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双雄盘踞 新势力入场:疫情之后中国口罩路在何方

科技四少 2020-03-26 阅读: 6,876 次

一场全球性的疫情,把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口罩上,口罩成为每个人出门的必备品,一时间全国口罩市场陷入紧缺状态。

在巨大需求推动下,除了传统口罩生产企业迅速复工复产外,中国石油、比亚迪、格力、五菱等企业瞄准这个风口强势跨界口罩市场,五菱用10天时间完成口罩产能转化,比亚迪用时更短,只用了9天。

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中国的"口罩慌"得到了缓解,但回溯最近三个月的口罩抢购热潮,抛开口罩新势力激起的水花来看,3M、霍尼韦尔两大传统品牌仍然牢牢把握着中国高质量口罩的市场。

近年来,中国口罩产值、产量均在逐年上升,2019年产值是102.35亿元,年产量占全球50%,但为什么难以生产出像3M、霍尼韦尔这样的极具品牌效应的口罩呢?

技术与品牌加持之外,3M与霍尼韦尔还有啥?

一百多年前,五个人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组成3M公司准备开采矿石,然而开采出的矿床却并没有什么价值,于是3M转向了砂纸产品制造,发展至今,产品多达11万种,被戏称为"除了上帝,什么都造"的"最不务正业"公司。

无独有偶,霍尼韦尔也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巨头,其业务涉及航空产品、汽车产品、工业自动化以及特殊材料等方向。而大家熟知的口罩业务只是3M和霍尼韦尔诸多领域的冰山一角。

3M、霍尼韦尔这样的工业巨头,发展较为显著的特点是产业结网,即从公司的、楼宇、工业安全等经验出发,从口罩材料端开始进行研发创新。加之本身的品牌背书,较国内中小型口罩厂家还是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超半数个体防护用品企业都停留在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陈旧生产方式上。国产口罩业尽管已经诞生了绿盾、稳健等品牌,但依然无法与巨头们匹敌。

3M、霍尼韦尔能够顺利抢占中国市场还有一个关键因素:质量过硬。

这两家公司带有较强的"创新基因",较强的创新能力也是3M和霍尼韦尔最重要的发展逻辑。口罩虽小,但也需一定的工艺研磨,专业口罩在贴合性、过滤效率、阻抗性,以及模具精密性上都有很高的要求。

相比传统的过滤材料,3M的高效静电滤棉技术可以提高过滤颗粒物的效率。在N95口罩的官方测评里,3M的产品质量一直是独占鳌头。

霍尼韦尔在口罩领域起步稍晚一步,但也通过收购获得了一些优势企业的专利和技术,它的口罩在功能性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在防尘,防花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且还拥有口罩呼吸阀的外观专利。此外,为了使口罩等防护产品符合中国人的人体尺寸及需求,霍尼韦尔还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建立中国人个体防护需求的资料库,个体模型数据库,进行针对性的研发创新。

在品牌和技术加持的背景下,3M口罩善于把握时机,更是为其布局中国市场方面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早在1990年,3M就已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的工业领域开疆拓土,为矿产、、造船厂等企业的工人们提供工业安全保护口罩。

2003年非典疫情,多年做工业防护用品的品牌加持,叠加电视机前的播出的医护人员都穿戴 3M 防护用品,让3M第一次走向全民视野。

2013年雾霾,全民开始关注PM2.5,3M抓住中国民用口罩市场的空白,将全球工厂生产的口罩都运往中国。当年3M总营收为300亿美金,仅在中国就销售了1亿美金的口罩。此外,3M还针对需求,将零售口罩调整成快消品,并推出净化器等产品。

和3M类似,霍尼韦尔的防护口罩也是雾霾背景下由工业用转民用的产品,并针对中国人脸特征打造了一批体验感更甚一筹的产品。

而年初新型肺炎的来临,让累积了一定口碑和品牌效应的3M和霍尼韦尔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民众首选。

国产口罩摩拳擦掌 寻觅生机

目前,我国口罩产业品牌数量较多,具有影响力的口罩品牌企业很少。行业企业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前三企业品牌占有率不到20%。而随着中国口罩市场的打开,国产口罩也在蓄势待发,但相较于3M和霍尼韦尔,国产口罩在品牌、质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中国民用口罩行业整体起步较晚,直到2016年底,我国才出台第一个民用防护口罩的国家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对相关防护效果和佩戴安全性能提出要求。

其次,许多口罩企业多是从医药行业、日用品行业跨界而来,缺乏专业性的技术支撑与传统工业的创新底蕴,在发展初期,口罩行业内部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内多数企业仍旧停留在代加工,或是贴牌生产的阶段,自发研制技术薄弱,能与其抗衡的口罩企业寥寥无几。

同时,国内口罩企业还面临分销体系不完善的问题,3M和霍尼韦尔等国外高质量口罩牢固地掌握了药店、超市等线下渠道,而国内传统口罩销售渠道仍然主要是依靠劳保商店的小规模批发和代理。

此外,与许多传统制造业的故事相似,传统口罩企业不懂得品牌营销与口碑战,经销商模式让传统口罩企业缺乏品牌建立的动力,反正不管是自家产品还是贴牌生产,都能让企业挣到钱。

伴随着最近二十年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加强,比亚迪、格力等口罩新势力的入局会是口罩行业的最终归宿吗?

显然,没有那么乐观。

疫情特殊时期,企业们强势跨界多是顺势而为,一方面,口罩作为紧缺物资,跨界生产能够为自身员工提供口罩,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兜底,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与会领导表示,对于一些企业担心将来产能过剩的问题,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政府将进行收储。不管是自给自足还是捐赠疫区,企业这番跨界打的都不是盈利牌。显而易见,在疫情结束之后,不管是车企还是家电行业,与传统口罩商相比尚没有足够竞争力。

同时,还应乐观看到,中国大健康产业也在野蛮生长,以空净市场为例,赋能口罩行业,拓展业务边界或将带来口罩行业的新一轮生机。

在国外口罩蚕食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的国产口罩也在逐渐崛起,绿盾、稳健以及朝美日化等口罩企业正在不断地构建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口罩品质。

疫情终将过去,本质上,摆在国产口罩企业面前的仍将是发展问题,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口罩如何突破瓶颈重获发展仍值得进一步期待。

科技四少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科技大事!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