO陈明永在2019年的未来科技大会就曾说过,“此刻,我要说,OPPO不仅是一家手机公司,有超过一半与人工智能、5G和智能设备相关。可以看到,万物互联就在眼前。”

此外,陈明永还表示,万物互联仅仅只是基础,融合才是真正的趋势。OPPO的“万物互融”包括技术服务融合、组织融合、文化融合、以及科技与艺术人文融合。OPPO将会在未来三年之内投入500亿元对5G、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核心技术进行研发。

5G是万物互融的切入口,在5G的高宽带、广连接、低延时让产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不温不火的智能穿戴行业再度燃起战火。

3月6日OPPO召开的线上发布会上除了智能手机的Find X2系列之外,还推出了其第一款智能手表OPPO Watch。OPPO智能手机+无线耳机+智能手表的铁三角,形成了OPPO智能终端的“小生态”。“随时随地,突破联系界限”的OPPO Watch被视作OPPO IoT的敲门砖。

IDC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9年第四季度》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761万台,同比增长达到25.2%。基础可穿戴设备(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272万台,同比增长22.1%;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为534万台,同比增长40.0%。2019年全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9924万台,同比增长达37.1%。

在智能穿戴行业再遇5G新风,凭借技术的发展重燃生命力的今天,OPPO Watch的出现仿佛恰到好处。但是智能穿戴行业里早已巨头压境,姗姗来迟的OPPO Watch想要吃到螃蟹,恐怕要费的功夫不少。

智能穿戴高高的护城墙

从目前智能穿戴市场份额来看,仅仅是小米、华为、苹果这前三名行业巨头,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已经超过了一半。而后面厂商所占据市场份额与前三者相比,更是出现了断崖式的差距。

根据IDC的数据,在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中2019年第四季度,小米以24.1%的市场份额超越苹果位居第一,同比增长达到24.8%;华为则以21.5%的市场份额排行第二,同比增长为37.6%;苹果的市场份额为17.8%排名第三,同比增长达到114.1%;排名第四、第五的步步高和奇虎360市场份额分别为4.6%、2.9%。

同样是手机厂商起家,小米、华为在智能穿戴领域的建树已甩了OPPO一大截,OPPO Watch此时的入局,无疑是虎口夺食。

小米推出旗下的第一款智能手表Mi Watch,连接着已经较为成熟的米家生态是其的一大优势。而OPPO由智能手表OPPO Watch、智能手机Find X2、无线耳机OPPO Enco Free,三大智能硬件组成的智能硬件生态还仍然处于萌芽当中。

小米手表除了连接着米家生态这一优势之外,在其他领域也是动作频频。

3月16日,小米宣布其与蔚来汽车正式官宣。小米手表将会推出一款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车控功能的蔚来APP,蔚来车主只需要通过在小米手表上的蔚来APP就能对汽车各项状态进行查看。小米手表想要成为除了智能手机之外,汽车另一把“钥匙”的野心已经显现。

面对野心勃勃的小米手表,初入江湖的OPPO Watch还显得有些稚嫩。除了小米之外,在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排行第二的华为给的压力,对于OPPO Watch来说同样不容小觑。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2019年华为可穿戴产品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了100%的增长,在2019年的增长更是超过了170%。华为在去年10月份正式发售的华为Watch GT 2仅仅用了45天的时间在全球的出货量突破百万,这一成绩比其上一代产品达到的日期要提前三个月。

而即将要推出的华为Watch GT 2e,更是表明将会在3月26日和华为P40系列一起推出,官方为华为Watch GT 2e做足了预热。徐承东还表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可华为的可穿戴设备,在今年特殊的情况之下,Watch GT 2e的价格应该更加亲民一些。

OPPO Watch凭借着初入江湖的名头赚足了眼球,但是面对即将要推出的华为Watch GT 2e,其初露的锋芒还能持续到几时呢?届时,如果华为Watch GT 2e价格十分亲民,那么OPPO Watch能让消费者“真香”的概率估计又会减去一波。

在巨头的重压下,OPPO Watch想取得一席之地,显得有些艰难。无论是在市场份额还是产品知名度上,OPPO Watch要追赶的路途还很长。而且没有特别的突围点的话,OPPO Watch能否走的出来还很难说。

怎么突围?

在智能手表市场,一旦有新品推出,消费者都难免的会将其与智能手表的龙头大哥苹果的Apple Watch来进行相比,OPPO Watch也不例外。

在颜值方面,如同OPPO的智能手机一样,OPPO Watch一样重视颜值,是行业内第一款采用曲面屏设计的智能手表,一经推出就被肯定了颜值。但是,同样的OPPO Watch也被吐槽怎么这么像Apple Watch,甚至被网友吐槽“方正的Apple Watch”。一开始就被冠以模仿的名头,OPPO Watch想要从颜值方面打动消费者的心,恐怕难脱颖而出。

在价格方面,OPPO Watch推出之时,被视为是对标小米手表的产品。而OPPO Watch的价格区间定在1499-2499元之间,小米手表的定位在1299-1999元之间,还要比小米手表略微高出一些。

OPPO Watch还没有正式发售,在其官网上就已经推出预售立减促销以及后续又推出购买OPPO Find X2 Pro兰博基尼版赠送OPPO Watch的活动。OPPO对OPPO Watch定价的信心,似乎有略微的不足。

在功能方面,就健康监测这一块,OPPO Watch引入了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独家合作的GoMore,采用AI算法来进行运动时的监测,进行科学的评估。同时还能对心率进行24小时的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将会对佩戴者进行提醒。

可以说在疫情期间,大众对于健康监测的越来越重视,OPPO Watch推出的健康监测功能迎合了用户需求。但是在智能手表健康监测这一块,华为的智能手表更为大众所青睐,华为智能穿戴合作厂商奋达科技的Health Watch更是通过了美国FDA的认证。

不过OPPO Watch也有独特的武器,其推出的AI表盘可以根据佩戴者穿衣风格进行变换的特殊玩法,在一定程度之上让智能手表实现了超越普通手表的装饰功能。OPPO Watch多达28款的内置表盘,对于注重时尚搭配的消费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还有就智能手表的续航功能来说,相对于Apple Watch的“一天一充”,OPPO Watch具有一定的优势。OPPO Watch通过搭载高通骁龙与Apollo芯片以及内置430mAh容量的电池,在双擎续航的模式下,选择智能模式,使用时长能够达到40个小时;选择另一长续航模式,使用时长能够达到21天。

以及OPPO Watch继承了OPPO一贯的优秀充电速度,独有的Watch VOOC闪充方案可以实现,15分钟达到充电46%,75分钟便可以充满电量,在众多的智能手表中也能算得上是佼佼者。

在疫情的影响之下,IDC预测在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市场的出货量预计将会下降21.7%,全年预计增幅18.6%,受到供应链、需求疲软、物流等影响,增幅将会有所下降。而目前就算是苹果,其销量也难免受到影响,这对于价格更低的OPPO Watch来说是一个时机,也是具有高难度的挑战。

总而言之,OPPO Watch能不能旗开得胜,对于OPPO继续接下来的IoT布局影响不容忽视。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刘旷
以禅道参悟互联网、专注于互联网+等相关科技领域深度报道。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