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爬虫业务“踩红线”,同盾科技的“大数据风控”之路如何走?

于见专栏 2020-02-24 阅读: 8,033 次

编辑 | 于斌

出品 | 于见(ID:mpyujian)

近日,腾讯新闻发布的一则“同盾科技涉嫌套路贷非法获利9亿”的信息迅速吸引了舆论的目光,一时间网上议论纷纷。

据报道,同盾科技被曝虽然并未直接参与放贷、进行非法“套路贷”业务,但是它为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客户的个人信息来获取“利益”,此举招致不少非议。

同盾科技旗下的全资控股子公司“信川科技”通过利用爬虫技术产品“数聚魔盒”来获取客户的各种个人信息,为一些涉嫌“套路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每次0.2-1.8元的有偿查询服务,此举帮助了这些平台降低放贷风险以及向用户进行贷款催收。

针对同盾科技提供爬虫技术服务给“套路贷”平台获取利益的行为,有网友表示“技术是无罪的,利用技术的套路贷平台才有罪”,也有网友表示“技术虽然无罪,但同盾科技将技术提供给套路贷平台从事非法活动,其本身难辞其咎”。

显然,同盾科技作为一家技术型服务公司,虽然它宣称为互联网金融、电商、银行、保险等行业提供智能风险管理服务,但究其业务本质,却是靠出卖用户数据给服务对象获取利益,而当服务的对象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违法活动时,同盾科技作为源头的数据提供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盾科技沦为“套路贷”平台帮凶

同盾科技涉嫌套路贷的消息,起源于2019年末央视新闻频道发布的一则关于“揭秘套路贷背后的罪恶利益链”的调查报道,新闻中揭露了上海和杭州两家大数据公司非法获利超10亿的相关细节。

而央视所报道的这家杭州大数据公司就是“同盾科技”。

公开信息显示,同盾科技成立于2012年,由曾任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技术总监的蒋韬所创办。成立之初,同盾科技便获得了IDG资本和华创资本的1000万元A轮融资。这八年来,同盾科技已经累积获得7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超过3亿美元,估值达20亿美元。

在资本的加持之下,同盾科技迅速成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大数据智能风控公司,服务的企业超过1万家。可以说,同盾科技近些年的发展是“顺风顺水”。

不过,本次“套路贷”事件的发生让同盾科技陷入到巨大的质疑声中。据悉,套路贷不仅涉嫌非法牟利,在后续的催收过程中,很多借款人被这些“套路贷”平台电话骚扰、威胁、恐吓和暴力催收,甚至导致一些借款人因不堪忍受套路贷的高额债务和频繁催收而自杀身亡。

在央视报道的这起事件中,就有将近上百人因为“套路贷”平台的催收导致死亡。

而在这条非法利益链中,以同盾科技为代表的大数据公司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据悉,这些大数据公司往往以大数据风控或征信的名义出现,通过强制借款人授权、利用爬虫技术,在数百家网站非法爬取公民的个人信息,包括公民身份验证、电信运营商通话详单、电商数据、公积金、社保信息、学历信息、外卖信息、法院信息等。

这些个人信息收集完毕后,大数据公司会将其做成详细报告,提供给“套路贷”平台作为放贷和催收的依据,使得“套路贷”平台可以对借款人有的放矢。

所以,大数据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是无辜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同盾科技等大数据公司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客户隐私,以买卖客户数据为利润支柱,实际上是“套路贷”平台的帮凶,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吃的也是“人血馒头”。

“断臂求生”后,未来该怎么走?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曾有“得数据者得天下”的传闻,以同盾科技等为代表的大数据公司也一度站在“风口”上赚的盆满钵满。

相关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同盾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6065.6万元、2.61亿元和5.42亿人民币。另外,同盾科技在2016年的付费调用量已经达到4.99亿次,这一数据在 2017 年又攀升至18.08亿次,到2018年进一步增长至惊人的22.87亿次。与此同时,单次调用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从2016年的0.09元/次增长至2018年的0.21元/次。

很明显,同盾科技这几年通过“数据”赚了不少钱。

但随着大数据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同盾科技在“套路贷”事件发生后无法再继续肆意兜售用户隐私数据,于是它当机立断选择“断臂求生”,立即停止了爬虫业务。同时,一些金融机构、银行、信贷平台等也立即响应监管要求主动暂停了与相关大数据公司公司的爬虫业务合作。

本次由“套路贷”事件引发的大数据行业整肃说明了:一方面,大数据公司的发展不能够投机取巧,不能为了获取利益毫无底线,需要合法合规地开展业务,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行业内的公司要对自身业务进行改革升级,要通过综合性的服务和更高的附加值来带动企业的利润增长。

至此,面对舆论风波四起、爬虫整顿“压顶”的境地,同盾科技等大数据公司不得不砍掉这一重要盈利业务。不过,大数据公司也是要“吃饭”的,未来它们该如何走?

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大数据风控公司应将以数据驱动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技术驱动的经营模式,拓展业务方向、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向自然语言处理、物联网传感数据建模等深度学习领域探索,成为行业内的技术供应商”。

在行业逐渐规范发展之际,随着相关监管政策频频出台,目前大数据公司应顺着监管的风向调整战略,不宜进行大规模业务拓展。同时,资本市场对大数据公司商业模式的认知与估值模型也需要改变。只有这样,同盾科技们才有可能会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于见专栏
长期关注互联网、家电、财经、汽车、房地产、人工智能、新消费等行业,为读者提供不同视角的解读。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