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科技述评] “现在是民族危难之际,也是小电的存亡之秋!”“剩一格电,也要为你充上。“小电创始人兼CEO唐永波在公司内部信里说的这几句话,听起来颇为悲壮。
作为共享充电宝的代表企业之一,小电科技此前的发展看起来颇为顺利,如今发展形势急转直下,令人唏嘘。
公开资料显示,小电科技自成立以来就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2017年3月,获得由金沙江创投和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2017年4月初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由腾讯、元璟资本领投,鼎晖、道生投资及上一轮投资方王刚、金沙江创投、德同资本、盈动资本跟投。
2017年5月完成了B轮3.5亿元融资,由红杉中国和高榕资本领投,腾讯、鼎晖投资、众为资本、元璟资本和昆仲资本联合投资。
小电科技于2018年3月完成了B+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该轮融资加B轮融资后总额超过1亿美金,至此小电在共享充电行业估值超过3亿美金。
从业务方面来看,小电科技公开信息显示,其在全国占据1600座城市,用户量2亿,2019第三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00%,峰值日订单量超200万。而根据艾瑞平台对各共享充电微信小程序用户数监测和统计数据,小电在共享充电领域排名第一。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小电很快就进入了唐永波所说的“存亡之秋”。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家共享充电宝的头部企业,为什么会如此脆弱呢?
先看看唐永波的解释:
“这次疫情的爆发影响面之大,对我国经济影响之深远,目前还没法评估。特别针对我们的上游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相关的餐饮、休闲等行业,影响几乎是致命性。我们的模式对上游商户依赖度高,目前全国有大量的合作商户还无法开门正常营业,疫情爆发也不见有缓解迹象,对我司业务的影响非常巨大!用我们这个行业的术语来讲,已经进入“红慌”模式!
现在是民族危难之际,也是小电的存亡之秋!公司收入骤降到冰点,还要解决5000多名员工的工资,以及供应链和各地办公租金费用等多项支出。“
钉科技认为,总结起来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对上游本地商家依赖较大,大量合作商家无法开业,小电收入自然骤降;二是小电的员工人数颇多,成本较大。
也就是说,收入锐减、成本很大,因此就到了“存亡之秋”。在钉科技看来,像小电这样的企业确实值得同情,但同时,小电也应该反思其商业运营模式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并思考如何让其倡导的共享经济更具韧性,而不是一遇风暴就快速崩塌。
虽然小电一直在融资,用户量和营收数据都在增长,但盈利能力恐怕还是非常不足。在互联网特别是共享经济领域,很多案例已经说明,仅仅靠融资支撑发展的商业模式,迟早都要出问题,比如共享单车明星企业ofo如今已难以为继、几近破产。一个不赚钱或者较长时间内无法规模盈利的项目,无论是创始人还是投资者,都应该深刻反思。
钉科技认为,如果持续不赚钱,就无法形成发展的正循环,无法储备一定规模的应急流动资金,所以一旦遭遇资本断档或者类似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就格外突出。
此外,小电提到其员工有5000多名,人力成本压力非常大。因为按照每人平均5000元的工资水平(实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都会更高),其一个月的工资支出就高达2500万元。看似是一个高大上的互联网共享经济项目,却有着强烈的人力密集型的特征。因此,如何精细化运营缩减成本支出,恐怕也是小电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钉科技注意到,共享充电宝行业经过几轮发展,如今的品牌格局相对明朗,小电、街电、来电、怪兽四家品牌合计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TrustData移动大数据监测平台统计数据,其中街电市场份额最大,约为28.6%;其次为小电,市场份额约为27.1%。然而,哪怕是这四家头部品牌,盈利模式单一、对外部资本依赖较强,仍是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难题。
“存亡之秋”是小电对外发出的预警信息,相信街电、来电等企业的境遇也不会好到哪去。如果他们能幸运地渡过这次难关,希望危机后这些企业能对自己的发展模式进行重新梳理、优化调整,增强抗风险能力。
2019年,我们曾被华为的发展韧性而感动。钉科技注意到,在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华为并不慌乱,因为有“备胎计划“托底。华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储备在极端情况(如断供)下依然能够生存下去的资源,互联网企业为什么不能打造自己的”备胎计划“呢?
晴天修屋顶,雨天才不会淋湿。(本文钉科技原创,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钉科技网”)